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本书它有好多个名字,——《栏江纲》、《造化玄要》、《造化玄钥》、《造化元钥》、《穷通宝鉴》《造化元钥评注》,还有《栏江网》、《栏纲网》……
这部八字命理界的第二部巅峰之作,就不像第一部巅峰之作《滴天髓》那样,只有一个名字,它在历史的流传当中,变换了多次书名,简直就不想让人认出它来。
我们从发展的脉络来看,大概有这样一个线索,最早叫《栏江纲》,著于明代不署作者姓氏。——从这本书的理论风格与理论水平来看应该和《滴天髓》有某种重大的联系。
之后又叫《造化玄要》,——这个看起来很明显,就是命理玄机要领的意思。
后来还有《造化玄钥》。到了清康熙年间又为了避讳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名为《造化元钥》。到了清光绪年间楚南的余春台手里又将其改名为《穷通宝鉴》,开始有了刊印本。估计到这个时候才结束了之前只有手抄本的历史状况。估计从这个时候起,以后的都叫《穷通宝鉴——栏江纲》了。
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起,由八字命理学大家徐乐吾先生历经十数载重新整理编撰成《造化元匙评注》,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八字命理史上第二部巅峰辉煌著作。1957年始由八字命理学家韦千里先生多次校对后于1966年出版。
从它不断变化的名字来看,一方面,应该印证了此书历来只是命家手里传抄的珍藏密本。——因为它极具实用价值,最便于预测实际运用。因此都被命家秘密珍藏、秘而不宣。另一方面,也看出最早的《栏江纲》这个名称很不被人所接受,以至于有了《栏江网》的叫法。那么为什么《栏江纲》就不好理解呢,它究竟是什么含意呢?到底应该是《栏江纲》呢,还是《栏江网》呢?本文尝试分析一下。
所谓江,从水,从工,本意“人工水道”,其与中原黄土地上的自然河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有人工建筑的堤岸,因此水道走向较为固定。同时,由于中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因此南方水系的水道固定,很少发生改道的情况,所以南方河流总名为“江”。又由于长江是南方代表性河流,从不改道,所以就使用“江”字作为其专名。而北方的河流多发生改道的情况,如北方最大的河流黄河在历史上就发生多次改道的情况。因此,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北方的河流多称“河”。——或许古人以“江”来代表不变,以“河”来代表变。而江是地道之物。因此,《栏江纲》或许是用“江”来代表地,代表地道、人道之永恒不变之规律。
所谓纲,就是纲常、纲要、纲领、纲目、总纲,是事理之要领,事物之关键。
栏,其一,有栏目、栏杆之意。古时有“直栏横槛”,和“纵为栏,横曰楯shǔn”之说。——因此这《栏江纲》或许是说“纵论地道、人道之纲要”。其二,即栏杆,即有规定、规范之意,有规则的通道之意。——因此这《栏江纲》或许是说“规范、梳理地道、人道之纲要”。
《栏江纲》就是理一下江河之纲领、之规律,即地道人道之规律,地道、人道之纲领。这样说来其原名应该是《栏江纲》。
有人把《栏江纲》说成是《拦江网》,是不是理解成“拦在江上的渔网”?——渔网嘛也是经纬之形态的,但是不是有点儿太通俗化了。把木字“栏”变成了提手“拦”,把“纲”变成了“网”。繁体字的纲是“綱”,繁体字的网是“網”。 “綱”中间是一个“山”字,而书法又写成“止”字。“網”中间是一个“亡”字,显然不同。估计是在传抄中疏忽误抄。
在徐乐吾先生1937年版本或是抄录的版本中说“《穷通宝鉴》,原名《栏江纲》,书名俚俗……”。不知是说《栏江纲》书名俚俗,还是说《穷通宝鉴》书名俚俗,还是都俚俗。就我看来这《栏江纲》一点儿也不俚俗,显然它与《滴天髓》有某种深刻的联系,与《滴天髓》相互呼应,是《滴天髓》之姊妹巨篇,——一个法天,一个法地、法人,从而形成了古人八字命理最为辉煌的两部巨著。
之后改为《造化玄要》、或《造化元钥》到也不失文雅。倒是《穷通宝鉴》这个名字有些“俚俗”。后又改回为《造化元钥评注》倒又返回到了文雅的道路上来。现在人们多只知道《穷通宝鉴》或《栏江网》,而少知道《栏江纲》。
古人著书、著述极具讲究,因此,其所起书名无不清雅高深,寓意深刻,极具文化沉淀,因而能够百世流传,万古流芳。《滴天髓》与《栏江纲》就是这样两部著作,“最为完备精审,后之言命学者,千言万语,不能越其范围,如江河日月,不可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