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天津大剧院上演了波兰瓦里科夫斯基的《阿波隆尼亚》,这应该是近期国内戏剧圈的热点剧目了,基本上吸引了很大一批北京及周边的专业戏剧人群,而我也正好跑去了天津,一睹了这部在很多人心目中今年的年度佳作。
相信之后的一周内,各大戏剧平台和剧评人都会写不少解读该作的文章,我就不来班门弄斧了,有太多厉害的人可以写出很多有趣的东西。
今天选这个题目,是想和公众号“安妮看戏”的安妮约定,用同一个标题,我们各自写各自的看法,先后发出来,当是一件好玩的活动来玩,如果大家想看安妮的文章,也可以关注一下这个公众号,反正我不知道她会写什么,估计会很有趣吧。

前天去看了演出,昨天早上还跑去天津大剧院的小剧场看了半场几位专家学者关于《阿波隆尼亚》这部作品的研讨会,在讨论这部作品的基础上顺便讨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和现实性,这个题很大,单单聊这部作品就可以聊很久,更加上扯中国的当代艺术,那就更加可以云里雾里扯很远了。
我就不赘述现场的讨论了,台上几位老师的表达在这一两天天津大剧院的微信上会发布。
只是想谈谈,在这样一部激起戏剧界广泛关注的作品演出后,对于中国的戏剧界来说,然后呢?
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会去解读这部作品,近期也应该会有不少的文章出来。不过在我看来,剧中关于“牺牲”的那些问题,以及犹太人在德国的情况,虽然都是需要的,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环境来说,却也仅仅是一时的话题而已,就长远来说,我们没有那样的经历,即便有也不方便多说,所以聊得再多也是突然。
而这样的演出得以在中国上演,在我看来真正的作用,在于可以为中国的创作者、观众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天空下所生长出来与我们不同的剧场美学,让我们可以思考这些欧洲最优秀的作品与我们当下的戏剧作品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样的,而如何又可以拉近这种距离。
我一直很希望这样的邀请展可以多一些,可以有更多境外优秀的作品可以来到国内,让国内的创作者和观众可以看到,可以得到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目前以这样戏剧构作的方式来创作的剧场作品,在国内还是刚刚开始,除了少部分专业工作者,大部分的观众以及创作者对这样的创作方式及呈现方式还是陌生的,而国内对于这些创作方式可以查阅的资料也很有限,目前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演出来国内,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们才开始有机会登一些相关的介绍,让普通观众可以接触到这样的形式。
这类欧洲的作品,给了枯燥的中国戏剧环境一些新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路,或许从中可以找到我们将来前往的方向。只是现在还需要慢慢通过更多的演出、更多的相关人士来分享知识,以及更多的创作者去实验及结合,来丰富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戏剧土壤。而这每一片土壤,都会为将来诞生伟大作品提供养料。
新的剧场形式,需要专门的创作者去探索,也需要更多的观众来欣赏,同时需要各类的分享及讨论来促进发展。中国戏剧的发展,未必一定是东欧的这条路,不过这样确实可以丰富了目前环境下的创作思维,让一些新的东西得以生长。
顺便要说一下的,是我实名反对昨天北小京所发的那篇文章中一部分观点,讨论会的时候我也在现场,听主持人朗读他的这篇文章时有比较多的不认同,不认同因为要肯定这些欧洲作品,就可以否定一部分中国的作品,更何况几位中国的创作者都是当下中国青年创作者中最为优秀的。我不喜欢用单一的审美去否定其他的事物,而且否定到一文不值,这明显是过于狭隘了的,好的戏剧评论人,除了能有犀利的言辞外,也需要有一颗对其他多元艺术包容的心。
接下来的日子,其实依然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创作者可以分享其他的创作可能,也许这次的林兆华邀请展仅仅只是个开始,接下里还有柏林戏剧节,年底的乌镇戏剧节,都将会有不少国外新的作品新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我是不是也应该做好足够的准备呢?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