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域高原的诗词 真情与理性写就的雪域高原

描写雪域高原的诗词 真情与理性写就的雪域高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一度兴起的“散文热”让受众的目光应接不暇,而在细细品味文本时,接受者更多感受到的则是散文创作的芜杂与放浪。揭开其喧嚣纷扰的面纱,下面掩隐着的是崇尚物质与消费的日益世俗化境遇中,散文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理想的日渐滑落和丧失,它已“陷入自身艺术发展的某些泥淖”①中;在不少作家缺乏真诚的心灵书写下,它更多地成为一种愉悦身心、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快餐文化。?
在这种深厚的文化内蕴和遒劲的思想力度普遍缺失的散文创作氛围里,以西藏人自诩的马丽华携带着50万字的纪实散文《走过西藏》进入人们的视野。马丽华的写作,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既不为稻粱谋,也不想取悦谁,全凭了一片热爱,满心喜欢和感动”②。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粹写作,揭示的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一股刻骨铭心的挚爱之情。因而在马丽华浪漫诗意又冷静苍凉的真情笔触中,荡漾着她恢宏独特的审美理想,凝聚着她对雪域高原的那份痴情及由此生发的深度思考。正是极地高原的长期游历生活所萌发的心灵感动促成了她一系列的西藏纪实散文的问世,因此马丽华的纪实散文是以西藏辽阔的地域为依托,从强大的生活场景发出的自然之声;是贴近生活穿梭于120万平方公里的雪域严寒地区的心灵的吟诵;是对独一无二的西藏做出深沉思索的富有强劲思想穿透力的思想者的书写;是对深深恋着的那一方水土的终极关怀与深切同情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歌唱;是一名苦难美至上主义者的悲壮美的审美表达。她的纪实散文让我们震撼于西藏的美丽之余,亦于文字的质朴平易淡泊中感受到作者激情四溢中深邃的思想。?
一 以真诚的心灵抒写大地之声?
1976年,23岁的马丽华为追寻雪域高原永恒的太阳,毅然踏上充满希望又满载风险的漫漫长途。在那片美丽贫瘠的疆域从青年走到中年,在高原的冰山雪岭、乡野荒原上挥洒着青春的美丽与光彩,收获着西藏给予自己的丰厚馈赠——“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的精神财富,我的诗意、灵感和文采”③。她的这腔令无数须眉男儿也为之汗颜的热忱与勇气,着实令人敬仰。在西藏的20多个春秋岁月,她以双脚丈量着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一种可贵的平等眼光深情凝视着令人魂牵梦绕的这片佛界净土,以一支饱蘸深情的笔抒写着她用生命爱着的那水、那山、那人。从她笔下的文字里,我们可读出作者对西藏的那份博大深沉的爱,读出萦绕于她心中的那份特有的高原情结。?
马丽华的纪实散文采用的是田野作业的人类学工作者的实地调查法,作者真正深入到了奇风异俗的自然场景、生活情景与藏区的社会中,从而把一个真实可感的西藏凸现于世人眼前。在她立足现实、紧贴生活的真诚书写中,我们看到了色霁拉山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杜鹃,我们沉醉于斑斓的山野怀抱里澄澈的湖水,叹服于狂风肆虐后雪原荒漠的壮丽景致;我们看到了被雪灾阻隔在双湖无人区蓬头垢面的牧民,看到了背上的毛已磨秃、皮肉早已溃烂的头角攒动的高原驮羊,看到了在冰天雪地里历时一年多磕长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部落”;我们看到了与多多卡天葬台隔河相望的骷髅墙,看到了充满神秘诡异色彩的为活人转魂仪式,看到了幽闭11年以普度众生为愿的苦行僧人……作者这种紧贴大地的书写方式,带给接受主体无比的欣喜与震撼。她从自然、人文、历史、现实、宗教、精神等不同侧面让读者走近西藏了解西藏,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荒僻壮丽的极地景致的钟爱,使得文字充溢着一种令人动容的内在风骨。在她艰辛又诗意的生命体验与文字建构中,展示着雪域高原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在她闪现着现实光泽又跳跃着灵动的真心的笔下,浸润着书写者那份潜在的雪域情愫。可以说在作者真诚的心灵书写中,她笔下的散文世界已成为镌刻着极地高原现实生活烙印的文字所奏响的一串串悦耳音符。?
二 以理性的目光关注雪域世界?
阅读马丽华的纪实散文,我们在自然风景与人生风景的激情书写中明显感受到其深邃的理性之光,这正如周星所言,马丽华的作品是沟通文学的激情与思想滋养的一个成功范例④。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中,作者敏锐高远的目光不仅捕捉到流于表面的客观存在物的特质,而且还引领我们深入到西藏文化的深沉内蕴,从而在笔下建构起一个独一无二的“马丽华的西藏”。?
当马丽华步履蹒跚又充满诗意地在西藏土地上行走领略雪域高原的终极之美时,她更着意探寻的是藏区古老的精神世界的全部,思索这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意蕴的终极价值。作为一名来自黄海之滨的知识分子,她“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界有关文化模式、思维模式并无高下优劣之分的观点,认为任何轻视和无视别一生存形态的思想都是愚蠢的五十步笑百步”⑤。正是带着这种平民主义的思想,她走进了西藏,始终以一种毫无民族偏见的眼光打量这个奇异的世界,在对这片土地一往情深的文字叙述中表达着对生存于此地的人的深切关注与感动。于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读到风沙骤起的原野,读到绿意弥漫的林莽,读到触目可见的玛尼堆,读到高原大地上的苦难与悲怆,并在作者对现世与来世的悸动人心的终极关怀与叩问中掩卷沉思。马丽华的纪实散文把自我的人生体验与历史感悟熔铸于地域的山水人文中,从而使作品富有了独特的审美感染力。虽然以一位人类学家的平等目光打量这极富内蕴却被人们喻为文化荒漠的冻土世界,作者在她的理性思索中亦不得不常常置身于某种两难的境地:当她看到舍弃了一切赌了今生以寄托于来世的僧人尼姑时,她不禁发出了“如果没有来世,今生可不就亏了”⑥的质疑;当听到罗布桑布打算用身体丈量土地去印度朝圣时,她陷入了“人生不能在水平的轨道上旋转,同义往复,终此一生地重复自我,应该上升前进”与“一旦脱离了己身所处的非常环境和非常行为,是否自我的失落”⑦的困惑中…… 就这样,作者在与人文山水、风土习俗的精神对话中,展现了她的深刻与力量。她以关注心灵的方式参与了对人终极命运的思考,在一种潜在的忧患意识的感性书写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此外,作者在这种主张发展进步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观与相对主义的人类学观点的两难困惑中“注目于这片大地的文化变迁,遥想未来人类的方向”,“思考人类未来的根本问题”⑧,于是我们就这样跟随作者深邃的思想深入到西藏文化的血脉之中,在其富有诗意的话语表达里获得了一种生命情怀的感悟。这种将自我学识、智慧与创作客体的内在意蕴有机结合而体现出的理性沉思,成就了其散文遒劲的思想力度;而作者也正是在以理性的目光关注雪域世界的言说中,规避了当下散文疏于思考、流于甜软的弊端。?
三 以苦难之美铸就审美理想?
马丽华的纪实散文以感人的情愫和诗意的表达在对灵魂与苦难的反复拷问中铸就了以苦难美、悲壮美为主旋律的审美理想。她是带着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激情奔赴高原的,在雪域高原恶劣自然条件的磨砺中,她在享受着令人愉悦的生命灵魂之旅的同时,亦体验着苦难的魅力。其散文无论是描述长达数月艰苦跋涉的驮盐牧民,状写遭暴风雪袭击凝结而成的羊群与牧民的雕像,还是叙述在灭顶之灾的车祸中体验死亡带来的那份由衷的赞美、巨大的喜悦与满足,描绘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饱受高寒缺氧与尾椎骨折断的不幸时欣赏璀璨的冰体仙境…… 作者笔下的苦难与死亡,都不过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诗中的华彩乐章”⑨。马丽华就这样感悟着千山之颠、万水之源的高原赐予的那份独特的审美体验。作为一名苦难美至上主义者,她在文中表达着宁肯忍受苦难,也要寻求自由的执著,在情绪与感触的起伏中追寻着超越苦难之路。她的这种以苦难为美的崇高与悲壮,既彰显出自我的卓越人格,也赋予了文本广阔博大的精神气质。其实,在作者豪迈苍劲的话语建构中,死亡、苦难带给人们的阴影已荡然无存,接受主体在阅读中获得的是一种超越苦难后的精神上的涅槃。?
因此,阅读马丽华的纪实散文,我们可以体悟到:生存环境的艰难赋予人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一种悲壮的生存中令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神圣与生存的庄严。作者正是在对苦难的歌唱中使文本获取了震动人心的审美效果,在“精神与肉体的模拟涅槃”⑩中铸就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马丽华的西藏纪实散文以精彩独到的叙述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雪域疆原的万千景象。在她真诚的心灵抒写中赋予了文本丰厚的文化内蕴;在她理性目光的关注中造就了文本内在的思想深度;在她以苦难美铸就的审美理想中赐予了文本崇高傲岸的悲壮气象。作者正是在这种与人的心灵最接近的文体书写中建构起超越世俗目光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②马丽华:《走过西藏》第四版后记,见《藏北游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③马丽华:《走过西藏》修订版代后记,见《藏北游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④周星:《灵魂像风》序,见马丽华《灵魂像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⑤马丽华:《藏北游历》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页。?
⑥马丽华:《走过西藏》原版自序,见马丽华《西行阿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⑦马丽华:《灵魂像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⑧马丽华:《西行阿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⑨⑩马丽华:《藏北游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第223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陈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6551/997591672125.html

