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几个阶段

1.抗美援朝战争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志愿军取得哪些战果? 答:第一阶段,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5日。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日联合国安理会应美国的请求,在苏联代表缺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被剥夺的情况下,通过了指控北朝鲜进攻南朝鲜的决议。7月17日,美国又一次利用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在这两个月里,朝鲜人民军处于优势,解放了南朝鲜90%以上的地区和人口,把美国和李承晚军队压缩在以大邱、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海岸一隅之地。9月15日,美军乘朝鲜人民军主力集中于洛东江前线、后方空虚之际,出动大股部队在仁川登陆,不久就占领汉城,越过了三八线。随后,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名义下达抗美援朝的命令,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第二阶段,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7月10日。中、朝军队五战五捷,共歼敌23万人,把美国侵略军赶到三八线以南,杜鲁门免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权。1951年7月10日,美国被迫接受停战谈判。

第三阶段,1951年7月10日到1953年7月27日。美国交替使用战争与谈判两手。1953年,朝、中军队发动夏季反击战,歼灭敌人十多万人,推动了谈判进展。7月27日,由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为一方的代表同由“联合国军”总司令为一方的美国代表,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确定以北纬38度线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美国代表克拉克称:“我是美国第一位在没有打胜仗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至此,朝鲜战争结束。

死亡:美国54246人,联合国628833人。将近70万人被用最落后的武器击毙!我不禁感叹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

失踪:美国,8177人,联合国军470267人。近48万人!这么久了,失踪和死亡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死不见尸罢了。和前项加起来,死亡人数近120万人!这是美国官方数字,你能想象得到吗?在亲临这个地方之前我真的没想到。

被俘:美国7140人,联合国军92970人,共有10万人之多!

伤:美国人103248人,联合国军1064453人,共近117万人。上述几项加起来近250万人!

2.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

10月1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方式入朝参战,在三八线以北地区组织防御。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斯大林在选择中国参战时机时,不是从两大阵营的对抗全局出发,而处处顾及苏联在朝鲜的利益、地位和影响,一再错失战机。现在,迫于战场形势的需要,莫斯科终于为中国军队开放了绿灯,但局面对志愿军已经非常不利了。麦克阿瑟甚至放言,中国此时出兵,

“对他们来说,那将是一次最大的屠杀”。

关于中国出兵的时机,历史学家沈志华在多年后有过精辟的分析:“如果在仁川登陆前中国军队可以协防后方,从而保障人民军主力在前线取胜;仁川登陆后中国军队可以在三八线建立一道防御线,从而阻止敌军继续北进的话,那么到10月初人民军主力丧失殆尽、三八线已被突破的时候,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良机已不复存在。”

10月1日,毛泽东接到斯大林建议中国出兵的电报,中国使馆也在同一天收到了金日成的求援信,请求中国派兵入朝作战。次日,毛泽东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出兵问题,会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多数领导人主张对出兵的问题应慎重考虑。会议决定10月4日、5日再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讨论。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列席了会议。

彭德怀于会议开始的当天下午乘坐一架银灰色的里-2型专机从西安奔赴北京,下午4时在北京西郊机场一落地,即被轿车接进中南海,停在丰泽园门前。彭快步来到颐年堂,周恩来首先迎出来与他握手,解释说:“彭总,会议在下午3点就开始了,来不及等你。”

步入会议厅,毛泽东站起来和他握手,说:“彭老总,你辛苦了,你来得正好。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已开始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了,现在政治局正在讨论我国准备出兵援朝问题。大家正在发表意见,请你也准备谈谈你的看法。”

彭德怀入座,会场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毛泽东见许多人并不积极发言,知道他们坚持不出兵的意见,遂说:“关于出兵援朝问题,大家还可以摆出不利和有利条件。各抒己见嘛。”

林彪不紧不慢发言:

“主席让我们摆摆出兵的不利条件,我赞成。我认为,我国已经打了20多年仗,国内战争创伤亟待医治,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元气没有恢复。我们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倘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国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

林彪接着说:“我军打蒋介石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美军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空海军优势,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他接着做出结论:“朝鲜只有几百万人口,而中国近5亿人口,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是不划算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林彪的发言得到不少与会者的共鸣。聂荣臻事后回忆说:“有些同志认为,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薄一波后来也回忆说:“当时下决心出兵打这场战争,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百废待兴,困难很大。”会上还有的同志认为:“等到苏联红军直接参战或同我们共同出兵,比现在我们单独出兵好。”

毛泽东在会议的最后讲了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彭德怀当天没有发言。第二天下午会议继续讨论出兵援朝问题。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摆在我们家门口,它想发动侵略,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

彭话音刚落,毛泽东紧接着发言:“这几天,不少同志讲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鲜人民和朝鲜党的同志在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是为中国革命的事业流过血的。现在他们的民族处在危机时刻,有一百条理由一千条理由驳不倒一条理由,那就是我们应该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友邻有难,就要挺身支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错,美国的大炮比我们多,但历史不是大炮写的。我们横下一条心,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总之一句话,当今世界,任何人想随意欺压、宰割别人,都是不允许的!到头来都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喝了一口茶,毛泽东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不错,我们可以写出百条千条理由不出兵,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即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3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3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一锤定音,出兵援朝就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下来了。会议还通过了毛泽东的提议,由彭德怀率部入朝,协助人民军抗击敌人。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几个阶段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6951/115173043144.html

更多阅读

抗美援越 中印战争

抗美援越  1970年5月11日:毛泽东、林彪与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左四)合影   1966年7月,胡志明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谴责美国轰炸河内、海防和扩大侵略战争的罪行。几天以后,首都百万群众举行声援集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

魏国强真实意图 毛泽东当年“抗美援越”的真实意图

毛泽东当年“抗美援越”的真实意图          我们来设想一下中国在越战前所处的恶劣的外在环境。那是冷战时期,是两极世界,是两霸横行霸道的的时代,是国际矛盾极其尖锐的岁月,是中国夹在两霸的夹缝讨生活的屈辱时代,是对中国充

日俄战争的意义 日俄战争背景 日俄战争结果及意义

日俄战争背景日俄战争指的是日俄两个国家为了争抢中国东北领土而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时间是在1904年。其实日俄战争的爆发和日俄战争背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那么日俄战争背景是怎样的呢?日俄战争图片日俄战争背景可以从不同

声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几个阶段》为网友鴨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