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度好书
《21世纪生态经济学》
《顾准追思录》
《涅槃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
《重思国家》
《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
《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
《外面的风很冷:向明世纪诗选》
《甘特的冬天》
《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好书不一定是热门书。许多冷门书或许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书。而且,现时冷门、少人关注,也不一定说明将来没有更多人关注。其实编译版图书中的大部分,都是容易被读书界忽略的冷门著作。因此,我就将个人推荐的目光更多放到了一些现时还少人关注的书上了。
——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
1.《21世纪生态经济学》
原作名: 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作者: [美]赫尔曼·E.达利(Herman E. Daly) / [美]小约翰·B.柯布(John B. Cobb,Jr.)
译者: 王俊 / 韩冬筠
出版年: 2015-5-31
推荐理由:后现代理论的巅峰之作,由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达利和美国后现代哲学大师柯布共同创作。后者则是大名鼎鼎的怀特海的思想传人。本书颠覆性地挑战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核心理念。该书曾经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大奖。
简介|现代经济学认为,自然是无生命的资源,自然只有能纳入经济系统的部分才有价值,自然的价值也就是其经济价值。与作为被支配的客体的自然相对,作为支配者的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基于这种自然假设和人性假设,现代经济学只关注经济效率、资源配置和利润,其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无限增长和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满足。这种经济既违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又未能真正转化为人民共同的真实福利,是导致现代性的全面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21世纪生态经济学》颠覆性地挑战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核心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经济观点和政策。
作者|赫尔曼·E.达利(Herman E. Daly),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杂志的联合创始人和副主编。1988—1994年,担任世界银行环境部高级经济学家,现为马里兰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资深研究员,被誉为“可以改变人类生活的当代100位有远见的思想家之一”。围绕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他出版了一系列学术名著,代表作除了《21世纪生态经济学》之外,还包括《走向稳态经济》(Toward a Steady-State Economy,1973),《稳态经济学》(Steady-State Economics,1977,1991),《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Valuing the Earth: Economics,Ecology,Ethics,1993),《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6)等。
2.《顾准追思录》
——【顾准百年纪念版】
作者: 罗银胜 编
出版年: 2015-8
推荐理由:当下中国改革艰难闯关,更让我们怀念“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挽回颜面”的思想家顾准先生。在纪念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顾准追思录【顾准百年纪念版】》。堪称顾准思想评论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既有政府官员,也有理论界的名儒宿彦,亦有与顾准先生共事多年的战友,以及来自顾准先生母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研究者,如陈敏之、王元化、李慎之、王蒙、吴敬琏、周瑞金、张曙光、俞可平、钱理群、周其仁、柴静等。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思想史特别是杰出思想家顾准带来极大的便利。著名作家王蒙、著名政论家“皇甫平”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并撰文推荐!
简介|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他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的探索,均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做到了究天人之际、明内外之势、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顾准追思录》【顾准百年纪念版】堪称顾准思想评论的集大成之作,分量颇重,意义深远。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既有政府官员,也有理论界的名儒宿彦,亦有与顾准先生共事多年的战友,以及来自顾准先生母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研究者,如陈敏之、王元化、李慎之、王蒙、吴敬琏、周瑞金、张曙光、俞可平、钱理群、周其仁、柴静等。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思想史特别是杰出思想家顾准带来极大的便利。
谨以此书作为心香一瓣,纪念顾准先生的百年华诞。
作者|罗银胜(1962—),资深传记作家、著名学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曾任职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现在任教于顾准先生生前工作过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从事顾准研究逾30年,著有《顾准传》、《顾准的最后25年》、《顾准画传》、《顾准评传》,编有《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顾准文集》[珍藏增订本]和《顾准再思录》。同时,涉足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创作,著有《杨绛传》、《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和《贾樟柯传》等。
