米芾蜀素帖集字对联 米芾蜀素帖 8745字 投稿:傅洰洱

初学者学书法三技巧经过很多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学习书法并没有普通人想象的那么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古人执笔分两种,坐着写字用五指执笔法,站着写字用三指执笔法,可是70年代上海沈尹默在全国推广书法时,只推广了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濒…

论翁方纲关于米芾、董其昌书法的题跋 翁方纲作为清书法四家之一,既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金石学家,具有较高的地位,较大的影响。翁方纲以其书法著称于乾、嘉两朝,当时北方写碑版者毕归之。翁氏的书法以小楷见长,工整质厚,有朴静之境。其行书取法晋唐,风格拘…

浅说米“癫”——探究米芾的书法观 学号:班级:姓名:李小帅 N201102010 2011级美术学硕士摘 要米芾,善诗,工书法,精鉴别,为北宋书坛四家之一,其书法艺术水平不必赘述。然而,米芾其人性格复杂,有“米癫”之名,笔者认为深入了解米芾的性情品…

米芾《蜀素帖》及其笔法风格

《蜀素帖》书于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的九月二十三日。绢本,有乌丝栏,长284.2厘米,高29.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容为米芾自作五言诗四首、七言诗四首。

米芾应湖州太守林希之邀到湖州,林希取出家藏二十多年的“蜀素”一卷求他作书,米芾欣然命笔。此蜀素于宋庆历四年由东川名家精心制成,绍子中收藏并将其装裱成卷,记其尾,珍藏以待名家。后胡完夫见此素,亦仅题其尾。直到元佑三年九月才为米芾所书。此时米芾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创作欲望强烈。他对绢的驾驭能力相当强,善聚毫收锋。此帖多用渴笔,“超妙入神”,落笔振迅而跳动,笔笔意连,字字相缀,随意落笔,皆备自然。此帖已明显从“集古宇”中脱化出来,可以说进入了“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的境界。明代董其昌跋云“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全力赴之,当为平生力作。”此帖字体跌宕多姿、清健端庄,运笔潇洒自如,颇有王献之笔意,被后来评书者誉为米氏行书第一。

此帖中亦可见米芾诗歌成就,明代沈周谓:“苏长公论其清雄绝俗之文,超妙人神之字,今于此卷见之。”

《蜀素帖》为米芾行书的经典之作,观其体势,可以概括为疾劲二字。疾就是快的速度,劲就是强的力度。米芾曾对宋仁宗讲:“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刷字是指他在写字时技法十分熟练,苏轼评论米书云:“风稿阵马,沉着痛快”;黄庭坚云:“快剑研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等等,都可以说是疾劲二字的形象化,“刷字”的注释。正因为用笔迅疾而劲健,力随势下,势随兴至,笔锋下去,处处逢源,气、韵、力皆自然浑成。似无意而刻意经营,似无力而全力以赴。展读《蜀素帖》墨迹,自会觉得字如其人,确有一种“风神萧散”的惫趣跃然纸上。

如果进一步体察,更能发现帖中用笔以“中锋取劲,侧笔取妍”,滚而不滑,险而不怪的特点。以前书家多注重中锋用笔,几乎将侧锋一概排斥,而米芾在用中锋的同时兼用侧锋,使笔法更为丰富,点画更多妍美。米芾自谓:“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足见他书法造诣之深。他在用笔上追求变化,追求天真自然,主张“笔笔不同”,如帖中笔画在俯仰、向背、转折、顿挫、正侧、行留、沉稳、刚健诸方面都表现了天然变化的意象情趣。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在结构上,此帖力求“活动圆备”、“各个自足”、“天真自然”。所谓“活动”就是变化,以变化生势,得势而有情,情态自足。观此帖,尤其是前半部分字距、行距开阔,通篇点画匀称,体态和美,神采飞动,天真烂漫。字与字左顾右盼、错落有致、情态各殊、意象万千,不愧为米氏行书的典藏之作。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为米芾行书的代表之作,风格极为突出,有如天马行空、云鹤游天。米芾本人天资极高,有深厚的临摹功力,其人其书都非同一般。如果没有较好的书写根底,没有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其自然风骨、潇洒超逸的笔法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更无法体会其深层内涵。

