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近距离感受西班牙建筑的明媚,其实并不见得一定要亲自飞往西班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西班牙风格曾风靡一时,诞生了大量的西班牙式洋房。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走近那些老房子,去体会那份地中海的温暖,倾听它们背后那些已经被遗忘的故事……
西班牙人跟上海,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在上海却有着非常强大的“势力范围”,对整个上海的面貌影响深远。如今,上海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漂亮的西班牙风格老洋房,即使在许多里弄和公寓建筑中,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元素和符号也随处可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据专家分析,首先是因为西班牙风格住宅的山墙、平顶坡与中国传统民居有相似之处,比较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其次,西班牙风格的建筑从造价上来说更加经济,以建于同一年代的建筑作对比,西班牙式别墅每平米的造价只有英国乡村别墅的三分之一。再次,北欧建筑一般以总体来体现建筑的艺术性,而西班牙风格建筑则更多以单体的建筑取胜。
丁贵堂住宅
汾阳路45号丁贵堂住宅,是1932年上海海关为税务司(海关关长)造的官邸,是设计国际饭店的著名奥匈设计师邬达克的又一杰作。这幢西班牙风格的小楼,楼高三层,左右基本对称,主楼底层有三个连续的拱形券门形成门廊,门内竖立西班牙螺旋形柱,券门上、屋檐下、窗周围均有精巧纤细的水泥雕饰。二层则为四方形格局,与一楼的弧线造型形成动中有静的主旋律,是上海滩为数不多的漂亮房子之一。 丁贵堂担任上海海关税务司后,于40年代初入住此楼,因其敌视日伪曾被日本宪兵队拘捕并软禁在此。抗战胜利后他再次入住此楼,因抵制国民党政策而与国民党闹翻,解放后,丁贵堂出任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调往北京,这幢房子就成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沿用至今。
逸村
淮海路1610弄2号,上海图书馆马路对面,有一组精致的淡黄色西班牙风格的小洋楼,这些小楼坐北朝南,高三层,均带一方小巧的花园。黑漆的铁门,白色外墙,屋顶采用平顶和尖顶的组合体,阳光透过一扇扇镶有白色窗框的格子玻璃窗,斜斜地照进来,古朴而安详。沿马路的2号楼如今尤其引人注目,徐汇房管局曾以7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香港人,可没几天那香港人一转手,又以100万美金卖给了一个台湾人,该房之所以如此好卖,主要原因还是它的历史内涵,因为这是当年蒋经国的旧居,1948年蒋经国打“老虎”的时候就住在这儿,因为日夜有门卫站岗,当时这里的治安环境相当好。
周公馆
位于思南路71~73号的周公馆,是民国时期女律师郑毓秀的房产。这幢房子系19世纪20年代建造,红瓦双坡屋面,外墙饰以卵石和清水砖,二楼的大阳台有露天楼梯直通花园,窗户式样方圆不一,属于砖木结构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抗战胜利后,乔冠华以6根金条将其“顶”了下来,原意是作为中共办事处,但国民党当局不同意,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听闻后,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好了!”于是没几天朱漆大门上挂出了“周公馆”的牌子,以周恩来个人公馆的名义对外,国民党也无计可施。目前此楼已恢复原貌,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一楼为传达室、厨房和汽车间;一层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的卧室、办公室、会客室和饭厅;二、三层是董必武、乔冠华的卧室、办公室。
张学良公馆