3.《涅槃与再生》
——在多元重构中复兴
作者: 乐黛云
出版年: 2015-3
推荐理由:乐黛云教授的学术思想精粹集于本书。书中她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之后是中国中心论”的说法,也怀疑“21世纪是中国人世纪”的说辞。她认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基因,认真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中具有的普遍价值,和全世界民族一起共铸人类精神新世界。
简介|《涅槃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为乐黛云先生21世纪以来学术论文的自选集,取名“涅槃与再生”,既对自己60余年的学术生涯作一总结,同时亦蕴含着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多元文明的交汇与震荡中走出过去的思想樊笼,从而在继承先民丰厚遗产的基础上创建新世纪所要求的新人文精神,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复兴所寄予的美好祈愿。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国人所面对的多元文明的冲突与共存,探讨在美国梦、欧洲梦与中国梦必然发生碰撞的情势下所应持有的态度与策略,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开放性的时间经验与历史经验。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在当下世界日益产生深广影响的建构性后现代思潮与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认为只有承认和尊重差别,并由此达成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才是未来人类世界的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反思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学说所包含的民族智慧与特性,认为若能将这一有益的思想资源发扬光大,便可为当今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不应以所谓东方中心论对抗西方中心论。第四部分回顾一百余年来法国、美国等主要学术流派的演变与递嬗,认为中国学人近年在这一学科已崭露头角,并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作者|乐黛云(1931年1月-),贵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4.《重思国家》
作者: 许章润 主编
出版年: 2015-11-15
推荐理由:本书系中央编译出版社“1062学人文丛”之一。由知名法学专家、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主编。在本书12位法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化学学者从文化、政治、法律、历史和哲学多维学术视角,探讨“国家”这一政治实体的本质属性特点。特别是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危机与转型进行了理性剖析,同时对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实现目标也给予了美好期许。
简介|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和两个附录。
第一编理述现代国家的历史脉络与法政蕴含,辨析国家治理和文化政治的现代意义,以及人民主权与民族主权的牵连纠结。在此,究竟是何种耦合机制,使古老的民族意识在现代水平上被政治性地征引与开掘,继而跟领土型国家紧密连锁在一起,逐步演化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主流范式,如何在国际政治意义上实现领土和治权统一的国家,从而,在政治发展意义上确立法治和民主问责制度的国家建制,既为与会诸君的基本问题意识,也是当下省思“中国问题”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第二编着意于分析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在理述现代中国的合法性、制度合理性及其政策允当性等国家想象及其迭次转型之际,探讨公民模式的建国方案,以及古典中国的国家观及其现代意义,特别注重分析其遭遇的问题,于还原其基本历史中追溯其经验教训。第三编讲述现代中国建构的精神历程,既涉及儒教复兴与中国的国家建构的内在义理结构,也包括国家問題在自由主义思想脉络中的“隐”“显”两面,以及诸如傅斯年的公共空间与思想抉择与“后学衡时期”的国家观念等个案研究。

此外,两份附录,分别载述了本次会议的现场讨论和《重思胡适》首发沙龙的现场讨论与问答,一并收入,以飨读者。
作者|许章润,男,1962年10月出生于安徽庐江县。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西方法哲学、宪政理论和儒家人文主义与法学等,系新时期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坐待天明》。许章润座右铭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宽其程限,紧着工夫。
5.《中共的治理与适应》
——比较的视野
原作名: Governance and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作者: 俞可平 / 〔德〕托马斯·海贝勒 / 〔德〕安晓波 主编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9
推荐理由:真正从学术角度来理性、深入分析和探讨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与变革逻辑的论著,在出版界显然廖若星辰,如稀有植物。而由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教授与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教授联合主编的《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则是这一领域杰出论著。