首先,在学习《蜀素帖》之前,一定要有较好的晋唐楷书基础。因为楷书的每一笔都起止分明,结构规范,所以学楷之后再学行书,符合学习书法从易到难,从平整到险绝的规律。

其次,要正确读贴。临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帖,这里所说的读,是指对范本的细细揣摩、欣赏与分析。第一,要领略《蜀素帖》的总体风格及其精神气质。米芾书法取径甚高,做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晋法,同时对历代名迹也都精临过。帖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和筋骨丰润,仪态万方的风神气质,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把握的,必须长时间的观幕、领会。第二,要注意通篇的章法。包括行笔的处理,墨色的变化,字ml关系等。《蜀素帖》中,字与字之间相连者并不多,其行笔的的贯通主要是靠字势的前后协调,笔画的呼应来完成的。第三,要注意帖中大量的线型变化。线是书法造型的基础,行书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各种线条的表现手法。读帖时要按照书写笔顺逐笔逐画地揣摩,顺藤摸瓜,力图还原古人运笔的动作要领。第四,要注意帖中字的结体,有意识地记一些字的造型结。

米芾在《群玉堂法帖》第八卷中有这样的话:“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书奴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可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薄丝也。又得笔则虽细如棍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他强调“天真”、“天然”、“浑然天成”,不要娇揉造作;要“自然异”、“各各不同”,不要“一一相似”的“奴书”;要“圆”,不要“扁”,要有立体感;要“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要活而不要死。这些都是他亲自实践并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的。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就是“把笔轻,自然手心虚”和习惯于“悬手”的结果,这和我们常说的“指实、掌虚、悬肘”是一致的。只有这样,在书写时每个关节才能够活动自如,全身力量顺利通过臂、肘、腕、指、笔管而达到笔端,使笔毫在纸上自由的提按挥洒。

最初的临幕可比帖上的字稍大一些,并且速度不要过快,要象学习楷书一样一丝不荀,章法最好也能照样模仿。很多人在初临此帖时,育目加快书写速度,片面追求字形的灵动,求险求怪而忽略用笔结构上的精到,造成笔画的软弱无力和字体形态的习气化。要想完整地得到帖中用笔、结字的法度,摸索其规律,就必须对其做慢镜头的分析,这样才能使摹仿更为逼真,下笔更具骨力。待到自感能够掌握临写中必须保持的法度之后,再将速度加快。另外,在临的过程中,仍需时时伴随“读”,即一边写一边分析比较各部分线条的轻、重、疾、徐,用笔的藏、露、提、按,牵丝、引带,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与正斜,乃至墨色变化与布势、姿态、精神等。这样带着思考的临习,才会有收获,见成效,终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了一定的对临实践后可适当采取背临的方式,即将字帖合起来背着写。背临之后与范本比较,细心观察,对范本加深印象后,再重新背临。背临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对范本的理解,比如,有时可突出其用笔的特色有时可突出表现其结体的特色。这其实是一种“意临”,也是为今后的创作打基础。

