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牧篇》62首<1-20>

 
  

唐代诗词赏析:

《杜牧篇》62首<1-20>   

 

目录

01《清明》
02《泊秦淮》
03《秋夕》
04《遣怀》
05《山行》
06《金谷园》
07《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08《赤壁》
09《寄扬州韩绰判官》
10《旅宿》
11《七夕》
12《过华清宫》
13《赠别二首之一》
14《赠别二首之二》
15《山行》
16《金谷园》
17《叹花》
18《南陵道中》
 19《送隐者一绝》
 20《兵部尚书席上作》
     0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烟雨画”。
    本诗在1992年香港“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第二佳。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02《泊秦淮》
 

烟花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在今东苏西南部。当时穿过金陵的秦淮河两岸,酒楼妓馆林立,一片繁华景象。

一二句意谓: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首句实为互文,意谓烟和月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

商女:陈寅恪云:“此商女妆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系陈后主之作。陈后主,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为隋所灭。

三四句意谓: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东,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于是诗人不胜感慨。尽管此时距离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是国家行将衰亡的阴影已经进入诗人的心田。

赏析:

   泊舟秦淮,见朦胧月色,听靡靡之音,由是诗人既吊古,又讽今;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

 03《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代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牧篇》62首<1-20>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白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阶”。

全诗意谓:宫院里烯着银蜡烛,秋光中画屏冷冰冰;宫女摇着轻盈的罗扇,追逐着捕捉流萤,当天上层云如阶、夜色冰凉似水的时候,她自个儿卧看银河上的牵牛织女星。

赏析:

    诗作描写一名孤单寂寞的宫女,在七月七日之夜,于百无聊赖之际,以追扑流萤来排遣孤寂的心境;到最后只好带着羡慕的眼色,仰望渡河的双星,从另一个角度看,本诗却也画出一幅“秋夕乘凉图”,抒发了宫女的活泼轻快之情。

蘅塘退士赞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坐看’(应为'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04《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

注释:

遣怀:抒发感触甚深的情怀。

落魄:漂泊,作游乐解。

楚腰:《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后称细腰女子为腰。

掌中轻:《飞燕外传》:“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此处均指苗条轻盈的扬州歌女。

一二句意谓:游乐江湖,携酒来往;苗条歌女,浅斟低唱。

一觉:一旦醒悟。

扬州梦:《杜牧别传》载:“牧在扬州,每夕为狭斜游,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者数年。”赢得:落得。

青楼:豪华精美的楼房。此处指妓院。

薄倖:《辞海》注:“犹言薄倖情,负心。”

三四句意谓:扬州多年醉生梦死的生活,如今已经觉醒;尽管落得一负心郎之名。也任凭歌女去埋怨我的薄情。

赏析:

也许“才子多风流”这句话颇有来历,杜牧也曾不拘细行、放浪不羁、风流一时。本诗表现了诗人对任职扬州时纵情酒色的生活的追悔之意。


  05《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

 

杜牧斋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従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毫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不敢邀。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意气闲逸,傍若无人,座客莫不称异。大和末,往湖州,目成一女子,方十余岁,约以十年后吾来典郡,当纳之,结以金币。洎周墀入相,牧上笺乞守湖州,比至,已十四年,前女子従人,两抱雏矣。赋诗曰:“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此其大概一二。凡所牵系,情见于辞。别业樊川。有《樊川集》二十卷,及注《孙子》,并传。同时有严恽,字子重,工诗,与牧友善,以《问春》诗得名。昔闻有集,今无之矣。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小路。

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坐:因为;由于。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
  06《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作者:

○杜牧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従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毫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不敢邀。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袖一时回。”意气闲逸,傍若无人,座客莫不称异。大和末,往湖州,目成一女子,方十余岁,约以十年后吾来典郡,当纳之,结以金币。洎周墀入相,牧上笺乞守湖州,比至,已十四年,前女子従人,两抱雏矣。赋诗曰:“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此其大概一二。凡所牵系,情见于辞。别业樊川。有《樊川集》二十卷,及注《孙子》,并传。同时有严恽,字子重,工诗,与牧友善,以《问春》诗得名。昔闻有集,今无之矣。<?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注释:

 

金谷园:晋石崇的豪华宅第,故址在今河南洛阳。石崇有爱姬,当石遭人陷害被捕时,跳楼自殒。

 

简析:

 

    诗人见到晋代石崇的金谷园一片荒凉,顿生沧桑之感,对其爱姬绿珠的身死也寄予的悲悼和同情。
  07《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释: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句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韵译】:

 

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

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和尚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

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评析】:

 

诗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以登乐游原起

兴,以望昭陵戛止。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

见。简炼深刻,沉郁含蓄。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朝政的无言讽刺和无限感慨。
  08《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南赤矶山,系汉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所在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适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建于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因楼顶饰以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享乐之处,其美姬皆在其中。

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皆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赏析:

        前二句借历史遗物写历史,后二句借历史人物隐晦地慨叹自己生逢时。


  09《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迢迢:形容遥远。
    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对扬州美丽风光和游乐生活的眷恋。诗表现了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10《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
凝情:陷于深沉的思虑。
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断雁:失群之雁。
远梦句: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益增客愁。

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思念故乡,赏入梦境。因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之人,难以深味个中之情。


