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本书为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鸿篇巨制,作者本人也对其青睐有加,另眼相看,视其为 “一生的忏悔” ,“最大胆和最阴森的作品” ,下面看一看相关知识吧。
一、内容简介
在生前最后的一次接受采访中,托马斯曼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本艺术家小说是他的最爱:这部浮士德小说于我珍贵之极,它花费了我最多的心血……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样令我依恋。谁不喜欢它,我立刻就不喜欢谁。谁对它承受的精神高压有所理解,谁就赢得我的由衷感谢。小说主人翁为虚构的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一个有着音乐天赋,前程似锦的年轻人,可他不满足于现状并追求真正伟大的成功,因此与魔鬼做了交易,换取24年的音乐灵感与创造力;在此期间,他的灵魂归魔鬼所有,而且他不可以有爱,然而,就在他艺术上步步高升时,他周围的环境却不断出现道德堕落的危机现象,他本人也开始违背那道不许爱人的禁令;他身边开始不断有人死亡,他的熟人自杀,他的同性恋男友被有夫之妇枪杀……阿德里安悲愤欲绝,突然猛醒,他要对他的一生进行忏悔,最终,他身心崩溃,由他的母亲接回故乡,在经历了十年的疯癫之后,于1940年辞世。
二、托马斯·曼简介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192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通过对垄断资本aIhUaU.COM主义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托马斯·曼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一切法西斯化,不管是他的祖国的,或是任何共它国家的。他痛恨美国的法西斯化,也反对美帝国主义者举备反苏战争。亨利希·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流亡时所作的回忆录《观察一个时代》中,以我的兄弟为标题这样一段话:当我的兄弟前往美国的时候,他直截了当地说:我到哪里,哪里就有德国文化。,这句活表面上好像有点夸大,但实际上就是表示这位作家对美国法西斯文化的视蔑和痛恨。他认为真正代表德国文化的,不是德国的那一帮法西斯暴徒,而是像他自己一样的追求进步的作家们。
托马斯·曼始终是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德国统一而努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半期,他替对英、美两国不迅速避开第二战场一点力加谴责。战后,他又以实际行动,投身于世界人民保护和平的斗争。他以尖貌有力的言辞发表文章和演说,号召大家争取德国统一和捍卫世界和平。他也在斯德哥尔摩禁用原子弹的宣言上签了名。在这个的时代中,无论发生什么重大的事件,这位老作家总是挺身而出,发出巨大的正义呼声。为了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号召,他以八十岁的高龄再度回到祖国,参加席勒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民主德国作家和人民对他表示热烈的欢迎,一致把他当作和平和统一德国的旗帜。德团作家协会主席约翰尼斯·具希尔在欢迎会上说,托马斯·曼这次访问对连通东德与西德的文化,对德国的统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他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的反政治的苦思冥想的恩斯特·贝特拉姆的一封信中,托马斯·曼写道:前言具有批判性,对正文中的观点做了批评和修正。我很早就感觉到,有必要这样做。托马斯·曼现在认为,民主的 前进不可阻挡,他自己的保守的反对观点已被证明是毫无希望的辩解。
托马斯·曼的这种认识始于《战争中的思考》。当他撰写此文时,沃尔夫斯科尔和贡多尔夫的文章已经在《法兰克福报》上发表,托马斯·曼曾过。曼的思想和他们的是一脉相承的。格奥格和他的弟子们于战前几年就在《艺术之夏》上,论述了德意志精神和文化的特殊地位,并由此得出赞成战 争就是保护德意志本质,反对西方文明的结论。对于1914年的形势,托马斯·曼也是这样评价的。他写道:做一个德国人,并不容易,不象英国 人那样舒适安逸,更不象法国人那样豪放开朗。然而,谁要是指望为了所谓人道理性或英国那一套东西,德意志的特性就该从地球上消 失的话,那他就是犯罪。只有德国的胜利才能保证欧洲的和平,只有德意志灵魂的保存和发展才意味着更高的文明进步。这种文明托马斯·曼称之为文化,它和“理性”相反,亦和英国式的以契约形式固定下来的社会道德标准不相容,简言之,最和西方的所谓文明背道而驰的。在此之前,格奥格学派已将文明这个概念注满了政治世界观的色彩,他们将其与民主等同起来,为的是更有力地贬低它。托马斯·曼的观点也是如此,但他比格奥格及其弟子走得更远。依据其人生哲学,格奥格一派反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托马斯·曼则致力于从历史的条件中去解释文化与文明的对立。在《思考》中,托马斯·曼运用这种方式,对德国的历史以及历史写法。
以上就是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阅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