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鼠名达乌尔黄鼠害鼠学名Spermophilus dauricus害鼠别名蒙古黄鼠、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害鼠图片形态特征达乌尔黄鼠体长约200毫米,尾短,不超过体长的1/3,尾毛蓬松。头大,眼大而圆,故有大眼贼的称号。耳壳短小,呈脊状,前足拇趾不显著,但有小爪,其它各趾均正常。爪色黑而强壮。雄体乳头五对,背部深黄而带有黑褐色,腹部、体侧和背肢外侧均为沙黄色。尾背的毛色与体背的相同,但尾端为黑色并具有黄色边缘,尾的腹面为橙黄色,仅远端两侧有黑、黄色边缘,而黑色较少。四肢的足背面为沙黄色,头顶比背色略深,颊部和颈部的侧面与腹面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眼眶四周有白圈,自嘴侧到眼,眼后到耳基部以及耳后部均为灰黄色,耳壳为黄色。颅骨呈椭圆形,嘴端略尖,眶上嵴基部的前端有缺口,无人字嵴,眼泡的纵轴大于横轴。门齿狭扁,后无切迹。第二、第三上臼齿齿尖不发达或无,下前臼齿的齿尖也不发达。生态特征达乌尔黄鼠是我国北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类。喜欢散居,对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草原多栖居于低矮的禾草、禾草--蒿草草地,更喜欢居于畜圈和大量放牧的地方,在高草丛和植被稠密的地方很少;在农区多栖居于田梗、道旁和田间草地,在多年生苜蓿地和休耕地中居住的密度较高。临时栖居在田间中的黄鼠,其数量依作物的物候期而变化,早春田间没有黄鼠,播种3-4天后,黄鼠开始迁入田间,当禾苗长出后,数量增加,夏季作物长高后,黄鼠又开始迁入低矮的植物区内,秋后又回到田埂和道旁。黄鼠除繁殖季节以外,均单洞独居。洞穴构造简单,易于识别,根据洞内有无窝巢,可以区分为居住洞或临时洞。居住洞,通常只有一个洞口,亦有2-3个洞口的,如有2个以上,其中之一为主洞口。主洞口完整光滑,直径约7-8厘米,洞口前有土丘和足迹,周围无粪便,是黄鼠经常出入的孔道。居住洞的洞道一般长140-550厘米。窝巢差不多呈球形,位于离地面45-140厘米深处。巢由细软的枯草、毛和羽毛等组成,供冬眠和产仔用。冬季洞:在窝巢的后方常有1-2个长约15-30厘米的侧盲洞,其中较垂直的一个是为出蛰时的通道。冬眠时,黄鼠将洞道堵塞,在巢内冬眠。出蛰时,将垂直侧盲洞打开到地面出蛰。夏季洞:雌鼠的洞道较短,窝巢较浅;雄鼠洞道长,窝巢的位置较深。临时洞:洞口粗大,洞口前有新土丘,足迹或粪便。洞道较短,长度在45--75--90厘米之间。洞道末端为盲端,均无窝巢。有些临时洞具有一条侧盲洞。一只黄鼠在其巢洞周围的生活小区内,常有几十个临时洞,是黄鼠觅食时逃避敌害的场所。黄鼠的活动与不同季节的日温变化有关。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春季地温接近零度时,雄黄鼠开始苏醒出蛰;达到2度时雌黄鼠才开始苏醒出蛰。从3月下旬开始出蛰,相继持续36天,至4月下旬结束。出蛰过程中形成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清明节前后,系雄鼠;第二个高峰是在谷雨前后,系雌鼠。因此,可以把谷雨后10天作为黄鼠完全出蛰的时间界限,此时的性比例为1:1(雄:雌)。大概在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下降黄鼠开始入蛰,入蛰顺序和出蛰相同,延续到10月中旬,个别的直至11月初。成体雄鼠冬眠约8个月,雌鼠约7个月,幼鼠约5.5-6个月。在黄鼠的季节活动中,交配期是季节性活动中的第一个高峰。此时,互相追逐,异性交往极为频繁。交配期过后,活动略有下降,到7月份以后,当年出生的幼鼠开始分居,加之频繁的觅食活动,又进入活动的第二个高峰。自入蛰开始,活动逐渐下降。黄鼠是白昼活动的鼠类。每天日出开始出洞活动,日活动高峰:4月份在上午12左右;5-9月份有两个高峰,上午9-10点左右和下午3-4点;上午高于下午;10月份基本不出现活动高峰。黄鼠的挖掘能力很强,10分钟内就能挖一个掩没身体的洞穴。当它遇到敌害时,急入洞中,迅速挖土,并借臀部的力量将前足送来的土压向后方,把洞道堵实,俗称“打墙”以逃避敌害。