更多阅读

描写战争场面的诗词 描写战争的诗词

描写战争的诗词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3、夜阑卧听

描写江南女子的诗词 描写江南女子的词语

 描写江南女子的词语:  1、美艳绝伦:一般是形容女人非常美貌,无人能比。  2、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3、姑射神人:姑射:山名;神人:得道的人。原指姑叶山的得道真人。后泛指美貌女子。

描写江南水乡优美诗句 描写江南水乡的诗词

 描写江南水乡的诗词:  1、《江南》汉·汉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

描写心情不好的诗词 描写心情不好的词语

 描写心情不好的词语:  1、感慨万端: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万端:极多而纷繁。解析: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  2、失魂落魄:形容因为某件事物或事情而心神不定、失望。  3、大惊失色: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4、愁肠寸断:

描写雨夜的诗词 描写雨夜的优美句子

 描写雨夜的优美句子:  1、雨夜,我种下一粒勿忘我。本以为明天它会发芽,可它早已被雨水冲去。勿忘我的花语,恰好是忘了我。  2、一滴滴雨撒落于心,却已感觉不到那份忧愁,那份冰凉。  3、若是再在这雨夜里静坐一番,那心里的平

声明:《描写雪域高原的诗词 真情与理性写就的雪域高原》为网友效仿爱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