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学 魏特琳 浅谈运用心理史学研究魏特琳——读《魏特琳日记》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

浅谈运用心理史学研究魏特琳

心理史学 魏特琳 浅谈运用心理史学研究魏特琳——读《魏特琳日记》

——读《魏特琳日记》

朱宝琴

-+一-.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卜-—卜一—-+--+-—-+一一?-卜-—卜一—-+_一——卜-—+.-?●一

[摘要]《魏特琳日记》是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珍贵资料,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研究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难民的壮举,不仅可以说明魏特琳早期生活经历与其行为动机的因果关系,而且有助于理解基督

教义职业化需要和对弱势群体深切的关注和支持,促使魏特琳自觉地确定了留在沦陷区——南京的选择,并克服了各种

困难为实现拯救难民的预定目标而无私奉献和努力,揭示了潜意识对魏特琳意志活动的作用。魏特琳的不幸逝世,是对直面日军残酷的非人道行为的控诉。

[关键词]心理史学魏特琳控诉战争

*+--4,-一+一+一+*+-+-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一+一+一—卜-—卜一‘-+_一—?卜-—?卜一—+.一+?

《魏特琳日记》是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同时也披露了这位美国传教士、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和南京女性难民中的“活菩萨”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内心活动。记叙了她对战争的认识,她对加害方与受害方的情感途径和思想轨迹,解释了她的意志活动即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本人认为利用心理史学透视《魏特琳日记》也许对缩短历史记录和历史事实的差距有所助益,值得尝试。

心理史学即借助心理分析研究历史人物的人格形成或心理变化对历史人物的影响,在这方面对历史人物心理行为的互动影响,西方学者拓展了三个方向:一、寻找潜意识对个体行为的作用;二、从当事人过去的经历了解其行为模式;三、从情感和情绪等方面考察其行为动机。上述三个研究方向,对我们研究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动机行为是不容忽视的。

心理史学方法在解释人物行为时,往往特别注意其过去的生活历史,尤其是重视当事人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以此为依据探析与人物往

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贫寒的出身和虔诚的海外传教士生涯与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义举行为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1886年魏特琳出生在美国伊利诺州西科尔小镇一个贫苦铁匠家庭。6岁丧母,12岁时因父续弦再婚,寄居在邻居家中。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经受了即便“冬天最冷的几个月里,她都在放牛”。①正是这种困境使她自幼养成吃苦耐劳,深明事理的品格。魏特琳“鬃龄就学,颖悟过人”②,并立志长大当一名教师。她通过勤工助学读完了中学、大学。在中学任教的实践中,好强上进的魏特琳不满足获得的知识,辞去教职,又进入伊列诺大学攻读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掀起了向海外传播基督福音的风潮。魏特琳在青少年成长期间就沐浴在基督社会文化的熏陶里。在她生活的西科尔小镇,几乎所有人都信奉基督上帝,魏特琳17岁那年,同镇上其他同年人一样,正

①[美]张纯如著、孙英春等译:《南京暴行一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②吴贻芳:《华群女士事略》,载《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J30‘忑瓦鬲

万方数据

式皈依基督教,成了一名十分虔诚的基督徒。①她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没有在美国就业,虔诚的基督信仰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成为她追求的目标。当时,美国向海外传教的重点地区之一是中国,魏特琳“闻我国教育不发达,遂决计来华服务,亲友虽多方劝阻,终不为动摇”。②

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等于目标价值乘以达到目标的可能性。1912年9月,魏特琳放弃国内就业的机会毅然来到中国,正是与美国推行海外传教活动和个人献身基督与执教的价值目标的结果。她在中国与金陵女大长达20多年的不解情缘,也是可以从中找出答案。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已是南京金陵女大资深教授兼教务主管的魏特琳就与基督教会的教友们聚会商讨在战争的情况下,基督教会将做哪些有益的工作并以道义的力量阻止战争的扩大化。她在日记中展示了自己的潜意识:“在我看来,各国都有许多人、和平组织、宗教组织及文化组织。如果我们能联合采取行动的话,是会产生影响的”。③正是这种潜意识决定了她的意志活动。所以当美国使馆催促美国公民撤离南京时,魏特琳态度非常明确,她决定和那些需要帮助的难民“在一起”。她明确向美国大使馆表示,“她是自愿冒险留下来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希望使美国政府或是金女大感到为难,一切责任都由她自己承担”。④

