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彩山下有个木龙洞,木龙洞下有个木龙渡,木龙渡口立着座木龙塔”,这是流传于桂林人口中的一段顺口溜。<?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木龙古渡位于桂林叠彩山东麓下的木龙洞前,西邻明月峰数十米,南去伏波山约1000米。该渡口因木龙洞而名,又因洞前有一唐代喇嘛式古塔,故称木龙古渡。古代江上无桥,木龙古渡是渡江的繁忙之地。这里,叠彩山峭壁临江,江水平缓澄碧,景致幽雅。当年电影《刘三姐》对歌一场就在此地拍摄。
木龙洞洞高4米,宽2到3米,长约10米,木龙洞南北穿透原为桂林古城城北的交通要道,与东镇门一同为扼守桂林北部的要冲。木龙洞之名,出自古老的传说。
此塔为何建在桂林有诸多说法。其一是据《新唐史》记载,天宝年间(742-756年),吐蕃族奴隶主贵族曾进兵中原,结果大批吐蕃人被俘,唐朝廷将这批战俘流放岭南,流放的吐蕃人在漓江边修建此塔。其二是据传盛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原有四大路途,其中一条就是经南海登合浦、徐闻经珠江溯漓水而北,因此在桂林这个盛时岭南大镇留有诸多佛教遗迹,以西山等为代表的桂林诸峰的摩崖造像和木龙古塔就表明了当年佛教传从此入中原的一个证据。更有说唐代名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传说,据传他最后一次就从桂林象山的开元寺开始进行东渡,沿漓水溯江而上,在木龙渡歇息,然后过灵渠进入长江流域,最后出海到日本云云,才有了此塔作纪念之说。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徐霞客抵达桂林时,就曾经过木龙渡口。江岸边光亮的石板路,应该还记得那位明代大旅行家匆匆而过的身影吧?可惜石板不能留下脚印。江岸边耸立的木龙塔,应该和徐霞客打过照面吧?可惜古塔不会映下面容。倒是霞客先生在日记里记下了他对“木龙古渡”的切身感受:“前临大江,后倚悬壁,憩眺之胜,无以逾此。”
“木龙古渡”,曾经是桂林著名的一景。古时,这里是进出桂林的一条水上交通要道。当时叠彩山将沿江而建的城墙隔断,往北到东镇门、东江驿,须由此乘船渡河;往南入城可至伏波山、象鼻山;往东渡江,可抵达七星山一带。岁月如梭,如今,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已经完全让古渡“无所事事”。告别往日喧闹的“木龙古渡”,就剩下孤零零的木龙塔与之相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