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嫡长子继承制 清朝为什么不沿用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

清朝皇帝和历史上王朝一样实行世袭。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11帝都是他的子孙。但是袭位方式与历代不大同。历代由皇帝的嫡长子继位,并且要先预立为太子。清朝不守这个规矩,继位的不论是否皇长子,除了载淳外,无一是长子。载淳曾有一弟,出生后未命名就死了,因此无人与他争王位。继位也不一定要先预立为太子。清朝的继位法几经变化。开始实行汗位推选继承制,太宗、世祖和圣祖都是由皇室贵族推选的。圣祖想效法汉族历代做法,开始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后来发现他不理想,又把他给废了。后来是皇四子胤禛争到了皇位。

皇位嫡长子继承制 清朝为什么不沿用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

鉴于过去几代皇子争位刀光剑影的残酷教训,世宗发明了一种秘密建储(储,储君,太子)法:把挑选出来准备继位的皇子姓名写好,放于匣中,置诸乾清宫正中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死后,取出宣读,新君即位。这种办法用到道光。这段时间秘密建储也有中途改变的。乾隆帝即位后立皇次子永琏为太子,乾隆三年永琏夭亡,乾隆帝改立皇十五子永琰(永琰后改为颙琰)。咸丰传位是临终召王大臣承写珠谕,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至于后来同治帝死后由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光绪帝死后由溥仪继位,是为宣统帝,则是由慈禧太后懿旨确定的醇亲王载沣。

显尊是清朝皇帝的一个突出特点。历代汉族皇帝尊显的手段他们全部继承了下来,例如,住富丽堂皇的宫室,禁止官民房屋门户及院墙盖黄绿瓦。自称“朕”,去某地叫“幸”,有时还用“狩”、“巡”。他们统治天下是“御宇”,即位是“御极”。饭食、用品俱冠以“御”,如御膳、御笔、御驾。他们的衣服是“黄袍”,文告是“黄榜”。命令称“制”、“诏”、“上谕”、“圣旨”。有病讳称“不豫”,刚死而未定谥号的皇帝婉称“大行皇帝”。

与明代皇帝比,清朝在朝仪方面更显其尊。明代朝仪,臣僚四拜或五拜,清则有三跪九叩之制。外国使臣觐见也要求三跪九拜。咸丰皇帝以后,列强坚决反对并以条约规定下来才不得已取消。明大臣于御前得侍坐,清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都斥为“尔”。满、蒙大吏于折奏,都自称“奴才”。大臣上折子,以“××奴才跪奏”或以“官名+臣+姓名+跪奏”开头。

清朝皇帝谥号与庙号也与明朝皇帝不同,反映出清朝皇帝有意识的显尊。明朝皇帝,只太祖和成祖谥号与庙号分开,谥号用字超过10个。例如成祖谥用17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庙号“成祖”。其他皇帝的谥只有简单的一两个字,而且与庙号重合。如仁宗的谥、庙号合用一个“仁”字。清朝皇帝除开宣统,谥号与庙号分开,而且不管生前德行优劣功绩高低,谥号全由20多个字的谀词组成。穆宗同治帝是个不成器没作为的皇帝,其谥也全是溢美之词“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21字。最后一个字是最重要的,因而以此字为简称,于是同治帝简称为毅皇帝。

皇帝的谥还经常累加。努尔哈赤初谥“武”,后增字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欣安弘文定业高”,25字;顺治帝原来的谥19个字,后来也增加到25字。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清朝为什么不沿用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6251/442611132164.html

更多阅读

唐中宗李显嫡长子——唐懿德太子李重润 懿德太子李重润

唐中宗李显嫡长子——唐懿德太子李重润文|王世东李重润(682年-701年),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之讳,故改名李重润),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永淳元年(682年),立为皇太孙。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大足

苗族的幼子继承制 苗族的习俗

幼子继承制度往往在文明比较落后的种族 而文明发达的种族往往都是长子继承制度 因为长子继承制度在经过文明高度发展的民族里 有着极其复杂的礼仪 道德和宗族规范 是长期的发展形成的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幼子继承制往往最终会变

第26节:第二篇 纳什均衡:谁都不能改变策略(10)

系列专题:《掌控你的人生:生活中的博弈》  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地说说明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是怎么回事。  所谓"国本",就是指太子的人选。立谁做太子,表面上看是皇帝的家事,但对于"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来说,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在古人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摘要:有人称梁漱溟先生是 中国 “最后一位儒家”,然其本人却愿以“佛家”自居。事实上“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正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使命。他的这种儒佛共融的思想是在直面人生实践的时候寻求“方便”的态度转化,体现了他作为传统

声明:《皇位嫡长子继承制 清朝为什么不沿用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为网友男人不狠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