魏特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强烈的宗教意识使她产生的价值判断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教会的责任就是让人们脱离苦难,过上幸福的生活,她甚至认为“当人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离开,在我看来这是丢掉了一次需要我们服务的绝佳机会”。⑤除了基督信仰的潜意识力量,决定魏特琳奋不顾身留在南京的还有情感因素。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一个是内在条件(需要),一个是外在条件(刺激),即心理学上的称谓“诱因”激励魏特琳留下的行动动机,一是需要(基督宗教意识),外在条件诱因是她对金女大的情感因素(诱因)。心理学认为,情感活动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即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长达多年的金女大执教生涯中,魏特琳与金女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爱金女大的一草一木,更割舍不下与校长吴

万方数据

贻芳女士的情感。她们之间的友情是双向的,当国民政府出于安全考虑,要求金陵女大西迁时,吴贻芳要求魏特琳离开南京,魏特琳认为金女大已无法在南京开学,为了学校发展,为了学校未来,吴应撤离南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未来发展上。透过魏特琳的8月27日日记,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我认为我不能走,因为我要是走了,正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吴博士除了要做她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外,还将不得不承担应由我做的那份工作。我觉得我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8年的经历,以及与邻居14年的交往经验,使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象在危险之中,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⑥

魏特琳此种“见义勇为,见危授命”的精神,令吴贻芳校长感佩不已。

12月3日,在日本侵略军进逼南京之际,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让魏特琳签名选择去留时,她在现在就走;过些时候再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走

的选择中,最终选择了后者——在任何情况下都

不走。她在日记中补充道:“当然,如果中国同事认为我的存在威胁到他们安全的时候我就走”。⑦实际上,早在11月22日,金女大成立了由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等五名教职工组成的紧急委员会,负责金女大留守和其他事务,魏受吴贻芳校长委托代理校务。⑧

不难看出,基督教义职业化需要和对弱势群体深切的关注和支持使魏特琳自觉地确定了留在沦陷区的选择,并克服了各种困难为实现拯救难民的预定目标而无私的奉献和努力。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向南京逼进,在南京的一些外国人士,策划在南京设立难民

①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编:《魏特琳传》,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吴贻芳:《华群女士事略》,第53页。

③[美]明妮?魏特琳著,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译:《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④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编:《魏特琳传》,

第75页。

⑤《魏特琳日记》,第57页。⑥《魏特琳日记》,第29页。⑦《魏特琳日记》,第177页。⑧《魏特琳传》,第i02页。

_-_。。。。。-。。。。。_。。。。。。。。。。。。。。。。。。。。。●。。。。。。。。。。一

民国档案2008.2

131

保护区。魏特琳也主动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要求将金陵女大作为“安全中心”并积极筹备接待难民的各项准备。11月22日,以德国人拉贝为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随后,将美国大使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及外国侨民住所集中的地区划为安全区(亦称难

民区)。

安全区分为九区,金陵女大是第四区,它是沦陷时期南京各安全区中难民最多,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因为这里以收容妇女儿童为主,所以也是南京大屠杀的重灾区。①在南京沦陷前后日子里,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安全区,全市20多个难民所挤满了难民,金女大难民所收容的难民急剧上升,由4千多人增加到七八千人,最多时近万人。而金女大难民所原计划接纳二千七百多人。魏特琳在南京沦陷后的12月15日日记中写道:“除了中午吃饭外,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6时,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着难民们源源不断拥人校园。许多妇女神情恐怖。”②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血腥屠杀,造成难民们心理上极大恐惧,人性求生的本能使他们对安全区从事安置难民的魏特琳充满了崇敬和希望。在占领后的一个月中,在南京市内发生了两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为了防止日军对金女大难民区的侵扰,魏特琳采取轮流值班,设置流动岗等办法防范施暴日军。甚至挺身而出对施暴日军予以斥责和驱逐,她常常在校园里四处奔波驱赶施暴日军。魏特琳在12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

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我都像卫兵一样守卫

在前门或是被叫去处理其他问题——跑到学校其

他地方,去对付进入校园的一批又一批日本兵。⑧

12月19日又写道:

上午其余的时间,我都从校园的这一边跑到另一边,把一批批的日本人赶走。我去了南山三次,然后又到校园的后面,接着又被急呼到教工房间里,我看见一个家伙站在门口。另一个正在强奸一名姑娘。我的出现和我手上那封日本大使馆的信,使他们慌忙逃走,在我内心深处,我真希望自己有力量把他们揍扁。④