米芾《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点画笔法详解

1、侧点

此点取斜侧之势,尖起圆收,状如瓜子,亦称“瓜子点”、是点画的纂本造型。起笔露铮直人,向右下顿笔铺毫,提笔圆转向左上回锋。

2、横点

此点起笔多露锋,右行重按,顿笔回势。

3、竖点

此点类似竖画起笔,向右切锋宽厚,进而按笔转锋向下,向左挫笔收势。

4、垂点

此点造型好似垂兹竖收笔,起笔露锋,直下铺毫,质重有力,转锋右下,再转笔向上回势。

5、撇点

此为以撇法写点,起笔多藏锋,向右下顿笔蓄势,转锋向左下撇出,出笔的角度、力最可依字势变化,并和左侧笔画呼应。

6、挑点

此点起笔向右一F重落,稍驻提笔向右上方挑出,出锋方向、力度要与右侧笔画呼应。

7、仰点

此点起笔、收笔处略上翘,笔意轻巧向L,极富动感。

8、俯点

此点态势与仰点正好相反、向下呈俯卧之势,此点画多川于字首。

此点造型呈圆曲之势,起笔藏锋或露锋,行笔向右上圆转做弧,需巧用指腕之力,收笔翻转向左下出锋。

10、长点

此点体势斜侧,露锋直人向右下重按铺毫,收笔提起,圆转回势,其形长而圆浑,笔意内含,势重力沉,多为字的最末一笔。

起笔向右下做点,稍驻,折笔向左下出锋,与左下笔画杆呼应。

12、承上启下点

此点起笔有承上之形,收笔有启下之意,是一个过渡性极强的点画。由上而下露锋起笔,转锋向右下铺毫略顿,旋即折锋向左下撇出。

此点圆厚丰满,是米带行书中颇具特色的一笔,我们从中能看出其早年学颜的痕迹。起笔藏锋,重按铺毫,圆转回势或出锋。

点的组合使用

《蜀素帖》中点的变化极其丰富,当一个字中有多个点画出现,就要根据字势、笔势的需要灵活安排,使点画之间在俯仰、疏密、起伏、向背、呼应等方面极尽变化。其变化形式既符合规律,又不雷同,这样才能使点的造型生动自然。

