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父或初为人母的你,正用满足、喜悦而又充满期盼的目光注视着你的小宝宝,看着他(她)健康快乐地长大,急切地想象着他(她)长大时的样子。但是伴随着新生儿的一声啼哭,疾病就会接踵而至。如何才能提高小儿自身的免疫功能,增强小儿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呢?难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都要去医院吗?
经常有家长问我:小儿身上有经络吗?经络养生适合小儿吗?
当然有,小儿身上也有经络。既然让经脉通畅就是身体的保健,就是对疾病的治疗,那么让孩子的经脉通畅,则可以促进发育,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娇是指娇气,不耐寒暑;嫩,指嫩弱;形,指形体结构;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和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未臻完善。宋代钱仲阳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
肺者,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小儿肌肤薄嫩,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必内归于肺。五脏之中,肺最先受邪,也最易受邪,因其最为稚嫩,故肺为娇脏。
脾者,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多,而消化与吸收功能差,因此时感脾常不足。
肾者,为真阴真阳之所在,为先天之本,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根本所在。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之气不断化生气血滋养之,而后天之气所以能化生气血,又必须依赖先天之气的温运资助。小儿肾气不盛,脾亦不足。
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是小儿脏腑娇嫩生理特点的主要表现。针对小儿身体这种特殊的生理特点,我们可以在他(她)们的稚嫩的手指上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
补脾经
小儿的脾经,在拇指末节罗纹面。将小儿拇指屈曲,在其拇指罗纹面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为补脾经。可健脾、壮气血。若脾虚泄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腹胀,腹痛,疳积,泄泻,自汗(指不是由于服药,也不是因气候影响而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症状),盗汗(指睡眠后汗出,醒后汗止的症状),气虚无力以及脾胃虚寒诸证均宜用补法推之。
补肺经
小儿的肺经,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为补肺经,可补肺益气。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补肾经
小儿的肾经,在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能滋肾壮阳,强健筋骨、促进生长发育。用于治疗小便赤涩,不易排净,尿多,尿频,尿急(指憋不住尿)等。
经络养生对于小儿特别适合,它操作简便,易学易懂,便于掌握,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是,不经过口服用药,就避免了毒副作用的发生,也不对小孩子造成过敏现象,而且不拘于时使用,对小儿的发育、成长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只需要一点时间,培养一点兴趣,您就会成为宝宝身边无时不在的家庭医生!
Tips:捏脊治疳积
疳积,民间俗称奶痨,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本病多发于3岁左右的小儿,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愈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故将其列为儿科四大症之一。
疳积为疳症和积滞的合称,二者是同一病症的两种不同病理阶段,积滞轻,疳症重。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吃甘甜油腻的食物过多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枯,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疳症多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说“无积不成疳”。
积滞多由于饮食不节,积而不化,损伤脾胃,气滞不行而形成;疳症多由于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后,或积滞日久,脾胃虚损,脏腑失养,机体失荣所致。
有了积滞怎么办?简单一句话:捏积!

捏积,治疗部位在脊柱肉侧,故又称捏脊。捏时先将宝宝固定在床上,俯卧,然后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交替向前捻动,每3次就轻轻用力向上提1次,有时可以听到“叭、叭”的轻微响声,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3-5遍,至皮肤红润微充血为度。
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缓缓前移。另外一种是将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两种手法根据喜好随意选择。
注意,第一次按摩的时候宝宝可能觉得非常疼痛而啼哭不止,可略微缓慢的进行以让宝宝适应,手法不要太重。
捏脊法为临床常用的小儿保健手法之一,具有健脾消积、开胃、补气血、强身体的作用。常作为小儿保健的常规手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