简介|《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源于2014年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联合主办、南昌大学承办的“国际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所提交的高质量学术文章中精选出14篇文章结集而成,其中中国学者6篇、国外学者8篇。全书主题集中,视野广阔,辑成“中国共产党与意识形态变迁”、“地方政府与中国发展”、“社会治理与政治参与”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涉及党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结构、功能和治理能力,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和城市化进程,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革逻辑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欲了解当代世界,就要了解当代中国;欲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当今的中国共产党。这本《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就是一本集中分析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与中国的政治发展的编著。……内容不仅涉及到了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结构 、功能、合法性、适应性、治理能力、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和城市化进程。……我认为,敢于对中国研究中的流行理论和范式提出挑战,并且提出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视角,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俞可平
“西方”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是哪种体系是“最好的”体系,强调的是法律和权利的重要引导作用。而在传统中国政治哲学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治”,避免“乱”。……相反,我们的看法是,政治学显然还没有发展起合适的工具和范畴,可以对像中国这样的威权政治体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在这种背景下,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21世纪中国政治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限度与潜能。本书收录的文章对于这场复杂进程中的相关面向进行了宽泛的讨论,为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系过去的适应历程提供了论证,同时也使得我们更加清楚它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德〕托马斯·海贝勒 〔德〕安晓波
作者|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而广受关注。2006年因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引起轰动,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
﹝德﹞托马斯·海贝勒(Thomas Heberer),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政治科学与东亚研究资深教授。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问题,并曾于70年代末在中国工作,先后围绕个体经济部门、农村城市化、民营企业家、知识分子在决策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企业家、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环境治理、地方官员、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关系等问题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并用德语、英语、汉语发表了40多部著作。
﹝德﹞安晓波(Bj?rn Alpermann):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地方政治、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政治文化。
6.《精神病理学与政治》
作者: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译者: 魏万磊
出版年: 2015-2
推荐理由:本书系被誉为美国政治心理学的“开山鼻祖”的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哈罗德·D.拉斯韦尔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较早地把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学研究。他于1930年代著述《精神病理学与政治》一书,深入研究了政治人格的形成,特别是对政治煽动者的人格阐释极有见地,对于我们理解把握当代政治与政治家的类型不乏借鉴意义。
简介|初版于1930年的这本书,是理解当前公众人物人格的经典性作品。拉斯韦尔把临床心理学中的一系列概念,开创性、前瞻性地应用到诸如希特勒、尼克松等政治人物、商业大腕甚至高级神职人员的心理研究中。《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分为诸如政治类型的标准、人格发展理论等13篇,详细深入地探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的诸多关系,并尝试以之解构政治、商业和宗教人物的心理。
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1902-1978),美国政治学家,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1952年任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1954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他较早地把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学研究,“对权力关系以及人物与政治的关系有创新研究,并对当代的行为政治科学有重要贡献”,被誉为美国政治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精神病理学与政治》(1930)、《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和如何得到?》(1936)、《权力与人格》(1948)、《传播的结构和功能》(1948)、《我们时代的世界革命》(1951)等多部经典作品。
