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简介
鲁肃,字子敬,生于公元172年,卒于公元217年,今天安徽定远人,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说是鲁肃提出并且积极的实践了东汉末年的孙刘联盟,是在鲁肃的有生之年,一直都在积极的谨慎的维护着孙刘联盟,鲁肃死后,孙刘联盟很快破裂,曹操一方很快就将孙刘两家各个击破。
鲁肃画像
鲁肃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鲁肃是由祖母抚养长大,鲁肃身材高大魁梧,性情非常豪爽,喜欢骑射,也喜欢读书,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鲁肃能够成长为一代名将和战略家,鲁肃看到朝廷昏庸,群雄蜂起,经常召集乡中的子弟进行训练,并且仗义疏财,在乡中具有不错的威望。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想鲁肃借粮,鲁肃非常豪爽的将自己的三千斛粮食借给了周瑜,自此周瑜与鲁肃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公元197年,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下率领部属投奔了孙权,并且提出了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因此也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与鲁肃积极主站,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开始了与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在孙权与鲁肃的领导下进行的。赤壁之战之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去世后,推荐了鲁肃代替自己的职务,后来鲁肃领军四千,但是因为其治军有方,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了一万多。
当初是鲁肃建议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与刘备共同抗曹的,后来刘备攻占了益州,孙权想要要回荆州,在索要未果的情况下,派吕蒙攻打荆州,于是双方剑拔弩张,鲁肃从积极的维护孙刘联盟,于是在鲁肃与关羽举行了会晤,后来双方将荆州一分两半各占一半。
公元217年,鲁肃去世,时年46岁,鲁肃去世后不久,孙权就再次派军与曹操一起攻打荆州,关羽被孙权杀死,于是孙刘联盟彻底崩塌。
鲁肃字什么
鲁肃,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鲁肃字子敬,公元172年出生,一生想要为国家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孙权继位后,悉心辅佐,为孙权稳居江东之地立下汗马功劳。
《赤壁》鲁肃剧照
鲁肃并不是出生名门大家,祖辈无人在朝廷做官,只是家里资产丰厚,也算的地方豪族。鲁肃年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从小便胸怀大志,喜欢骑射习武,也不吝啬钱财,乐善好施,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望。
建安三年,鲁肃被袁术任命为东城长,也是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在居巢为长的周瑜。军阀混战,粮食紧缺,周瑜问鲁肃借粮,鲁肃毫不犹豫的就给了他仓库的三千斛大米,周瑜非常感动,日后相处觉得鲁肃是一个性格豪爽有才之人,二人故成为知己好友。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脱离袁术,去投靠孙策,鲁肃欣然前往,袁术让他做将军都没留住他。后来到了江东之地,孙策被杀,他的弟弟孙权控制了政权。孙权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注意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人才,鲁肃便开始了辅佐孙权的道路。
孙权重用鲁肃,还和他同榻而饮,听取鲁肃“鼎足江东”的建议,促成了刘备、孙权的联盟,在赤壁之战中,以少数兵力大败了曹操的雄师。鲁肃主张孙、刘联合抗曹,所以在刘备假借荆州的时候,也一力促成,只是刘备有借无还,也实在让鲁肃感到尴尬。在孙权争夺荆州三郡时,鲁肃单刀赴会与关羽谈判,轻松收回荆州三郡。周瑜病逝后,孙权也全力倚重鲁肃。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故,当时只有45岁,孙权为其致哀,远在益州的诸葛亮闻听他的死讯,也同样表示哀悼。
鲁肃到底是哪里人
鲁肃是临淮郡东城人,也就是今天江苏和安徽淮河两岸地区。鲁肃出生在东城一富豪之家,但是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了,他是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的。
《赤壁》鲁肃剧照
鲁肃少年时候,骑射样样精通,最爱习武。正值东汉末年,汉朝廷腐朽,宦官当政,那个时候鲁肃就遇见东汉政权迟早覆灭。天下一分为三,数曹操权势极大,另有东吴孙权,西蜀刘备虎视眈眈。鲁肃与周瑜结识是在周瑜问鲁肃借粮的时候,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鲁肃张口就借给了他三千斛粮食,可见此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随后,周瑜、鲁肃就成了知己好友。
后来,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投靠东吴孙策,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只因祖母突然离世,不得不回乡安葬。再等他回来时,孙策已死,孙权当政。只是这孙权也是爱才之人,看重鲁肃,与他同榻而饮,这次榻上饮酒,鲁肃也给孙权“鼎立江东”之策。让孙权据守江东,蓄势待发,将来有望建号称帝,孙权听此一席话,更是敬重鲁肃。
鲁肃一直坚持东吴和西蜀联盟,分析天下局势,北边已经被曹操基本平定,现在就只剩下南方,曹操志在必得,单凭东吴或西蜀一家,根本就是以卵击石,两家联合,还有一些胜算。鲁肃将此想法告诉刘备,诸葛亮也很赞成。经过两方不断商议,孙、刘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东吴的江东之地得以稳固,荆州之地也得以保全。
周瑜死后,将重任托付给鲁肃,并说只要鲁肃在,东吴政权就在。只是天妒英才,鲁肃45岁时就病重身亡,孙权很是痛心疾首,亲自到场哀悼鲁肃。
鲁肃性格特点
鲁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这样一个人却也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事实上鲁肃的才能完全不输于周瑜,但是不像周瑜那样有锋芒,所以一般人都会认为鲁肃比较的老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描写的有点愚笨,但是鲁肃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其一生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孙刘联盟,使得三国鼎立。