1938年1月21日再次写道:

午饭后不久,当我去西北宿舍楼宣布下午妇女布道会的有关事情时,几名难民跑来对我说,校

132^磊■函iF

万方数据

园后面有日本兵。我向后门走去,去得正是时候,4个日本兵看见我后,便放开了3名姑娘,这些姑娘是从姓朱的农民家附近的难民棚户中抓来的。日本兵翻过小山消失了。⑤

1938年2月8日日记中又一次记道:10时,一个工人来告诉我,南山上有日本兵,我急忙穿上外衣和球鞋赶去,发现一个日本兵和j个姑娘在伊娃家平房的后面。我试图弄清他的番号,但没有成功。于是,我命令他离开。他目光凶狠地盯着我,但还是走了,后来,那位姑娘说,她和4名姑娘在学校南面围墙附近的池塘边洗衣服,那4名姑娘逃走了,而她被抓住。日本兵用刺刀对着她,并划破她的衣服。无奈之下,她不情愿地解开了纽扣,正在这时,我出现了,我的第一个冲动就是要抓住他的刺刀,……但我很快意识到那样做不太明智,于是就叫他爬篱笆走了。⑥

魏特琳救助难民的义举不仅于此,难民所里的食、宿、就医等都需要张罗安排。她的助手,金陵女大舍监程瑞芳女士在日记中称:

人多,拥挤得很,我们要去照应,忙死了,累死了,又是这又是那,简直忙不过来。……差不多一个月没有脱衣睡觉。

她称赞说:

华小姐(魏特琳的中文名华群)此次做的事不少,若不是她在此,我们这些人更要吃苦。(z)

魏特琳对难民的保护、同情、引起了被救助者相应的反应,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行为模式,被救助者称她为“观音菩萨”(固便是魏特琳与难民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互动行为模式。当时有一位家住金女大附近的80多岁的老太太,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每天为魏特琳磕10个头,祈求这位“观音菩萨”能继续管理金女大难民所,保佑这里的年轻妇女。⑨甚至在Et军宣布解散难民营时,数千妇女跪求不愿离去,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魏特琳耳闻

①管辉、郭必强:《程瑞芳日记考释》,《民国档案772004年

第4期。

②《魏特琳日记》,第194页。③《魏特琳日记》,第196页。④《魏特琳日记》,第202页。⑤《魏特琳日记》,第251页。⑥《魏特琳日记》,第274页。

⑦《程瑞芳日记》(二),《民国档案)72004年第4期。⑧《程瑞芳日记》(三),《民国档案)72005年第1期。⑨《魏特琳日记》,第365页。

褛,据说那里有两个日本兵上了楼。在楼上538

目睹难民们的最高褒奖,总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她在日记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们能比现在做得更多”。难民们对魏特琳行为的酬尝,激励了她在中国传教布道的决心。激励她采取使教会在社区永远有一席之地的行动。魏特琳在1938年2月25日参加了南京基督教工作人员的会议后的Ft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现在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期,人们都真诚地渴望听布道和做礼拜。①

根据《魏特琳日记》中记载统计,从1938年2月起金陵女大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组织了3个类型的班,让难民中的妇女、儿童、基督教徒学习《耶稣传》、《诗篇》和《圣经》中的一些章节。这个被称为“主的生活”计划,实施中参加学习的人数超过1000人。②这正反映了魏特琳此间的宗教教育活动满足了人们在生存受到威胁无力自保的境遇中,求助于上帝信仰的需要。在恐怖和战争的日子里,宗教已成为许多人的现实需要。魏特琳对上述现象的难民心理情绪,我们从她的1938年5月1日日记中窥视到她的欣喜:

鼓楼教堂的礼拜活动更正常了,参加的人数不断增加。③

不难看出,魏特琳在金女大的基督布教活动满足了难民们群体心理的精神需要。

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因精神忧郁症病折磨自杀身亡。从心理学观点分析,她的早逝与其心理挫折容忍力有关。所谓挫折容忍力是指一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一般来讲,身体健康的人,经历丰富的人挫折容忍力强。然而金陵女大救助难民的工作量远超过魏特琳的身心承受能力,她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包围着,她感到身心疲惫“劳累至极”。持续的超负荷工作拖垮了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然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到的强烈刺激和伤害与身体状况的日益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日本著名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笠原十九司教授研究指出:“由军队战斗和占领带来的残酷的非人道的行为,对于直面这种恐怖的人们的神经,更是一种打击和摧残。”④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刺激是造成魏特琳精神抑郁的重要诱因。特别是1937年12月17日发生在金女大难民所“难忘的恐怖之夜”成为魏特琳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一天不仅是侵

