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 西行漫记: 千年的守望——敦煌 (5)

西行漫记: 千年的守望——敦煌 (5)

2013-9-4 12:49| 作者:新晨

千年敦煌 西行漫记: 千年的守望——敦煌 (5)
摘要: 昨晚从玉门关出来,到达敦煌城已经8:30点。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全市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万,绿洲面积只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敦,大也;煌,盛也,”东汉应劭如 ...     昨晚从玉门关出来,到达敦煌城已经8:30点。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全市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万,绿洲面积只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敦,大也;煌,盛也,”东汉应劭如是说。古时敦煌位重,是因为丝绸之路,这茫茫大漠上的一片绿洲,是联结中原和西域的咽喉。今时敦煌名重,是因为有敦煌石窟,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既是艺术,亦是历史,全世界震撼且垂涎。这个地方一直值得来,尤其喜欢历史的人,但和我11年前来大不相同了,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现在已热闹非凡,没有以前的宁静了。        还是住青年旅舍,安顿住宿后,连忙赶到沙洲夜市吃晚餐。沙洲夜市是比较有名的,等我们坐下来吃晚餐的时候已经9:50了,一边看节目表演,一边吃着美食。
      鸣沙山月牙泉       5号早晨一大早就起来了,去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的士一下子就到了,到景区门口时才八点,沙漠与城市是这么近,近的只有隔一条路,却又能相安无事,真是让人惊叹。敦煌其实就是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围着。         昨晚在青旅一个北京的学生告诉我们用读者买120元的门票可以打六折,于是,我们在景区附近花10元买一本读者,可以节省38元的门票费。



      第二次来到这里,景区比以前扩大了很多。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        鸣沙山的沙子轻柔得象细纱,没有一点荒芜粗糙的感觉。踩着沙子尽管费劲,但也很舒服。花元,骑上骆驼,悠悠然然地奔向一个沙丘。我很少骑骆驼,喜欢骆驼的沉默与温厚,还有它的隐忍与善意。只有这样的生命,可以与之共同穿过沙漠。尽管只是早上八点多钟,阳光已经强烈刺眼,紫外线好象没经常任何过滤,挥挥洒洒地直射在皮肤上,大约骑了三十分钟,到达一个半山腰,大家从骆驼上下来,沿着木梯登上山顶。试着在沙上攀走,每一脚都深深地陷进去,相当吃力。我上一次是直接爬上山的,很佩服当年的勇气,那个时候可能自己年轻一些。那个时候从山顶滑沙而下,快感无比。        行进着一个连一个的驼队,可能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骆驼队,过度的商业化使鸣沙山受到了过度的污染,到处是骆驼粪便,到处是游人丢弃的垃圾,高耸的沙山上,各种娱乐设施齐备,游人如枳,想拍摄一幅原始的大漠风光,实在是难上加难。我们只能给20元一位的钱把相机给牵骆驼的人,让他给我们照相。










        重新骑上骆驼,下一站就是月牙泉了。         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在该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的奋杀之声。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所以每提及一个必然少不了另一个,所以这两个景点形成了一个独特景观。        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月牙泉也面临着枯竭,一湾浅水,似乎抗不住沙山的高压,水位比起我前几年来时又浅了许多,听说当地政府要从上游调水提高月牙泉的水位,听说现在是人工灌水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属实,月牙泉可是敦煌的眼睛呀!        站在山上,看着那连绵的鸣沙山,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湾浅水,那闻名世界的月牙泉,以及那逶迤前行的驼队,叮咚作响的驼铃,历史上的鸣沙山月牙泉是不是这样?