15、其脚点

此点组合多川于字底,左点多为垂点,向左下取势,右点多为斜侧点画,两点虽取相背之势,但遥相呼应,顾盼生姿。

米芾蜀素帖集字对联 米芾蜀素帖 8745字 投稿:傅洰洱

16、横三点

横向三点基本上呈水平排列,左点有上仰的挑势,二点承接左点挑势并再向右上挑出,三点承二点挑势后顿笔,多转笔向左下出锋。三点可相对独立,也可以游丝相连,浑然一体。

17、横四点

横四点多用一干字底,左点多取垂势,收笔笔意右挑,中间两点笔意均承上启下,最后一点承挑势向右下落笔,四点之间可以游丝连带,气势贯通。

18、竖两点

上下两点进行组合,上点通常取撇势,下点承上之势作斜侧之点或挑点,两点之间可以游丝连带。

19、竖三点

二点纵向排列,首点多取撇势,二点承上启下,三点承二点之势作挑或挑点,三点可断可连,但要一气呵成。

20、两对点

上下左右四点两两相对,在形态上显得极富动感。上下点之间的连结,左右点之间的映带,均可以游丝相连,方显气势贯通。

米芾《蜀素帖》12种横画笔法图文详解

横画在字中的作用好比房子的人梁,而且很多笔画也都是由

1、凹横

此横两端略上翘,中间微凹,有面朝上之意,轻盈而富于动感。起笔笔锋或轻顿,右行略向下取弧势,收笔回锋,注意向下弧度活中,此横多用于字的上部,以短横居多。

2、凸横

此横与凹横态势恰好相反,中部稍高,两头略低,多为长横,有“覆舟”之势。起笔藏锋,行笔挺劲向上略弧,收笔回铮。

3、左尖横

此横起笔露锋,收笔藏锋,轻巧灵动,多用于字首短横。露铮起笔向右,中锋快行铺毫,收笔稍驻回锋。

4、右尖横

此横与左尖横用笔正好相反,起笔藏锋,收笔出锋,短小轻盈,提按强烈,极富动感。

5、承上横

此横先由上而下露锋起笔,再转笔向右呈弧曲之形,以承接_上一笔的收势,为行书中笔画连带特有的起笔方式。

6、带下横

写横画至右端稍提,按下折锋向左钩出,出锋处和下一笔应接。右端因用折法,所以方笔居多。这也是行书快速书写,勾连映带的痕迹。

7、上挑横

此横与带下横作用相似。写横至末端稍驻即向左上方挑出,和在土面的笔画相呼应,上挑横体势向右上倾斜较为强烈。

8、两尖横

此横起笔、收笔均为w锋,露锋起笔向右重按后,再向右提起,两头尖,中间粗,短小轻灵,为米书‘卜常用的一种笔法。

9,腰粗横

此横腰部粗重,两端较轻,多为长横,给人敦厚朴实,笔势雄强之感,有颜书笔法痕迹。起笔藏锋,右行铺毫再提,回锋收笔。

10.腰细横

此横腰部轻细,欲断还连,有轻盈舒展之美。起笔藏锋,右行先提后按,收笔回锋。

11、左重横

此横起笔藏铮,重按铺毫,右行渐提,同时笔势上扬、收笔回势,此为米字欹侧取势写长横的惯用之法。

12、波横

与米书其它横画相比,此横悠扬跌宕,一波花折,极具优美舞动之势。行笔需尽腕力,寓提按于波折之中。

横的组合使用

字的组合往往是多横并列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书写时在横画的长短、曲直、俯仰、轻重、笔锋藏露、倾斜角度上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做到线条组合区别有度,造型生动自然。

米芾《蜀素帖》15种竖画笔法图文详解

把横画立起来就是竖画,所以竖丽笔法与横画有很多相似之处,竖画好比房子的顶梁柱,必须写得挺拔有力。《蜀素帖》中的竖画多向左倾斜,与向右上的横画相呼应,取欲侧之势。

1,悬针竖

此竖收笔出锋,尖锐挺拔,好似倒悬的针锥,由此得名。起笔藏锋,中锋直下,收笔出锋。米书中悬针竖下段多长,使字的重心上提。有一种向上的气势。

2、垂露竖

此竖收笔圆垂回锋,好似倒垂欲滴的露珠,由此得名。起笔藏锋,中锋直送力沉,至末端回锋或空中回势。与悬针竖的挺拔向上相比,垂露竖更显稳健扎实。

3、上尖竖

此竖笔意与悬针竖正好相反,起笔露锋,收笔藏锋,类似横画中的左尖横,此竖秀劲挺拔又不失稳重。

4、重头竖

此竖起笔重按,切锋宽厚,转而直下。渐行渐提,收势自然驻笔。这种上重下轻的用笔极易造成结字险峻之势,为米芾贯用之法。

5、左弧竖

受欧书影响,米字紧俏内敛,布势险绝,左右竖画多取弧势。此竖起笔、收笔多同垂露竖,行笔略向左做弧,但要注意弧弯适度,不宜夸张。

6、右弧竖

此竖与左弧竖取势相反,行笔时向右弧弯。同样要注愈弧度不可过大,否则会有竖腰不挺之感。

米芾《蜀素帖》15种竖画笔法图文详解(2)

7、长竖

长竖的使用,增加了字的纵势,使字形有挺拔之感。长竖的书写宜呈曲势,行笔亦有轻重变化,力送竖画末端,否则易笔势外泄,有浮乏之病。

8、左钩竖

竖画行笔至末端,稍马t即向左上挑出,与下一笔相应接,类似带钩之横。

9,右钩竖

竖画行笔至末端稍驻,折笔向右上挑出,以引带右上笔画。其引笔可有长短变化。

10、粗腰竖

此竖中间粗重,两端轻细,外强中实,用笔丰腆,有厚乘之美,让人深感鲁公遗韵。

11、粗短竖

此竖多为居中短竖,如千钧坠石短而有力。起笔、收笔均藏锋,中间铺毫按笔而行。

12、侧入竖

此竖露锋侧入起笔,造型方峻,精神外耀,是米带较多使用的竖画起笔。

米芾《蜀素帖》15种竖画笔法图文详解(3)

