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 古典打油诗欣赏


  

打油诗”起源于唐代,当时财阳有个姓张的穷秀才,名叫“张打油”。张打油喜欢舞文弄墨,但没有名气。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张打油坐在家里,眼望窗外一片雪白,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咏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应该说,这首诗没有一个“雪”字,对雪景却描绘得很逼真;近景、远景、动物、静物都写到了。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这首诗前两句纯是文人笔法,语言典雅,一本正经。最后两句则由大雅一变而为大俗,却又生动地写出了雪停后人们顾不得欣赏雪景,纷纷各拿扫帚和铁锹扫除积雪的情景。这首诗妙就妙在前两句的一本正经,引起读者对后两句的阅读期待,不料等到的却是极俗俚但又极有趣的诗句,变化之突兀,令人猝不及防,就象相声的抖包袱,造成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

因张打油的诗题在南阳官衙的墙壁上,县官升堂,一见大怒,便派人反张打油抓来。张打油委屈地回答说:“我怎么会作出这种乱七八糟的诗来呢?如若不信,你出个题目当场试试我的诗才到底如何吧!”当时南阳正被叛军包围,正向各处求援,县官就以此事为题,令他做诗。张打油随即吟道:

  贼兵十万困南阳

第一句出来,县官点头道:“有气势!墙壁上的诗一定不是你做的。”催促赶快念下去。张打油接着吟道:

  外无救兵内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苏州有个“陆诗伯”,也以打油诗的形式写了一首“咏雪”,说来也有情趣。诗云: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降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弄瓦(古人把生女孩称作“弄瓦”)诗:“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瓦,令正(对人妻子之敬称)莫非一瓦窑?”刘骥因友人之妻连生两个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善意的幽默,足以博人一笑。

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了张家的空地,家人驰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于是打算让吴家三尺。吴家感其义,也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金鸡报晓》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首诗前两句十分可笑,后两句却气魄不凡,我猜想也许是拍马屁的大臣续上的。否则以朱元璋那点墨水,怎能写出文绉绉的句子来。

清朝的康熙因一翰林学士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因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通。”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作“仲翁”,他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有言外之意,算得上打油诗中的上品。

日常生活中比如:"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谁人要借,等到秋冬。”还有“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别人看了扇面上的打油诗,还怎么好意思开口借扇子?

北宋诗人苏轼就曾作过打油诗《洗儿》:“人家养子爱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金陵有一僧作打油诗四十首,名其集曰《牛山四十衡》,中有一首云:“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莫谓是打油诗,其笔甚峭,不可及也。  
 明代在某郡城郊的小店里,住着几位避雪小住的客人。一连数日大雪飘飘,店客们闲居聊天,其中有位秀才见雪片飞舞,便吟诗一句:

“大雪纷纷落地。”

有位小官吏听了马上凑趣:

“都是皇家瑞气。”

一乡绅续上一句:

“再下三年何妨。”

打油诗 古典打油诗欣赏

而一个要饭的乞丐听到后。十分恼火:

“放你娘的狗屁!”

这四句打油诗,看来是则笑话,但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的心声。


  从前,有个考生,写了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下写了四句打油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主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诗,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他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 何必”八个大字。这样,整首诗就成了: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用不着哭哭啼啼。)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不见得苦读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那是一定的了)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何必用死来吓唬人呢

从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偶然从一所村学门口经过。他听到村学老先生大声教学生:“都都平丈我”。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这句话出于何处。因此,他虚心地向那位老先生请教,才知道老先生把五个字都念错了。他向学生们纠正说,应该读成:“郁郁乎文哉”。那些学生一听,都吓跑了。塾师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甚矣!

这位有学问的人见此情景,提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写完诗,大笑,拂袖而去

明代人袁太冲,学不专心,常闹出笑话。

有一次,他为朋友做寿,准备送四斤枇杷,在礼单上把“枇杷”写成了“琵琶”。恰好朋友莫延韩来访,见了礼单,不禁大笑,随吟打油诗一首:

枇杷怎能是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古时候,有一个人想吃杏子,当地买不到,就给岳父去信,请他代买。因这人写字一贯潦草,他岳父接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着请岳父大人买“否”。老岳父满街打听,也没有卖“否”的。最后,经过分析推测,给他买了几斤杏子,并写了回信。信上是这样写的:

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一个细雨蒙蒙的寒夜,有一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的家门,把郑板桥惊醒了。他坐在床上轻轻吟了一首打油诗:

细雨濛濛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后,便转身向外走。这时,郑板桥又继续念道:

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

《 题茶陵县诗》云:“茶陵一道好长街,两边栽柳不栽槐。夜後不闻更漏鼓,只听槌芒织草鞋。”

《七修类稿》载:“正德年间徽郡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责过十八,止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否则罪置重刑。’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坐以诽谤律,发配郧阳。其母舅送之,相持而泣。泣止,曰:‘吾又有诗矣: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泪下,三行。’盖舅乃眇一目者也。”此事清代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又补之曰:“既至配所,官喜其诗,令试为之,应声曰:‘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尚有如: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十片百片千万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天公下雪不下雨,雪到地上变成雨。变成雨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下雨。

剪碎鹅毛空中舞,山南山北不见土,琉璃碧瓦变成银,面糊糊了青州府。(《笑笑录》引《梅窗小史》载)

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东方红日出,便是化痰丸  等佳句!

陕人咏日:“一轮初日涌崔巍,宛似猩红抹锅魁。东方一天出一个,西方落了一大堆。”痴情痴语,即诗家作小儿语妙诀。
有醉汉吟诗:“高山对眼团团转,大路依身坦坦眠。鞋袜衣衫不遮体,口舐黄犬嘴皮边。”故作反语,以动为静,绝妙诗法。

自我吹嘘型:

天下文章在三江,
    三江文章唯我乡。
    我乡文章数舍弟,
    舍弟跟我学文章。

甚至连大军阀张宗昌亦附风偶雅,作品有<闪电>: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451/89743274184.html

更多阅读

免费下载《儿童古典音乐欣赏》 儿童古典音乐欣赏下载

本套 CD 采用德国原版古典音乐,由著名播音员林如讲解,现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 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课题成果。坚持下去,学到的不仅仅是音乐,您会发现孩子有惊人的提升本系列共分四4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

怎样欣赏古典音乐 – 人人分享 古典音乐欣赏答案

怎样欣赏古典音乐来源: 李文芳??的日志很多从没接触过,或者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都可能会去问我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听,或者该选择听一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往往会回答,这都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很多时候因人而异这个答案多

声明:《打油诗 古典打油诗欣赏》为网友北船余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