鲁肃画像
首先鲁肃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鲁肃幼年丧父,由其祖母养大,看到朝廷混乱,群雄蜂起,鲁肃在家乡组织青年人习武练兵,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将家里粮食的一半借给了周瑜,这一半就是三千斛,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豪爽,对朋友的仗义。
鲁肃也是一个熊才大略的人,周瑜带着鲁肃去投奔孙权,鲁肃一见面就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孙权制定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大政方针,并且准确的预测出将来的天下必然是三足鼎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肃的眼光独到。
鲁肃也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赤壁之战的前夕,很多人主张投降曹操,是鲁肃坚持要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孙权也是听从了鲁肃的劝说才下定决心与曹操决战到底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武将鲁肃是具有大智大勇的。后来的单刀赴会也说明了鲁肃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鲁肃也是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军队只有四千人,鲁肃治军有方,很快部队就扩大到万余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领导才能。
鲁肃的一生最主要的就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坚持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使得三国鼎立,可以说没有鲁肃就不会有孙刘联盟,可能曹操能够很快将其各个攻破,也就不会有三国。
鲁肃服孔明歇后语
史书上没有记载鲁肃是如何服孔明的,但是在家喻户晓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写成了一个老实的人,一个直心眼的人,对孔明可以说是非常佩服的,至今还有从《三国演义》中来的一个歇后语,那就是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事实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很小,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与鲁肃主持的。

鲁肃画像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出场并不是很多,即使是有出场往往也表现的大智若愚,这与史籍中记载的鲁肃性格豪爽,大智大勇的形象完全的不能相符。当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说《三国演义》是相当成功的,我们不能以史书的标准来要求《三国演义》。鲁肃服孔明的歇后语就是来源于《三国演义》,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在这部小说中孔明是如何让鲁肃服的。
首先在曹军大举南下的时候孙权阵营内想要投降的人占了大多数,所以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罗贯中笔下甚至是连周瑜也战斗意志薄弱,于是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于是下定决心联合刘备抗曹,然后就是草船借箭,再之后就是共同商定火攻曹营,然后诸葛亮为火攻曹营借来了东风,总而言之就是将诸葛亮的智谋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无法不产生崇拜的人。作为一个老实人的鲁肃自然就是更加的佩服,特别是草船借箭的时候孔明还让鲁肃帮忙弄来了需要的草船,带着鲁肃前去取箭。很多看了《三国演义》这一章节的人都会佩服的五体投地,当然鲁肃身处其中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是事实上,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都是虚构的,东风是有,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没有装神弄鬼的去借东风,所以小说就是小说,史实就是史实,两者不可以混淆。
鲁肃上了孔明船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这是一个歇后语,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实际上历史上根本没有草船借箭这个事情,鲁肃也根本没有与孔明同坐一船喝酒,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我国的影响非常的大,很多人都知道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更加知道以上的这个歇后语。下面我们就讲一下“鲁肃上了孔明船”是怎么回事。
鲁肃画像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曹操带领大军南下,要攻取东吴,这个时候诸葛亮刚刚被刘备收在身边,诸葛亮于是只身前往东吴,劝说东吴联合刘备共抗曹操,但是东吴很多人都想让孙权投降曹操,于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极力主战,于是孙权同意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并且与周瑜不谋而合采用火攻曹营,周瑜想要借口杀死孔明,要孔明几天之内制造十万支羽箭,如果孔明造不出就要按照军法处理。
孔明接下任务,但是鲁肃一连几天都看不到孔明造箭的行动,于是非常的好奇,孔明向鲁肃借了许多的船只,并且在船只上面扎满草人,预备给自己使用,具体怎么用孔明并不向鲁肃说,到了应该交羽箭的那一天江面上下了非常大的雾,孔明邀请鲁肃去取箭,于是孔明与鲁肃同乘一艘小船向着曹营出发了,鲁肃非常好奇,但是孔明又不说明,于是鲁肃糊里糊涂的就跟随者乘船向着曹营去了。等到了距离曹营非常近的时候,孔明让士兵们击鼓呐喊,曹军见到大雾,搞不清楚状况不敢出来应战,于是只是用羽箭射击,于是草人上面扎满了羽箭,等到天亮的时候雾气将要散去的时候,孔明让士兵们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羽箭”,并且快速的离开了。回去清点羽箭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需要制造的数量,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