13、两尖竖

此竖尖起尖收,下笔快捷有力,轻盈伸展。

14、点竖

米书中以点代画的情况很多,很多极为短小的竖画都是以点的形式来表现的。

15、弯尾竖

竖画行笔至下端略向左或向右侧转笔,笔势委婉含蓄,直中见曲是米带行书中较具特色的一笔。

竖的组合使用

与横画一样,当多个竖画并用时,我们应在其用笔的长短、曲直、方向、提按、节奏上变化,做到立而不呆,倾而不倒。

米芾《蜀素帖》13种撇画笔法图文详解

撇的造型很像一把刀,给人的感觉是锋利、快速。用笔需尽腕力,并且肘臂协调,行笔较快,力送撇尖。要避免行笔低板或飘浮不定。

1、直撇

此撇笔惫率直,少弧弯,为《蜀素帖》撇画的基本造型。起笔逆锋向右下做顿,转笔左下取逆势直行,收笔出锋。

2、弧撇

此撇笔意正与直撇相区别,行笔弧弯似一轮新月,或张满之弓。起笔藏锋,向左下行笔时手腕翻转向右下做弧,行笔缓而力沉,收笔快速,线条弯而不软,富有弹性。

3、竖撇

此撇起笔、行笔前半部同写竖画,行笔过半才向左下弯转,轻快出锋。

4、横撇

此撇角度平直,近似横画,由此得名。起笔向右下做顿,旋即转笔向左轻快出锋。其造型短小,多用于字首撇画。

5,长撇

此撇犹如一把长剑,从右上斜贯左下,其张力十足,坚挺遒劲,书写时需笔力下沉,不可飘浮。

米芾《蜀素帖》13种撇画笔法图文详解(2)

6、短撇

短撇在形态上有别于长撇,行笔短促、轻快。字中短撇通常多个同时出现,可在其长短、曲直、起笔、收笔等方面进行变化。起笔藏锋或直入,之后即向左下用力撇出,或回全争收笔。

7、弯头撇

此撇横向落笔,重顿后转折向左下撇出,此法使得撇画起笔曲折而富于变化。

8、带钩撇

此撇行笔至末端,稍驻,翻笔折锋上挑,有钩带出。此法丰富了撇画的收笔造型,使行笔显得更为连贯流畅。

9、弯尾撇

此撇起笔、行笔同写直撇,在收笔处急转向左翻腕撇出,此法川笔须尽腕力,是米书撇画颇具特色的一笔。

10、腰粗撇

此撇两头轻细,中间粗重,用笔于率意中透出圆厚丰满之势。起笔藏锋或露锋,行笔先按后提,出锋收笔。

米芾《蜀素帖》13种撇画笔法图文详解(3)