7.《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
作者: 周梦蝶
出版年: 2015-1
推荐理由:本书为台湾著名诗人、“孤独国王”周梦蝶的诗选集,收录诗人自一九五九年到二○○○年间创作的部分诗歌共五十篇,系全球华语世界首部简体版周梦蝶诗集。周诗融合儒、释、道哲学,兼摄中外宗教,冶为一炉。其诗禅合一,直追王维;其以诗为生命的存在方式,“苦吟”为诗之态度,堪比孟郊、贾岛。
简介|诗人周梦蝶,一道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学风景。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在大陆热映,其中《化城再来人》讲述的就是周梦蝶的故事。
他以诗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其淡泊世情、孤峭卓绝,巍然如一座山峰。
周梦蝶,诗与人一样孤寂冷落,“交融着火的凄哀与雪的凄寒”(叶嘉莹语)。
五十首绝美诗篇,宛如雨珠雪花飞舞;
二十幅珍贵照片,展现诗人仙风道骨;
生前好友深情追忆,生死诀别令人动容。
作者|周梦蝶,本名周起述,河南省淅川县人,一九二○年十二月三十日生,卒于二○一四年五月一日。父早丧,家贫,仰母十指为活。宛西乡村师范肄业,一九四七年参加青年军,次年随军队来台。一九六五年自军中退伍,做过书店店员、小学教员等工作。一九五九年起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维生,专卖诗集和纯度极高的文学作品,吸引当时许多响往文学的青年男女,使武昌街头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重要的文化街景之一,直到一九八○年因胃疾而结束。他曾参加《蓝星》诗社,诗作之外,曾为《联合报》副刊撰写专栏“风耳楼尺牍”。早年著有诗集《孤独国》和《还魂草》。平时惜墨如金,三十七年后始出版诗集《约会》、《十三朵白菊花》以及《周梦蝶诗文集》、《有一种鸟或人》。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央日报》文学奖成就特别奖及第一届“国家文艺奖”文学类奖等台湾重要文学奖项。
8.《外面的风很冷》
——向明世纪诗选
作者: 向明
出版年: 2015-1
推荐理由:本书系在华语诗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台湾著名诗人向明先生的诗歌合集。尽管作者已经年至耄耋,但仍然具有年轻人般的创作冲动。由于其长期坚持“生活入诗”的创作理念,使得其诗歌美学充满了儒家生活的气息,在华语诗坛独树一帜。因此本书的文学欣赏价值与传播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简介|本书为台湾著名诗人向明的诗选集,收录诗人自一九五四年到二○一四年间创作的部分诗歌共七十余篇,时间跨度达整整一个甲子。
人称“诗坛儒者”的向明,有着“向晚愈明”的美誉,即人越老,诗写得越好。其诗风平实冲淡、稳健亲切,语言节制而干净,语境透明晶亮,“宛如阳光颗粒似的发光”(绿原语)。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绚烂的文字,却朴素而不单调,含蓄而不晦涩,于细腻中见真情,将寻常化为绝妙。
本书附录部分收入两岸文化界人士书写向明其人其诗的文章数篇,让人对这位老而弥坚的诗人的生活得以一窥。另附有彩色插页,有的照片系独家发表,首次面世。布面烫蓝的装帧精致典雅,高贵大方,是文学爱好者、艺术收藏者不可错过的珍品。
作者|向明本名董平,一九二八年生,湖南长沙人。军事学校毕业,台湾蓝星诗社资深成员,曾任《蓝星诗刊》主编、《中华日报》副刊编辑、《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年度诗选主编、新诗学会理事、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文协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奖、诗魂金奖、一九九○年大陆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评比一等奖,被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于一九八八年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作品被选入国内各大诗选、英法文现代诗选、日文华丽岛诗选、亚洲现代诗集等,以及英、德、荷文版台湾诗画专辑,日文世界现代文库。除写诗外,还是报纸专栏作家,评论及散文常散见于两岸报刊。出版有诗集十五种、诗话集七种、自选集两种、童话集三册、散文两册,编选诗集五种。
9.《甘特的冬天》
作者: [巴拉圭] 胡安·曼努埃尔·马科斯
译者: 尹承东 / 王小翠
出版年: 2015-6-1
推荐理由:《甘特的冬天》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视作拉丁美洲“爆炸后”文学的典范之作。小说以上世纪70年代巴拉圭斯特罗斯纳的独裁统治为背景,讲述与巴拉圭毗邻的阿根廷科连特斯市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之间的悲欢离合。有悬疑,有爱情,有政治。
简介|《甘特的冬天》,巴拉圭著名小说家、诗人、学者胡安.曼努埃尔.马科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当今风靡世界文坛的又一文学经典,目前已被翻译为二十余种语言。该书的汉译文本由中央编译局资深翻译家、拉美文学研究会会长尹承东先生亲自操刀,翻译二、三两卷,第一卷由其门下高足王小翠译出。马科斯为拉美文学'爆炸后"的代表人物,是继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的又一世界级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秉承魔幻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手法多样,尤其注重借鉴意识流手法和巴赫金的多声部对话理论,从而吸引了当代世界众多先锋作家的目光。
本书以上世纪70年代巴拉圭斯特罗斯纳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为背景,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之间的悲欢离合。身为律师的投机分子巴里斯托.基罗加通过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奈何其妻却身患怪病,时常疯癫;
父亲的专断助长了女儿贝罗尼卡的叛逆性格,勇于追求自由恋爱的她甚至与生性腼腆的弟弟阿尔贝托坠入爱河;年少的阿尔贝托在姐姐的鼓动下最终加入了反叛的行列。军中按摩师索莱达是贝罗尼卡的好友,在与姐弟俩的相处中对阿尔贝托暗生情素,后疯狂相恋。世行总裁胡安.甘特在政治上为极端保守分子,他与具有进步思想的拉丁语教师艾莉莎婚后定居于美国华盛顿,其平静的生活因来自大陆南端的噩耗所打破一一侄女索莱达正面临谋杀指控,被害者竟是阿尔贝托的双亲和教父,三人离奇死亡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三个年轻人之间有着怎样迷乱复杂的感情纠葛?最终索莱达在狱中受尽酷刑而死和甘特自愿放弃职务抑郁终老是否能给读者带来满意的答案?