黄鼠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一定比例的动物性食物,特别喜食植物的多汁液幼嫩部分,也爱食种子。黄鼠不喝水,它的代谢用水取之于食物。在笼饲条件下,平均日食鲜草44克。黄鼠每年繁殖一次,繁殖季节比较集中。春季出蛰以后即进入交配期,4月份很快由交配期进入妊娠期,5月中旬随着交配期结束而到了妊娠的盛期,当年幼鼠最早于6月中旬开始出洞,大批幼鼠在7月中旬以后分居,不再进入母鼠洞。从母鼠交配到幼鼠分居约65-70天。平均胚胎数为8.4只,最少2只,最多可达13只,5-7只的为数较多。妊娠率约为87.5-97.2%。但由于越冬条件的差异,两个相邻的繁殖期,妊娠率可能相差一倍。种群的性比为1.03:1(雌:雄),不同年龄组的性比差异比较显著:幼鼠雌少于雄,2岁龄鼠性比较近,其余各岁龄组皆是雄少雌多。其年龄组成是幼鼠占58.18%,1-6岁龄分别为百分之18.64、12.06、5.48、3.44、1.62和0.58,种群的年龄分布呈金字塔形。3月末黄鼠开始苏醒出蛰,至5月份基本稳定。6月份有少量幼鼠出现,密度逐渐增高。7月份幼鼠全部参加了活动,数量达到高峰。9月份以后数量下降,直至冬眠为止。据10个夏季的观察:黄鼠数量最多的年份比最少的年份相差10倍以上。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干旱地区,如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等省区。防治方法1、化学灭鼠法 大面积消灭黄鼠时,主要采用化学灭鼠法,人工、器械捕捉仅具有次要的意义。根据黄鼠的生物学特征,在不同季节可采用不同的灭鼠方法。春季(4-5月份),黄鼠由出蛰进入交配期后,正是黄鼠活动的最盛时期,出入洞穴频繁,取食量大,但牧草尚未返青,食料缺乏,此时,采用毒饵法杀灭黄鼠是有利的时机。近年来群众性灭鼠的毒饵有:5-10%磷化锌毒饵:以谷物(麦类、玉米或豆类)为诱饵,先用水煮成半熟,捞出后稍稍晾干,然后加3-5%的面糊,搅拌均匀,再加磷化锌,继续搅拌,最后加少量清油再搅拌均匀即成。在黄鼠洞外16厘米处,投放麦类毒饵10-15粒;或玉米毒饵8-10;或豆类毒饵5粒,就可达到毒杀的目的。条投时,可按行距30-60米投放。如用飞机喷撒时,麦类毒饵的含药量应为10%。毒饵配制后,要在阴凉处阴干12-24小时。间隔40米,喷幅40米,于5月中旬喷撒为宜,每亩用毒饵0.8斤。0.5%甘氟毒饵:以马铃薯、萝卜或番茄作诱饵。先将诱饵切成指头大小的方块,再将0.5%甘氟用水稀释4倍。然后将诱饵放入盛甘氟水溶液的金属容器中,搅拌、浸泡至甘氟水溶液诱饵吸干为止,亦可用麦类作诱饵。每洞投3-5块或10-15粒。如果在夏季使用带油的毒饵时,为了避免毒饵风干或被蚂蚁拖去,可将毒饵投入洞中,并不影响灭效。采用毒饵法消灭黄鼠时,毒饵要求新鲜,并选择晴天投放,雨天会降低毒效。夏季(6-7月份),由于植物生长茂盛,黄鼠的食物丰富,不适于使用毒饵法。而此时正是幼鼠分居前母鼠与仔鼠对不良条件抵抗力较弱的时候,宜采用熏蒸法。氯化苦熏蒸法:温度不低于12度时,在黄鼠洞前使用氯化苦熏法较好。用小石子、羊粪粒或预先准备好的干草团若干,在晴天气温较高时,将羊粪粒或小石子盛于铁铲上,然后迅速倒上3-5毫升的氯化苦,马上投入黄鼠洞中,再用草塞住加土封好洞口即可。磷化铝或磷化钙熏蒸法:用磷化铭1片或磷化钙15克,投入黄鼠洞中,灭效较高。若投放磷化钙时同时加水10毫升,立即掩埋洞口,灭效更高。灭鼠炮熏蒸法:投放灭鼠炮时,先将炮点燃,待冒出浓烟后再投入洞中,随后堵塞洞口。每洞投放一只灭鼠炮即可。2、其他灭鼠法: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1)置夹法:用0-1号弓形夹,支放在洞口前的跑道上。(2)活套法:将细钢活套安放在洞口内约6厘米深处,三面贴壁,上面腾空半厘米,当黄鼠出洞或入洞时均会被套住。(3)灌水法:消灭黄鼠的效果较好。对于沙土中的黄鼠洞,在水中掺些粘土,灭效更好。此外,还可采用箭扎、挖洞、热沙灌洞等方法来灭黄鼠。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达乌尔黄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