11、回锋撇

撇画多为出铮,偶有回锋以求变化,使得原本锋芒外耀的撇画变得斩截而含蓄。写撇至未端回锋收笔,或自然驻笔空中回势。

12、双锋撇

此撇起笔露锋,收笔出锋,行笔多呈曲势,是用笔快速率意的自然流露。

13、粗重撇

此撇起笔藏锋,切锋宽厚,行笔中、侧锋并施,收笔出锋或回势。此撇造型厚重并于左侧出现,使结字呈歌斜之势,为米书独有之笔。

撇画的组合使用

字中如有多个撇画连续出现,我们可在其长短、曲直、方向、轻重、起笔、收笔的造型等方面进行变化。

米芾《蜀素帖》11种捺画笔法图文详解

捺画的用笔“一波三折”,起、行、收笔多呈波势,并要注意提按变化。捺画在字中多做主笔,所以捺画也是最能体现《蜀素帖》风格特色的一个笔画。

1、直捺

此捺用笔舒畅、率直,为帖中捺画的墓本造型。起笔多露锋,中铮右下直行渐按,少取波势,稍驻顿笔,向右提锋收笔。

2、弧捺

与直捺相比,弧捺体态柔韧飘逸,线形圆转灵秀,一波三折之势明显。起笔多露锋,右下铺毫行笔,波折取势强烈,收笔重按出锋。

3、平捺

此捺取势平缓,多用于字的底部。起笔多藏锋,右行取波折之意,收笔出锋略上翘。平捺宜长,以承载上部笔画。

4,短捺

起笔藏锋或露锋,行笔铺毫,收笔得势出锋。此捺虽短,但短而粗重,笔力内含。

5、直反捺

行书为加强书写的连惯性,改很多捺画为回锋收笔。此捺起笔中锋斜入,向右下顺势铺毫收笔回锋。

6、曲反捺

此捺起笔多从下承接前一笔势,进而中锋行笔取回环之势,收笔多回锋。

7、平反捺

此捺起笔较重,多藏锋,行笔中部稍提取平势,回锋收势,笔意下落。此捺书写颇具特色,与长横笔法相近。

8、钩反捺

此捺于反捺收笔处稍驻,进而急转或折向左下钩出,以引带下一起笔。

9、牵丝捺

此捺用笔纤细,尤其收笔处更是欲断还连有如游丝引带,飘逸无形。且多含曲势,为米书中特有的一笔。

10、双锋捺

此捺笔法与双锋撇、两尖横近似,行笔重按,两端出锋,是米带疾劲率意“刷字”风格的又‘体现。

11、重头捺

此捺起笔多藏锋重按,行笔渐提,收笔轻出。其角度多平,于字中更添险绝之势。

捺的组合使用

当一个字有多个捺画同时出现,至多保留一个出锋之捺,其它捺画可写成点或反捺。左右各有捺画的多将右捺写成反捺,取收势,以求变化。

米芾《蜀素帖》17种钩画笔法图文详解

写钩画,力量要聚在锋尖,出锋要快速有力。就像跳高一样,先做下蹲动作,然后碎然跃起,自然尖挺有力。

1、竖钩

此钩为钩法中最共代表性的一笔。起笔藏锋,中锋直下,稍驻调锋,翻笔向左上挑出。此钩颇见力度,书写需尽腕力,方可挺健。

2、圆曲钩

此钩与竖钩笔法不同,出钩圆转含蓄,写竖至钩处渐向左转,顺势出钩,钩呈弧形较浅而长。

3、平钩

此钩与圆曲钩有些近似,钩平且稍长。行笔至钩处,转笔向左,逆势平推,再顺势出锋。

4、蟹爪钩

此画出钩时折锋取逆势,向左挫笔,再转笔向上挑出。此钩状如蟹爪,亦有人将此钩比作以脚尖勾物,甚为形象。

5、弧弯钩

此钩起笔藏锋,行笔弯转向右做弧,需尽用腕力,收笔顺势向左上圆转出钩。其用笔委婉圆曲,筋骨内含。

6、卧钩

此钩专用于心字,亦称“心钩”,其形态恰似一只摇篮,头尾上翘,中腹下垂。起笔露锋,右行铺毫并向下弧弯,至钩处稍驻笔,翻笔向左上挑出,出钩极用力,钩尖直对字心。

7、戈钩

王羲之评此画如“长松之倚溪谷”,又如“百钧之弩初张”,十分形象地说出了戈钩的特征。起笔藏锋,中锋右下行笔取弧势,多有提按变化,收笔稍驻,翻笔向左上挑出,出锋快速犀利。

8、秃戈钩

戈钩行笔至下端即自然提笔或回锋收势。此为戈钩的一种变化写法,当戈钩重复时,偶用秃笔以求变化。

9、竖弯钩

此钩造型尤像浮于水面的鹅,亦称“浮鹅钩”。逆锋起笔写竖,提笔弯转右行,至钩处稍驻。翻笔向上出钩,或自然驻笔回势。

10、横钩

露锋起笔写横,行笔快速,轻盈斜上,至末端向右下顿笔,稍驻折锋左下,出锋锐利,直对字心。

11、高钩

此钩为横折钩的变化写法,横短、竖长,挺拔俊利,竖画多为细腰或呈曲势,钩锋锐利。

12、圆折钩

此钩将横折钩的方折写成圆转之笔,钩画也顺势圆转而成。须圆润而见力度,切不可绵软轻飘。此法多写横折短钩。

13、斜折钩

写横折笔后须向左下写斜竖,并多圆转出钩,斜竖多右对左部呈托抱之势。

米芾《蜀素帖》17种钩画笔法图文详解(3)