《甘特的冬天》是悬疑,是爱情,是政治,是作者为反抗巴拉圭独裁统治而被迫流亡国外的生动再现,是那个时代的零散碎片带给我们的震撼、反思和文学盛宴。
作者|胡安·曼努埃尔·马科斯(Juan Manuel Marcos, 1950—),巴拉圭当代重要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亚松森,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匹兹堡大学文学博士、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巴拉圭北方大学校长、国家教育部顾问。
马科斯青年时期致力于民主斗争,饱受监禁、刑罚及流放之苦。恢复民主制度后,当选为国家众议员和参议员。《甘特的冬天》为其代表作,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印地文、葡萄牙文、俄文、日文、塞尔维亚文、阿拉伯文、朝鲜文、希伯来文、土耳其文、意大利文及其他多种文字。其重要作品还有:《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到爆炸后》(马德里,1986)、《罗亚·巴斯托斯:爆炸后的先行者》(墨西哥,1983,多元国际随笔奖)、《诗与歌》(亚松森,1987)、戏剧《涅德哈拉·莱克维》(1972)和《洛佩斯》(1974)等。
尹承东(1939—),山东茌平人,资深翻译家,终生在中央编译局从事国家领导人著作和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历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
业余从事西班牙语言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译著颇丰,代表译著有小说《三角帽》、《特里斯塔娜》、《看不见的城市》、《霍乱时期的爱情》(合译)、《坏女孩的恶作剧》(合译)、《曾是天堂的地方》;诗歌《贝克尔抒情诗选》、《熙德之歌》、《太阳石》;戏剧《羊泉村》等,并发表外国文学评论多篇,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事业特殊贡献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西班牙语文学传播者。
王小翠(1991年—),2013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化专业。现就职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班牙语翻译。
10.《卡夫卡全集》 (插图本)
作者: 卡夫卡 著 / 叶廷芳 主编
译者: 洪天富 等
出版年: 2015
推荐理由:许多中国人对西方现代文学的了解就是从卡夫卡开始的。他作为20世纪初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与乔伊斯、布鲁斯特等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套装全9卷)》共9卷,由著名学者、德语翻译家叶廷芳先生主编。全书创作部分主要依据卡夫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勃罗德的版本编纂的,而略作调整;书信则依据近年发现的资料作了较大补充。
简介|《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套装全9卷)》共9卷,由著名学者、德语翻译家叶廷芳先生主编。全书创作部分主要依据卡夫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勃罗德的版本编纂的,而略作调整;书信则依据近年发现的资料作了较大补充。第一卷为短篇小说,根据保尔·拉贝《卡夫卡短篇小说集》和马克斯·勃罗德《乡村婚事》重编。第二卷收录两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和《诉讼》。第三卷收录长篇小说《城堡》。第四卷收录随笔、残篇以及谈话录,随笔包括卡夫卡留下的八个八开本笔记本,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第五卷为卡夫卡日记,末附作者的几个旅游日记。第六、第七两卷为书信集,第六卷收录的是除情书和家书以外所有1900-1921年之间致友人的书信;第七卷收录1922-1924年之间致友人的书信,其余为家书,末附卡夫卡写于1919年而最终并为寄出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第八卷收录情书。卡夫卡所写情书数量之多,在现代大作家中实属罕见,约占卡夫卡全部文字的一半左右,而先后给两个热恋对象写的情书又占了其中一半以上。本卷主要为卡夫卡致与之两次订婚、又两次退婚的菲莉斯·鲍威尔的情书。第九卷一部分仍为卡夫卡致菲莉斯·鲍威尔的情书,另一部分为致有夫之妇密伦娜的情书。
《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套装全9卷)》译者有张荣昌、章国锋、赵蓉恒、卢永华、黎奇等,均为德语翻译界卓有建树的翻译家。
上世纪90年代,《卡夫卡全集(插图本 套装全9卷)》曾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我们依照现行规范改换了个别文字,并从国外有关书籍中遴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图片资料392幅,以作较大补充,其他未作更动。
作者|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1924),20世纪初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与乔伊斯、布鲁斯特等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长篇小说《城堡》、《诉讼》及中篇小说《变形记》等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不朽的声誉。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晚季的布拉格,父亲是靠勤劳获致中产阶层的犹太商人,个性刚毅、严酷,这一特定的时代和家庭环境在卡夫卡的个性和创作中打下鲜明的烙印:奥匈帝国的专制主义与欧洲现代潮流的悖逆,犹太民族的无家可归与受歧视、受压抑的处境,以及父亲家长制的威权,这一切都导致卡夫卡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和异己感,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深切地感受到黑格尔、克尔凯戈尔哲学中所指出的现实世界的“异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整地反映了出来。卡夫卡曾三次订婚而又三次解除婚约,一生又曾与多个女性发生恋爱。凡此种种一波三折、优柔寡断的情感经历,亦在他的小说、书信、日记中留下了印记。
卡夫卡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多为底层不知姓名的人物,他们深受帝国官僚体制的挤压,内心充满孤独、恐惧、迷惘与不安,情节多支离破碎,从中折射出帝国末季的社会矛盾及众生世相,成为那个时代的典范之作。卡夫卡的作品除几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外,还有大量幻想故事、隐喻性寓言、杂感性随笔、哲理性箴言,并留下大量的书信、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