皋兰路一号的荷兰领事馆,原为张学良公馆。属于典型的西班牙风格。1934年,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回国来到上海,他的侍卫物色到了这幢洋房,并租了下来。楼共三层,毗邻复兴公园,外墙为乳白色,进门处为凸出的二层楼,楼下为过道,西面长方形,楼下南有走廊,第二层有阳台。主楼面积约800平方米,楼下有大厅,是当年宴客之所,会客室在二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房外有20平米的平台,楼前有一座大花园,面积约1000平米,现名荻苑。园中栽种香樟、雪松、紫藤、玉兰、桂花等各种植物。草坪是马尼拉式的,还有可坐几个人的秋千架,非常有情调。

孙家花园
在永福路52号,有一幢格局开阔的官邸式的房子,当年这是阜丰面粉厂的创办人孙多鑫的住宅,他的外公就是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这幢楼有着浅黄色的拉毛墙面,屋顶上铺着西班牙筒瓦。南立面有半圆拱券敞廊,敞廊上二层露台设有葡萄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地中海建筑风味浓郁。露台栏杆正中部位及局部窗下有突出墙面的花台,底层局部墙面有半圆拱券壁龛,下设跌落状花台,壁龛周围及花台外的墙面均有菱形花格绿釉贴花装饰,都是西班牙风格中的常见手法。室内底层客厅有石雕绞绳柱式,柱和墙之间有铸铁隔扇,雕刻有精巧复杂的动植物图案,客厅顶棚则为木制方格吊顶。在这幢住宅中,精美细致成了装饰的主题,室内的设计与装饰和室外的风格特征一脉相承,处处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现在这幢楼为上海永乐电影电视公司。
福履新村
建国西路365弄5号,建于30年代初,为已故香港船王董浩云当年在上海的一处私宅。这是一座简化的西班牙式风格的独立住宅。红色的西班牙筒瓦、水泥拉毛粉刷、墙面无任何多余装饰,阳台铁制栏杆与室内木制楼梯栏杆亦具有西班牙特色。建筑主要部分为平屋顶,结合局部坡屋顶,并利用平面的凹凸以及阳台、露台、门窗等形成基本形象。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35年出生于此,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1949年才随父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目前此处为民居。
美华新村
虹桥路1440号,现在的申康宾馆,沿着长长的走道一直到尽头,11幢错落有致的西班牙老洋房就出现在眼前。这批建于1935年的老洋房是美国普益房产公司建造的商品住宅群,凭借其精致的外观、合理的布局,一经推出就受到当时身在上海的各国名流的青睐。其中的5号楼,就是60年前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与他的中国新娘陈香梅居住的地方。陈香梅在回忆与陈将军在美华新村生活的时光时就曾经写道:“该处境地清幽,无市声之扰,屋后有园地,植瓜蔬,种花果。三月春花放,九月蝉鸣,自有一番幽趣……清晨起来,到楼东看日出,晚间无事,在月影下散步,有时邀二三密友到家里玩纸牌,听听音乐,逸兴横飞。”
美丰银行别墅
虹桥路2419号的龙柏饭店,沿马路的第一幢,原为上海美丰银行别墅。别墅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为西班牙传统建筑风格,保留了传统西班牙建筑中的一些符号和细部,如淡黄色的鱼鳞纹水泥砂浆的外墙、出屋面的连续尖拱烟囱、缓坡红色筒瓦屋面、钢窗及花式栏杆等,在建筑造型中处处渗透出西班牙城堡建筑风格。这幢别墅同样由当时沪上最著名的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来沪之初,他的设计风格基本走复古路线,美丰银行别墅就是其前期风格的写照,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将可发展的细部进一步强化,形成鲜明的建筑特色,如阳台有螺旋牛腿支托,主入口做白色荷叶形门套等设计手法,都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
链接
上海西班牙老洋房一览
文艺医院 天平路40号 原为张叔驯住宅
天主教堂 董家渡路185号 原为天主教堂
上海文史研究所 思南路41号 原为袁佐良住宅
上方花园 淮海中路1285号 原为民居
周佛海故居 湖南路262号 原为湖南别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大楼 番禹路22号 原为孙科花园
上海新闻出版局 绍兴路5号 原为朱公馆
静安宾馆主楼 华山路370 原为海格公寓
涌泉坊 愚园坊395弄 原为涌泉坊民居
懿园 建国西路506弄 原为懿园民居
永康新村 永康路175弄 原为永康新村民居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