14、横折弯钩

此钩也称“背抛钩”,横画折笔后先向下行,顺势圆转向右下,稍驻顿笔,折锋翻笔向左上钩出,钩尖对向字心。

15、耳钩

此钩专用于左右耳刀。逆锋起笔写横,折笔向左下轻撇,弯转或折锋向右下,至钩稍驻,折锋向左翻笔出锋做平钩。

16、直钩

此钩为竖钩的变化写法,用笔率意潇洒,起笔藏锋或露锋写竖,至钩处驻锋提笔,或顺势向下提锋收笔,使锋尖外露。

17、右向钩

此钩化折为转,为米书中较具特色的一笔,琳锋侧入写竖,弯转向右渐铺毫、稍驻、翻笔向上高挑出锋。

钩的组合使用

字中如有数钩少衬月,领各不相同。米带行书钩法千变万化,如多钩并列,需有深浅、锐钝、收放、方圆等变化。

米芾《蜀素帖》9种折画笔法图文详解

折是在一点上做方向的变化,折画通常是由两个行笔方向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若要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后继续保持中锋,必须换铮“暗过”。为加快书写速度,行书中很多折画足圆转用笔。

1、横折

此折是由横画的收笔与竖画起笔组合而成,是折画的基本造型。藏锋起笔写横,至折处向右上稍提即向右下做顿,转锋向下写竖,回锋收笔。

2、圆折

为使书写更为流畅,很多折法弃方折为圆转,但要转折并施,圆中含方。

3、竖折

此折是由竖画收笔与横画起笔组合而成,其折法也有方圆之分。逆锋起笔写竖,至折处向左下稍提即向右下顿笔,转锋向右写横或直接圆转笔铮向右写横,最后回锋收笔。

4、右角折

此折是由横画的收笔与撇的起笔构成,形成一个接近四十五度的夹角,多用于字首或右上。起笔写横,至折处上提下顿,转笔向左下写撇。

5,斜角折

此折是由撇的收笔与横的起笔构成,于左下呈一夹角。逆锋写撇,至折处左引,下顿,转笔向右写横。

6、反曲折

此折由撇画收笔与反捺起笔组合而成,多用于“女”宇、“母”字当中。撇画行至末端将离开纸面时,即调转笔锋向右下做反捺。

7、走之折

此折于走之旁中专用。起笔向右写短横,至末端折笔左下轻撇,进而转笔向右下铺毫,收笔驻锋向左下回势。

8、低肩折

此为横折快写的一种表现方法,写横至末端无须提笔,直接转笔向右下做顿,中锋按笔写竖。

米芾《蜀素帖》及其笔法风格 《蜀素帖》书于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的九月二十三日。绢本,有乌丝栏,长284.2厘米,高29.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容为米芾自作五言诗四首、七言诗四首。米芾应湖州太守林希之邀到湖州,林希取出家藏二十多年的“…

2012年第10期总第206期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SOCIALSCIENCESNo.10GeneralNo.206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米芾书法美学思想略论傅合远(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米芾“得趣”的审…

书法的选贴与临习方法一、 书法的基本常识(一)书法的涵义····················2 (二)中国书法·····················2 (三)中国书法的主要书体················2 (四)主要书体风格特点对照表·…

纯植物护肤品排行榜 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现在就连买化妆品都喜欢看什么植物精华,纯天然的。因为感觉对皮肤没有什么伤害,用起来放心,今天就来一起看看,现在市面上的以纯植物为主要成份的护肤品牌有哪些吧,从高价的,居中价位的到超市产品,挑选了一些合适的品牌出…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3451/469365296247.html

更多阅读

米芾《蜀素帖》赏析 米芾蜀素帖高清大图

宋 米芾 蜀素帖宋 米芾 蜀素帖绢本 卷 27.8x270.8cm此卷是米芾早年精力专注之作,董其昌以「狮子捉象,全力赴之」来形容。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

唐寅行书集字对联 唐寅联集

   唐寅(1470-1523),明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属江苏)人。少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年廿十九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扯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后游名山

兰亭序集字对联图片 集兰亭序对联

  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  乔迁贺联 - 通用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今趣岂异于古天听可期诸人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得趣在形骸以外娱

声明:《米芾蜀素帖集字对联 米芾蜀素帖 8745字 投稿:傅洰洱》为网友左岸云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