       莫高窟       11点从景区出来,乘车约半个小时到达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大泉河谷里的莫高窟。莫高窟。莫高窟依然如故,只是环境变的更美了。对于她,我总是怀着矛盾的心情:本来慕名而去的是那千古辉煌的莫高窟,可是一旦站在那里,又凭添出许多的疑惑和不解。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南北长约1600米,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鸣沙山的崖壁上。莫高窟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气势宏伟壮观。缺点是洞窟外观现代人工痕迹太重。        作为莫高窟象征的是俗称“九层楼”的(编号第96号)洞窟,巍峨壮观。原先仅有四层楼,后来加了五层。它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持平。木构为土红色,檐边高翘,外观轮廓错落有致。         我们从楼外开的两条通道进入,石窟里规矩多,不许拍照,四壁围上玻璃防护,每洞窟外还上了锁。我们跟在导游身后,看她缓缓拿出钥匙,打开通往过去的门。去观看楼内的弥勒大佛。导游说,这座佛像是唐代初建,宋代修复。现高34.5米,是我国第三大佛,也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我注意到,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两条通道成了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很有点特色。        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是洞窟。导游带我们参观并讲解了其中几种类型,例如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和覆斗顶型窟等等。较大的高、宽各数十米,较小的只在尺寸之间。早期石窟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窟型,显然是外来形式,反映了古代艺术家的开放心态。在多个洞窟外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这种木结构古建筑实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彩塑题材丰富(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神等),形式多样(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加上手艺高超,这里几乎就是个佛教彩塑博物馆。由于唐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故这里的大量彩塑尤为珍贵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包括尊像画(佛、菩萨、天王等)、佛经故事画(佛经故事的连环画)、经变画(隋唐时期兴起的,综合表现一部经的内容)、佛教史迹画(佛教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和开窟造像功德主肖像等。这里汇集了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高峰的盛唐时代。参观过程中多次看到飞天题材的壁画。尤其是唐朝的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一个心胸开放大度大气的时代        川流不息的人群在上下两层洞窟间流动。        解说员的手电所指,正是那一幅幅飞天,飘逸、洒脱,你仿佛看见,眼前的壁画、影视的画面、远古的过去,一路的联想开去;一幅幅贴金的造像,金箔给偷走了,黑糊糊的;一尊尊雕像,被破坏了,后人给修的歪歪扭扭;一卷卷经书,现在存放在人家的博物馆里;我们面对的一幅幅精美的画作,竟然是从国外临摹回来的!你眼前仿佛有一群一群的人在走马灯似的变幻着:清朝那些腐败的官员、阴险的外国探险者——奥勃布鲁切夫、斯坦因、伯希……那一个个大胡子;还有那王道士,赫赫有名的王元录,……,他们在不停的演绎历史,他们在莫高窟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不光彩的把戏。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莫高窟的开凿者——乐尊和尚,是他在1640年前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于是,有了后来的莫高窟;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伟大的艺术家常书鸿先生,是他,倾毕生精力保护研究莫高窟,以至有了今天规模宏大的敦煌艺术研究院。当你把眼前的环境,壁画,塑像和历史连接起来的时候,那就是一部历史剧,生动、鲜活,耐人寻味。敦煌、莫高窟,只有当你仔细品味它的时侯,它才是那样丰富,那样灿烂!        由于进入窟区范围不准携带行李包及摄影器材,窟内外严禁照相,记得上次来的时候还照了一些照片,那个时候是胶片机照的。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无选择地跟随解说员参观上下共五层、有492个洞窟中的十多个洞窟。只能走马观花地出入这些神秘的洞窟,难以产生特别深的印象。走出窟区范围,只能随意拍摄几幅特色不太突出的图片,记录了此次神秘之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5451/778024166910.html

更多阅读

西行漫记——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 中国第二大黄河的源头

我们告别青海湖鸟岛,原本想返回至黑马河镇经G109国道——共荣高速——G214国道,前往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也称共和)。当我们在询问中被告知黑马河至共荣高速这段G109国道狭窄而又危险,不适合我们这种大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的作者

作者:埃德加. 斯诺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本书作者斯诺的姓名是中国人民早已熟知的了。但是,为了未读过和已读过这本书的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这本书,对这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作家的一生经历以及写作《西行漫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作概括

西行漫记—昌吉宁边古城 西行漫记在线阅读

西行漫记—昌吉宁边古城今天的昌吉市内,有两处古城遗址,都位于红旗路以北,一处是位于人民公园北部的唐朝城,一处是位于清代粮仓东边的宁边古城。本文专述宁边古城,唐朝城另文交代。这是位于清代粮仓门口的“宁边古城遗址”文保碑,昌吉市

声明:《千年敦煌 西行漫记: 千年的守望——敦煌 (5)》为网友花开雨落又逢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