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周瑜 解密三国:正史中的周瑜为什么会遭后世贬斥

“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声叹息,几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民间。这是《三国演义》对于周瑜最大的感叹。同情之声清楚地表现了他的形象,雄才大略,但是在面对蜀汉集团的中心人物之时,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这样一个矛盾结合体,却与正史之中周瑜的形象大相径庭。

正史《三国志》详细地描述了三国段英雄辈出、荡气回肠的历史,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周瑜并称为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冢虎即周瑜。周瑜是一个完美的化身,不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人品修养上,都可谓高人一等。“英隽异才、文武韬略,可谓万人之英”,再加上上天的厚爱,给了周瑜俊美的外表,风度翩翩的周瑜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文武之才。

周瑜还具有良好的政治眼光。他少年时就送钱粮资助孙策,并一起攻打江东,可谓是少年风光。随后与孙策南征北战,为东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军事上,周瑜胆略过人,智勇双全。赤壁大战,力主抗曹,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之后,又高瞻远瞩,准备攻打蜀汉政权,与曹操二分天下。

个人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孙策死后,面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陈普曾与周瑜不合,时权为将军的周瑜折节下交,终令陈普折服,并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精通音律,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个典故“曲有误,周郎顾”。大致就是说即使是喝醉了酒,如果有人的音律有误,周瑜还是能听得出来,而且还能纠正其错误。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又如瑾似瑜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是越来越低。到最后却成了为一位心胸狭隘,毫无才华可言的庸才。周瑜民间的形象,一落千丈,面目全非。

这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东晋时期,蜀汉政权被视为封建皇权的正统,那么偏安江左、失去了半壁江山的东吴政权就遭人诟病,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将周瑜。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就对周瑜进行了贬低,周瑜就从英雄变成了“小人”。

正史周瑜 解密三国:正史中的周瑜为什么会遭后世贬斥

唐朝时期,诗词繁荣,自由的文化氛围使大量唐诗开始涉及正统之争。不论是杜甫还是杜牧,都在诗词中表现出了对蜀汉政权的偏好,在诗文中也不断地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此时,历史在文学之中也出现了偏差。到了宋代,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使得人们在思想政治上的较量更为惊心悚目。当然,关于三国之争也没有幸免。当朱熹的理学占了历史的上风时,尊刘贬曹已经开始成了定局。为了达到尊刘的目的,那么曹魏、东吴政权自然成为贬低的对象,周瑜作为东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不可幸免。在宋代民间话本《三国事略》,周瑜的形象更是不堪入目,鼠目寸光,好大喜功,心胸狭隘。

到了明代,出现了举世瞩目的《三国演义》。这个演义文学将周瑜的形象完全改变。作者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周瑜,把周瑜这个一代名将贬低为小心眼的代名词。然而《三国演义》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历史上的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此外,不论是草船借箭,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智激周瑜、借东风等等问题,从正史考查下来,其实都与周瑜本人无关。在《三国演义》之中,周瑜作为一个配角出现,自己的人性光辉在面对主角的时候也被磨去棱角,这种演义小说的畅销也是使得周瑜遭到后世贬斥的主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6251/346051298687.html

更多阅读

周瑜打黄盖的读后感 周瑜打黄盖读后感

周瑜打黄盖读后感(一)你听说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歇后语吗?这个歇后语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三十六计之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里面讲:三国时期,曹操企图统一中原。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攻打荆州。诸葛亮

新三国周瑜 历史上三国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周瑜几岁死的

导读:说到周瑜,喜欢《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道,他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今天想就这个问题做些粗浅探讨。我们先看看不同的史书及野史,对周瑜之死的不同说法。第一种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这是最家喻户晓的一种说法。毛

诸葛亮骂周瑜 诸葛亮骂周瑜 周瑜有哪些名言

诸葛亮骂周瑜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臣,是一代儒将,可以说出生高贵,胸怀远志,与同龄的孙策惺惺相惜,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曾经一起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不仅仅有修养,也有韬略,而且生的高大威猛,相貌俊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这样一个

声明:《正史周瑜 解密三国:正史中的周瑜为什么会遭后世贬斥》为网友回忆中带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