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超市不卖蒙牛伊利,是不是又出什么问题了?”这是国内为数不少的人看到“蒙牛伊利遭停售”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实际上,这有些过于敏感,超市不卖某产品,并不能直接推演出产品有问题的结论。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蒙牛伊利遭香港停售,许多人都想知道蒙牛伊利遭停售原因,不少网友猜测蒙牛伊利遭停售原因是因为其有奶源问题,引起了不少公众的恐慌,其实蒙牛伊利遭停售原因并非奶源出了问题,而其商誉败坏,令香港人无法再容忍。
然而,蒙牛伊利在香港超市有没卖,为何会受关注并被报道呢?究其原因,无非只有一个原因:蒙牛伊利有问题。由于过去数年接连不断的强致癌物等负面消息,消费者几乎达到对蒙牛伊利“谈虎色变”的程度,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吸引读者关注,这就是“蒙牛伊利在香港停售”这个并非新闻的“新闻”能登报的结果。
为何蒙牛伊利无法进入香港
蒙牛、伊利所说的没被香港超市停售属实,可以肯定的是,两大国内乳企在港乳业市场上的营销不算成功——蒙牛未能进入香港本地两大超市之一的惠康,伊利甚至离开了香港市场。这种结局,并非偶然结果。
香港市场难容蒙牛伊利
“香港超市不卖蒙牛伊利,是不是又出什么问题了?”这是国内为数不少的人看到“蒙牛伊利遭停售”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实际上,这有些过于敏感,超市不卖某产品,并不能直接推演出产品有问题的结论,供应、采购、销量等都可能导致超市不卖某产品。
“香港超市不卖蒙牛伊利,是不是又出什么问题了?”这是国内为数不少的人看到“蒙牛伊利遭停售”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实际上,这有些过于敏感,超市不卖某产品,并不能直接推演出产品有问题的结论。
超市并非质监部门,因此,如果蒙牛伊利是因为质量问题而下架,负责香港食品安全的香港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等部门定会发布公告,而且,以港媒的完备程度和无孔不入的报道方式,若是蒙牛伊利质量出问题,肯定不会没有相关报道。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国内报道中惠康和百佳没有出售蒙牛伊利,不是因为两家乳企产品又有新问题。
当下中国的乳品行业,主要被蒙牛和伊利两大奶业巨头垄断,因此历经多次负面新闻仍能屹立不倒,这是因为如果不选择他们,国内就没有与之旗鼓相当的其他牛奶品牌可供选择。香港则不同,作为国际贸易港,他们有无比的优势。
商誉败坏才是这事主因
蒙牛伊利“这次”没出问题,然而,几年来他们领衔的国内乳品行业不断出现三聚氰胺、皮革奶、可能致癌物超标等产品质量。而且,几乎每次问题产品都以公关消灭负面报道为结局,从未真正通过提高标准等实际行动,给过消费者实质性的品质承诺。
蒙牛、伊利并没有被香港大超市“下架”,因为他们可能根本没资格上架,或者即使上了货架也乏人问津。蒙牛、伊利之所以会因为在香港没得卖而受到关注,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他们随时可能出问题,容易引发“香港不卖是不是出问题了”的想法。蒙牛、伊利们固然可以通过公关抹去互联网乃至报纸上自己的不利报道,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蒙牛、伊利不实在地提高品质标准,就抹不去人们心中对它们留下的坏印象。
“香港超市不卖蒙牛伊利,是不是又出什么问题了?”这是国内为数不少的人看到“蒙牛伊利遭停售”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实际上,这有些过于敏感,超市不卖某产品,并不能直接推演出产品有问题的结论。
香港人更爱鲜奶是关键
但蒙牛、伊利独大,只是存在于国内,香港特区并不买账。尽管蒙牛伊利们公开强调“一个国家两种标准”,即其输港的产品质量高于大陆,但还是得不到香港市民的认可。实际上,香港人更热衷于喝鲜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鲜奶的指标一直没有变:生乳中菌落总数为每毫升低于20万个,仅为我国新国标允许量的十分之一。此外,香港鲜奶的标签成分罗列也比国内更为详实。
许多有条件的国内父母,都热衷于前往港澳抢奶粉,甚至一度造成“奶粉荒”惊动港府。在香港市场上,除了有本地奶之外,还有日本、新西兰、荷兰等外国奶,国产奶只是小份额,人均GDP达到3.42万美金的香港居民,有足够的财力选择更好、更新鲜的牛奶,不买问题多多的蒙牛和伊利。

蒙牛伊利经不起国标改进
乳品的新国标都被乳业巨头“绑架”,巴氏奶标准初稿来自蒙牛,生鲜乳标准出自伊利,酸奶标准则由光明草拟,大幅降低乳品标准,导致中国乳品标准被业内人士讥讽是“全球最差”。如此标准下制造的产品,在正规市场中不受待见,被超时停售,本是正常结果,像国内超市这样继续任由问题不断的蒙牛、伊利大行其道,才是反常现象。遗憾的是,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结构作用下,常态与非常态常常发生角色逆转。
在“香港停售蒙牛伊利”的报道出现后,两巨头纷纷回应称是误传。其中,蒙牛称其在香港百佳超市仍正常销售,百佳、华润、佳宝、家兴等商超系统共有450多家门店售卖蒙牛产品,至于惠康超市,则是蒙牛从未进入过,故此没有下架之说。伊利则表示2008年已经退出香港和海外市场,在港无经销商,自然没有铺货。
对比媒体报道和蒙牛的回应,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究竟谁是谁非还有待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产品质量隐患严重,不重视顾客,靠公关媒体甚至行政干预屏蔽负面新闻,蒙牛和伊利实际上不仅给香港市民留下不好印象,国内消费者对它们的好感也近消失殆尽。被中粮集团收购的蒙牛,以及直接是国企的伊利,目前固然可以依靠我国尚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用国企的模式继续占据国内奶制品江山,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进一步提高后,终究有一天,蒙牛、伊利式店大欺人的企业,如果不改变,最终会倒在市场经济规律之下。每年数以亿计的产值,几千万奶农和数万员工的利益,或者保护民族企业,都不能成为低标准、欺诈消费者的借口。(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