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又一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讲说《红楼梦》,仍然是探佚的手法,仍然以清史来解读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听得人晕晕乎乎,禁不住想问:是这样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
至今,刘先生仍然坚持认为,红楼梦中的秦可卿的原型就是清朝皇家的落难公主,这也罢了,毕竟很多小说的人物是有原型的。问题是,刘先生太过坐实秦可卿的所有言行动态了,比如秦可卿在某时某地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刘先生都要一一从历史上找出对应的佐证,包括医生为秦可卿开的药方,都被刘先生解读为暗语,是公主这一派落难子弟准备篡位夺权的接头暗号。
但凡写过小说的人,或者像我等没写过小说有时也不免自己幻想一下如何将身边发生的故事写出来时,总有一个感觉:现实中的故事跟小说是两码事,要把生活中的事件写成小说,不可能不虚构一些情节,以求故事的完整统一及主题情感上的一致性。写短篇都不可能完全真实,更何况红楼梦这样的遑遑巨著呢!
刘心武先生是著名作家,写过短篇长篇,也得过不少奖项,他怎么会不知道虚构之于小说的重要性?难道他的《钟鼓楼》里的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每件事都是真的吗?退一步讲,即便那些人那些事都是真的,难道都是那一个个人物身上真实发生的吗?
可是刘先生就是这么解读红楼梦的,比如他讲的惜春对嫂子尤氏说过的一句话: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指被抄出问题的丫鬟入画)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刘先生解释说,惜春的“或打,或杀,或卖”之语,是有严格顺序的,其顺序是由轻到重,是极为真实的。因为在清代,“被卖”是对犯人的最重处罚。我有点不明白了,对一般人尤其像入画这样的丫鬟奴隶,还有比处死更严重的刑罚么?惜春在姐妹中年龄最小,即便到最后,她也还未长大成人,一个小孩子在情绪失控时,口不择言语无伦次都可以理解为人物真实的反应。何必一定要有那么严密的逻辑呢?

别说是一个小毛孩,就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的话也没能做到句句逻辑严密。比如这一句:子路问成人完美无缺的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完善人格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之人,即具有智慧、勇气、无欲无求、多才多艺、礼乐修养,五者中,智慧、勇气、多才属于才能方面,而无欲无求、礼乐修养属于精神品质方面。按照正常的语言表述,应该是先说智与勇及才,再说无欲及修养。即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公绰之不欲,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样才显得层次清晰。这要是让刘先生解读,孔子这样说,一定也有其高深含义吧?
其实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让人欣赏,我们只需从中获得愉悦及审美情趣即可,没有必要去探佚它真正的结局到底怎么样,事实上所有人都只能是猜测,除了原作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