 11《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银烛:一作红烛。天阶:一作瑶阶。
卧看:一作坐看。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韵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赏析: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12《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注释:
    华清宫:宫殿名,建在骊山陕西(陕西临潼)上,系明皇和杨贵妃游乐之处。

赏析:
    以微见著,因小见大,是本诗的特色。它通过送鲜荔枝这一事件 的描写,讽刺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极欲穷奢。


  13《赠别二首之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袅袅:纤长柔美貌。
    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梢头:形容娇嫩。
    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14《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15《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坐:因。晚:天晚。

【赏析】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如今正“远上寒山”,
 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
 了引人入胜的效应。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
 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
 “停车”观赏。“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诗境
 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
 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
 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
 伦,但被 “悲秋意识” 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用一个大书特书的
 “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
 “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
 “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第一
 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
 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
 感受。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
 字,前面已分析过了。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
 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
 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
 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16《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诗鉴赏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华富丽,名盛一时。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往事,也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殆尽 。“繁华事散逐 香尘 ”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 “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 活之一斑。“香尘”细微飘忽,来去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乃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

  “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乎?亦可悲乎?还是观赏 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各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

  字 ,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 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传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 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湎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楚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中。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

  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事件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爱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17《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的文字一作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 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认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 ,女子已嫁人三年, 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失落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 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叹。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 ,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 极,却偏要自嘲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落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落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去。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叹的感情。

  本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 ,绿树成阴子满枝, 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接生硬,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18《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 南陵道中 ”,没有点出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 水面漫悠悠 ”,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 ,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 ,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眺望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候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

  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不甚明白,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 ,“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 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蕴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圆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   19《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

  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

  贵人头上不曾饶。

  杜牧诗鉴赏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牧之云:'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罗邺云:'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 。’余 尝以此二诗作一联云 :'白发唯公道,春风不世情。” 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 。”他别具独眼地拈出杜、罗 二诗予以比较 ,又颇有创意地概括出“白发唯公道, 春风不世情”一联,揭出二诗共同旨意,令人击节叹服。但细味诗意,“穷人不偶,遣兴之作”八字评语,实在未搔着痒处 。殊不知小杜绝非一般“遣兴”,他 揭露世间不平,呼吁社会公道,情绪正无比激越、慷慨。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 》:“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

  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 ”。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 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 ,“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 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 。“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

  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 。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 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 ,他与隐者灵犀相通, 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

  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20《兵部尚书席上作》
         华堂今日绮筵开,

  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

  两行红粉一时回。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 835 ),最早见于唐孟棨 《本事诗 》,是一首朗吟于兵部尚书李司徒筵席上的 即兴之作。《本事诗》“ 高逸第三 ”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

  '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

  '名不虚传,宜以见惠 。’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 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 :'华堂今日绮筵 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意气闲逸,旁若无人 。”对诗的本事所记很详,有助于理解其意蕴。

  华丽的厅堂,盛美的筵席,烘托出今日非同一般的节日氛围。主人的华贵气派,宾客的名士身份,均在不言之中。虽则是“ 罢镇闲居 ”,李司徒的摆设、排场,仍不愧是“ 当时第一 ”。诗人当时任职洛阳,是分司东都的监察御史,官位显赫,李司徒不敢随便邀请他莅临“声伎豪华”的私宴。只是在诗人派人向他表示希望参加的意向后,李司徒才不得已相邀。了解这层背景,就能体会“谁唤”二字实在有着强烈的调侃意味。照理说,李司徒设筵相邀,客人自然是他“唤”来的。但是,事实上却是诗人自己要来的,李司徒则是被迫而为。倘若果真要寻究是“谁唤分司御史来”的话,实在不如说是“绝艺殊色”的歌伎“唤”

  他来的。这劈空一问,如异峰突起,使诗情徒现戏剧性变化。诗人自不无几分得意,李司徒则被将了一军,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诗人接到李司徒“驰书”相邀时,正好“ 对花独酌,亦已酣畅 ”,仗着几分酒意,匆促赴筵,当然更肆无顾忌。他“独坐南向 ”,一副 傲然不群的意态 ;“瞪目注视”歌艺超群、姿色绝佳 的歌妓,连饮满酒三杯 ,询问李司徒“闻有紫云者, 孰是?”原来他是爱慕歌妓紫云之名而来。李司徒指给他看,他居然当众索讨名妓。唐突、清狂,无怪乎满座宾客皆惊骇不已 。李司徒“俯首而笑”,无言可 答;两边百余名粉墨献艺的歌妓也一下子“回首破颜”,忍俊不禁了。诗人却又连饮三杯,朗吟而起。他即席高声吟唱的,就是此诗。“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好一个风流俊爽、仪态非凡的诗人才子!

  诗人登第后在扬州当幕僚时,曾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怀》)的诗句,对往日 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表示自嘲和追悔。诗人借酒索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痼习。而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捕捉住当时的场景、氛围,人物神情、意态,为寻芳猎艳留下真实的自我写照,又使人想起曹植七步为诗的风度。全诗率口而成,不假雕饰而自有神韵 ,表明诗人在风流不羁的“清狂”之外, 富有神奇俊迈的杰出才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3651/3083737780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唐代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牧篇》62首<1-20>》为网友一次性恋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