万方数据

华日军松井石根举行人城仪式的日子,也是金女大难民所遭受劫难最深重的一天。日军以搜查中国士兵为名闯进金女大难民所,不仅掠夺财物,殴打魏特琳和她的同事,还抓走了同事陈先生,又拖走了12名姑娘。魏特琳的心在滴血,她在日记中写道:

他们打了我一记耳光,也狠狠地打了李先生……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情景:人们跪在路旁、玛丽、程夫人和我站着。枯叶瑟瑟地响着,风在低声呜咽,被抓走的妇女们发出凄惨的叫声。……时间似乎凝固了,在恐惧中我们长时间没敢动。⑤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每到17日魏特琳都会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这一天的感言,甚至一年后的这一天她依然不能释怀,她在1938年12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一年前的今天,我们经历了最恐怖的一天。”可见,日军残酷的非人道的暴行不仅使她慈爱的心受到深深的伤害,而且恐怖的场景象是无法摆脱的噩梦缠绕着魏特琳的心。在她虔诚的信仰里是爱与和平的交织,她常在日记中祈祷:“愿没有战争的日子早日到来!”⑥但是战争以及随之而来伪政权建立的丑恶却是残酷的现实。期盼受挫的焦虑使魏特琳精神无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中日战争相持阶段来临的一段时间里,她的日记中有大量篇幅的记述印证了精神郁抑的诱因。1938年4月21日:

南京上空低低的云幕并不能阻止许多架重型轰炸机频繁地飞往西北。看到这些飞机我就战栗不已,因为对我来说,它们意味着残缺不全的尸体和可怕的苦难。(z)

1938年5月21日: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正因为如此,今天有许多人又要遭受极大的苦难了。已经有14架重型飞机分两队向西北飞去,现在又有一组9架飞机飞过。我真希望能有某种力量把它们从空中拉下来,让它们的炸弹沉入长江,看看开飞机的那

①《魏特琳日记》,第292页。②《魏特琳传》,第198页。③《魏特琳日记》,第365页。

④[日]笠原十九司:《南京难民区的百日》,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4页。

⑤《魏特琳日记》,第199、200页。⑥《魏特琳日记》,第197页。⑦《魏特琳日记》,第354页。

●-_。。●_●。。_--。-。●_。_。。。。。。-。--。。。。。。。。。。。。。。。。。一

民国档案2008.2l

133

些人心里想些什么!④

1938年5月29日:

从黎明开始就有了飞机活动,……我无法告诉你们当飞机群编队掠过天空时带给我的恐惧感,我不是为我自己担心,而是可怜那些受伤害的百姓。②

虔诚的宗教职业信仰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使魏特琳极为挂念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人们。当她得知日军攻入武汉、广州后精神更加郁抑,她说:

这对南中国而言意味着更多的毁灭、恐怖和屠杀。有时我想知道是否会剩下些什么。一想到即将来临的长期贫穷我就发抖。我不敢想象南京和华东地区的未来。⑧

到了1939年11月中旬,令她沮丧的消息再次传来好像中国最后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也落人敌手。④魏特琳感到了中国战况的日益严峻。但此后,她痛心疾首的坏消息接踵而来,情绪日益低落,以至她一直坚持的日记也中断了三个星期。魏特琳坦诚心迹称:

过去的一星期有许多因素使我情绪低落,可能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劳累至极。此外,令我感到压抑的原因首先是新政府的成员(汪精卫和他的追随者)正在南京,A-4J']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像模像样地亮出了党旗和国旗。看来‘新中国’将在3月30日宣布成立。真是手段高明,可以分裂国家、蒙蔽民众了。汪精卫这样做,完全是由于他争权夺利,还是由于他憎恨蒋介石,或是由于他真的认为这样做对中国有好处?令人痛心的是,许多人虽然对国家一片忠心,但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沦为汪的党羽。第二个令我情绪低落的原因是我的工作堆积如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中国人来找我,有那么多的信件寄来,让我深陷其中。⑨

