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超常的稳定性,乡土文化是 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近年来,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备受关注,影响广泛。所以,文化的文化力、经济力、生产力成为 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和助推器。
关键字:传统文化 凝聚力 乡土文化 精神风貌
经济力 文化力 生产力 繁荣
自古以来就有关于文化的概述,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晳《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元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诗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花月痕》第四七回:“尔诈尔虞,如鬼如蜮,梗两朝之文化,劳九伐之天威 。”
关于文化的概念有几百种之多。西文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字cultura,本意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可见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和生产活动。后来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心理、智慧、情操、道德、思想的培育、教育等一切精神活动乃至日常社会生活内容的价值凝练。英国人
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的复合体,即文化是
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是以知识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人作为社会人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及行为方式的综合、演进和积淀。
文化的韧性——凝聚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多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巨大的凝聚力和超常的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文化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纽带。
中国文化和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两河流域文化被称为世界四大古老文化,众所周知,两河流域文化早已与其他文化融合而不独立存在了;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虽仍立身于世,但风雨飘摇,元气大 伤;唯有我们中国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从未中断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凝聚力表现在文化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追求、理想人格、精神风貌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诸方面。中国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而且传早了自己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价值观、人际观念、审美情趣、理想社会、治世原则等,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因此是中国文化以自己独特的风貌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在全球意识下具有自己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天然的地理环境保护了我们祖先这个优越地理环境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文明。大一统家长制政治组织的形成,并依靠宗法观念协调着社会发展与个人行为,形成伦理政治这种政教合一形式,使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并延续了数千年。
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所具有的聚集、吸引、团结和组织全体民族成员的向心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保持统一、内聚、稳定和发展的内聚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个伴随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而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动态系统。
寻 根溯源——乡土文化

中国是农业文明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上,与自然抗争,以农业耕种为生。由于耕地的有限以及人们所掌握农耕技术和工具的低水平,人们只能靠更多的体力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这种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对随之形成的农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劳动中,人们对土地、乡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这种感情为核心的农村、农业文
化,我们不妨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早已实现城市化,我国也正处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文化对我国农村、农业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在农村与城市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文化走向开放的转型期,乡土文化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更显著地被人们认识到。
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农村文化却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的生存窘境日益凸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农民增收、农 村发 展为目标,在文化引领试验区建设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求新突破,进一步提高我国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要改变乡镇文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落实。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争取、利用各项政策性,金的基础上,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2)加强职能部门的指导,搞好乡镇文化服务和管理。要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当好文化引领试验区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真正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把文化引领工作推向深入;健全文化引领工作办公室工作和保障体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障,让优秀人才积极投身到改革试验区工作中去,形成思改革、谋发展、求实效的浓厚氛围,全面推进文化引领工作。
(3)促进乡镇文化改革创新,实现乡镇文化资源共享。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
坚决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对有利于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就大胆去改,有利于农民群众生活就努力去试,消除影响和制 约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让各种生产要素大量向农村聚集,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实践中,要把机制创新、内部挖潜力放在首位、作为根本,调动积极性,发挥能动性,增加创造性。做到不等、不靠,同时要努力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利用好各种资源,创新思路,大胆闯,大胆试,开拓一片新天地。
文化的眺望——文化力、经济力、生产力
近年来,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备受关注,影响广泛。所谓文化繁荣,是在富民强市伟大实践中,把文化繁荣、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等上升到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层面,把它作为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和助推器。
列宁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文化力决定战斗力。同理,没有文化的经济大军也是愚蠢的军队。只有让文化渗透于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让文化武装百万产业大军,才能让地域经济拥有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繁荣支撑了旅游事业的红红火火,这也再次说明文化力转换为经济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不能仅凭理解, 还要依靠人们扎实、勤劳、默默的工作。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文化,都是“神马”,只有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孕育、提炼、铸造的文化,犹如“纳米”一般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文化基因,才是实实在在、堪称灵魂的“精神生产力”。文化不是奢侈品,但不排斥高贵典雅,人们都有体验崇高、壮美的审美追求。文化是日常用品,但又容不得假冒伪劣。毋庸置疑,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日本动漫、韩剧,都是把文化转换成经济力、生产力的成功案例。姑且不论它们的价值取向, 但这种将文化力转换成经济力、生产力的智慧、气魄,值得思考、学习与借鉴。每个有责任感的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都必须脚踏实地,吸收本土文化丰厚的营养,向传统文化最原始的创造者人民大众学习,学会卑谦、敬畏。只有让550 万人民的生活产生深刻变化,提升文化修养、精神境界,改变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才能产生跨越性变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文化繁荣,文化繁荣是一篇大文章,它无所不包、博大精深,它立体覆盖、无限辐射。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本任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让广大干部学习和掌握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使科学发展观入心入脑,成为指导
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在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 有效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 泛动员群众,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社会,要动员全民进行文化建设、文化传承要始终坚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 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 不断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 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艺术, 使我们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为基层群众注入科学发展的热情, 使之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动力。
关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姓 名: 史阿宁
院 系:中文系
年 级:2009级
专 业:广告学
宿舍地址: 5#332
联系方式: 15129983174[好文章]
牛宝宝日记本 牛bb文章网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