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手可得 当努力成为条件反射,成功唾手可得

本文作者陈曦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

这个寒假又是忙到飞起,因为实习的是一家美元基金,国内的春节假期对他们根本不是假期,工作一如既往,而且越来越繁重。

 

而我,在80分钟或1小时的工作之后,一定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就差刷一刷qq空间了。

 

然后刷手机的间隔逐渐缩短,玩的功夫逐渐延长,有事没事都能去扯淡群里瞄一眼,找红包看笑话,乐此不疲。

 

除夕那天回家,抓紧时间去看我奶奶,我堂弟刚好也在,手持一本英语笔记本,说话的间隙就低头看。其他大人说话的时候,我能看到,他口唇之间默默念诵的动作。

 

而我,争分夺秒地回复着朋友圈。


忽然有些感慨。曾几何时,我也是如此——对时间看得无比重要,等着剪头发的时候都在看习题集,不好拿笔做,就那样干瞅着,解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在心中浮现,想完一道就去看答案,印证每一个得分点,每一个计算的过程有没有做到最简、最准确。

 

那时候学数学竞赛,每次去省城培训,来回坐火车的路上,都有同学凑在一起打牌,老师这个时候是不管我们的,难得放松一下。而我,依然两耳不闻书外事,伏在火车简陋的小桌上,刷刷地做题。

 

高二重感冒,发烧两星期不退,咬牙跟着进度完成作业,卷子还是积了不少。物理老师走过我的座位时,看到我苍白的手背上静脉明显突起,横七竖八地贴着打吊针留下的白布条,主动跟我说不必做作业了,她相信我。我不肯,最终自己浏览了一遍卷子,一看就会的题目略过,剩下的题利用每一个课件的间隙,心算加手算,两天内全部完成。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先把一天学会的东西在脑海中过一遍,然后开始衡量,自己距离理想中的大学还有多大的距离——我在小镇长大,县城中学念书,在我读的中学,清华北大是非常稀罕的,所以我将目标定为交大和复旦,我要去读这两所学校最好的专业。

 

我为自己划定了一定要考过的分数线,根据总分和自己的情况,又制定了各科要考到的分数,每一分每一秒,我最放在心上的,都是“我怎样才能考到这个分”。

 

就这样自发、自动、自觉地做着每一个题目,揣摩每一篇作文,背诵每一段英语。


其实,比我更用功、花时间更多的同学大有人在。我不熬夜,早上六点半起,晚上十二点睡,中午休息半小时,这个作息在高三真算不上悬梁刺股的时间表。


纵然如此,我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

 

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态度和消耗的脑细胞,才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的好基友曾经跟我抱怨,说她每天伏案学习,不过是迫于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压力,而不得不拼罢了。有时候手上做着题,脑子里机械地记忆着单词,其实早已神游太空。有时听着课,也会有无端的焦躁感,难以仔细思考。

 

我愕然——若如此学习,时间再长,看着再拼,又有什么效果?

 

读书这件事,归根到底,是要思考、要内化、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比表面上付出多少时间,要难一万倍。

 

所谓思考和内化,不是一小时内看了多少页书,做了多少题,而是理解了多少知识点,又能够运用理解的这些东西,去处理多少问题。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努力态度和习惯,珍惜时间,磨练大脑,一分一秒都不愿意放过,而不是迫于压力勉强不去玩。

中午在奶奶家吃过饭,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自己现在的变化——我可不就是变成了曾经自己深以为戒的那种人?工作只当它是工作,没有当成可以提高自己、更上一层楼的途径;没有思考,没有内化,好像在很高端的机构实习,却只是为了给自己的简历镀金。

 

工作的间隙争分夺秒地玩手机,好像我学习、工作就是为了一小时后那十分钟能够心安理得地玩一样,而不是仔细思考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怎样才能更完美地完成任务。

 

一位师兄发来消息,说已经在回家的高铁上。这位师兄我非常敬佩,说好大年初一一起吃饭的。师兄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之后去卡耐基梅隆大学读研,去年进了谷歌工作,薪水+股票+奖金每年税前有20万美金(是的你没看错,美帝的一流互联网公司新人就给到这样的薪水,所以我整天在想我学金融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啊!我也想去美帝一年捞二十万美金啊!)。

 

我除夕下午闲来无事,就跟师兄聊天,问他现在在做什么,要不要我推荐一本小黄文给他。

 

结果师兄说:我正在看代码。

唾手可得 当努力成为条件反射,成功唾手可得

 

我震惊,师兄才26岁,这都年入130万人民币了,工作一年已经加薪两次,前途一片光明。而短暂的春节假期,他也只是请了5天假,从美国飞北京,再从北京坐高铁回家,初一下午就返回。

 

就这样紧张、激动的回家路上,完全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玩玩手机,看看小说,享受一年以来的成就和喜悦。可是他没有。

 

我不知道师兄是热爱编程这件事本身,还是对工作、对自己的发展极度负责的态度——无论是哪一种,都让我佩服、感动和反思。

 

有一句很鸡汤的话: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我从师兄身上,看到了这句话的现实。

 

就是这种将自己的未来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始终保持着轻微的紧张意识,发自内心的努力,不为了满足任何人的要求,而只为了自己的学习。

 

努力不是一种消耗品,不会越用越少,只会越用越灵,越用越多。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一点一点习惯于对自己未来的把握,习惯于努力,习惯于对时间的敬畏,在不断做艰难的事挑战自己的道路上,收获最大的进步。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愿望,新的征程。不妨把你的小目标写下来,我们会替你保管,一年后再来回头看~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351/611875447336.html

更多阅读

刘师培:当失足成为习惯

刘师培:当失足成为习惯近来工作之余,忙里偷闲,在专攻一组文章,这是第一篇,刊发于《百家讲坛》蓝版第十期,发表时略有删节。后面争取源源不断。遥望历史的星空,我们总会颇怀慨叹,有的人成就卓著,如恒星一般垂于天际,熠熠生辉,而有的人却只是闪

PPLive正在努力成为病毒 pplive网络电视2.4.0

种种就象表明,PPLive正在努力成为病毒,而我不幸昨天中了它的招。事情的大致情况;先是突然发现机器运行异常,在玩同城游戏时,出现跳出窗口,当初以为是游戏的弹出窗口,所以没有太在意,但第二次出现后,系统托盘中出现了PPTV及其加速器的图标。

对上司和同事的建议 当同事成为上司时该如何应对

很多人认为同事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友谊,但也有不少人的朋友圈除了同事还是同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同事是和你每周相处40个小时以上的亲密伴侣,是和你一起忍受上司剥削压迫的苦力,是和你一起加班熬夜赶项目的好同志,你们会为实现同一个

路透社总编辑:媒体必须努力成为完美的镜子

  峰会共同主席、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说,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证明,对于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而言,媒体所提供的透明性非常必要,媒体必须努力成为完美的镜子。  “ ‘透’是‘路透社’中文名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150多年的使命所在。

第53节:当差别成为差距

系列专题:《一位女经理人的成长手记:我的IT五年》  第五章当差别成为差距  一直以来周围的同事或者客户或者朋友对我最多的评价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样的一个评价看似褒义,也是取得别人认可的关键,使得我一直认为让同事接受我是

声明:《唾手可得 当努力成为条件反射,成功唾手可得》为网友大鱼塘总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