不难看出,抗战相持阶段身为国民党中政会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在沦陷区南京建立伪“中央政权”的卖国求荣行为,不仅激起魏特琳的极大愤慨,还使她期盼中国人民早日摆脱殖民统治的善良愿望遭到了深深的伤害。加之繁重的教务工作,使她身心俱疲,曾经非常坚强的魏特琳,心理上的挫折容忍力遭到削弱。到了1940年4月14日,魏特琳终于病倒了,患了严重的精神郁抑症。不久魏特琳被送回美国。最终她选择了

134—忑瓦丽F万方数据

超过心理极限的行为解脱,用自杀控诉了战争。

综上所述,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研究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难民的壮举,不仅可7以说明魏特琳早期生活经历与其行为动机的因果关系,而且基督教义职业化需要和对弱势群体深切的关注和支持,使魏特琳自觉地确定了留在沦陷区的选择,并克服了各种困难为实现拯救难民的预定目标而无私奉献和努力。凸显了潜意识对魏特琳意志活动的作用。

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在救助难民的工作中与金陵女大避难的难民在交往中建立了特定的人际行为模式,难民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褒

奖“活菩萨”酬尝她,激发了魏特琳传教布道的热

情。而魏特琳组织实施的“主的生活”的宗教活动,满足了难民们在生存受到威胁无力自保的境遇中群体心理的精神需要。

南京大屠杀期间,直面日军残酷的非人道行为,对魏特琳的精神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随着日中战争战火的扩大,加深了她情绪的低落和精神上的压抑,并与长期的超负荷劳累和体力透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一切都超出了魏特琳的挫折容忍力,最终魏特琳选择了超过心理极限的行为解脱,以自杀控诉战争。

[朱宝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210093][责任编辑:胡震亚]

①《魏特琳日记》,第382页。②《魏特琳日记》,第390页。③《魏特琳日记》,第472页。④《魏特琳日记》,第702页。⑤《魏特琳日记》,第762页。

浅谈运用心理史学研究魏特琳——读《魏特琳日记》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朱宝琴, Zhu Baoqin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210093民国档案REPUBLICAN ARCHIVES2008,""(2)0次

参考文献(31条)

1.张纯如.孙英春 南京暴行一被遗忘的大屠杀 1998

2.吴贻芳 华群女士事略 1987

3.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 魏特琳传 2001

4.吴贻芳 华群女士事略

5.明妮·魏特琳.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 魏特琳日记 2000

6.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 魏特琳传

7.魏特琳日记

8.魏特琳日记

9.魏特琳日记

10.魏特琳传

11.管辉.郭必强 程瑞芳日记考释[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2004(04)

12.魏特琳日记

13.魏特琳日记

14.魏特琳日记

15.魏特琳日记

16.魏特琳日记

17.程瑞芳日记(二)[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2004(04)

18.程瑞芳日记(三)[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2005(01)

19.魏特琳日记

20.魏特琳日记

21.魏特琳传

22.魏特琳日记

23.笠原十九司 南京难民区的百日 1995

24.魏特琳日记

25.魏特琳日记

26.魏特琳日记

27.魏特琳日记

28.魏特琳日记

29.魏特琳日记

30.魏特琳日记

31.魏特琳日记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gda200802017.aspx

授权使用:中南民族大学(znmzdx),授权号:8caa33e6-47f2-49aa-b76d-9e63013ad550

下载时间:2011年1月6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351/490261836179.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简介对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将来的英

浅谈英特尔未来教育怎样进入我的课堂 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站

浅谈英特尔未来教育怎样进入我的课堂吴忠市朝阳小学 王淑娟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曙光明媚,信息技术大放异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教育的传统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

浅谈中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中学生情绪特点

浅谈中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吴 蕾摘 要:通过阐述情绪调节的概念和类别,结合中学生心身发育特点及中学生情绪表现的特点,帮助中学生提高对自我情绪调节的认识和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关键词: 中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美国的一名中学生枪

浅谈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 连续刚构桥的优缺点

浅谈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中铁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延延高速项目部 任飞摘要:本文结合延延高速黄河特大桥介绍了高墩大跨连续刚够桥的发展历程,结构特性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连续钢构 ;高墩 ;大跨;施工1、发展历程在国外,伴随着预

声明:《心理史学 魏特琳 浅谈运用心理史学研究魏特琳——读《魏特琳日记》》为网友沉默的目击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