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公孙渊 司马懿 公孙渊 司马懿用何计策将公孙渊生擒?是缓兵之计吗

  魏明帝曹睿时,辽东太守公孙渊称雄一方,自立为燕王,改年号绍汉,联络东吴,侵扰北方。边官报知魏主曹睿,曹睿决计派司马懿率马步军4万前去平定辽东。

  司马懿统帅魏军取得初战胜利后,很快把公孙渊困在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里。这时已是秋季了,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军的运粮船从辽河口出发可直接开到襄平城下。由于魏军都泡在雨水之中,行坐不安。左都督裴景见状就向司马懿建议说:“雨水不住,整个军营中泥泞不堪,军营应当移到前面的山上。”司马懿听后怒道:“擒获公孙渊只在旦夕,怎么可以移营?如果再有人说移营立斩不赦!”裴景诺诺而退。过了一阵,右都督仇连又来告诉说:“军士泡在水中苦不堪言,请太尉移营高处。”司马懿听罢大怒,厉声说道:“我军令已发,你胆敢故意违抗!”即令推出斩首,把首级悬于辕门之外,三军军心为之震慑。

  司马懿又令南寨人马暂退20里,纵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放牧牛马。部将陈群疑惑不解地向司马懿问道:“从前太尉您攻打叛将孟达时,兵分八路,八日赶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城下,很快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4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我真不知太尉打的是什么主意?”

司马懿 公孙渊 司马懿 公孙渊 司马懿用何计策将公孙渊生擒?是缓兵之计吗

  司马懿笑着说道:“您是不知兵法。从前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所以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陈群拜服。后来,公孙渊果然率残兵败将突围,被司马懿生擒了。

  司马懿在速战破孟达和缓战平辽东这两次军事行动中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一书中赞叹道:“八日而取上庸,则以速而神;百日而取襄平,则以迟胜。”“有势不同而事亦不同者:敌粮多而我粮少,则八日而取上庸;敌粮少而我粮多,则百日而后拔襄平是也。或速或迟,随时而易,变化无常,读此可以悟兵法。”但无论速战还是缓战,都要示指挥者能够统筹全局,根据实际情况,不为局部或一时的小利所动。在我方准备尚未充分时,为争取更大的胜利,应采取缓战计策,一但时机成熟,应当机立断速战速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蓝月传奇 美女陪玩 热血传奇 套装赠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751/343704874406.html

更多阅读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真正的大赢家 三国尽归司马懿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真正的大赢家                     文/心灵朝阳  三国英雄,逐鹿中原,草莽盖世,人才辈出。曹操执戈,赋诗吟诵。一代雄杰,文韬武略;诸葛亮初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江东周郎

历史上三国归晋的司马懿 三国司马懿简介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

司马懿人物评价 司马懿 司马懿-人物生平,司马懿-个人贡献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

司马懿后代 司马氏为何能统一中国 孙刘曹的后代都没能人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末代皇帝愍帝司马邺率领饥肠辘辘的孑遗臣民向兵临长安城下的匈奴汉国大将刘曜肉袒出降,不久即如前任怀帝司马炽一样遭受“青衣侑酒”之辱后被杀。至此,西晋灭亡。距离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王楼船下

声明:《司马懿 公孙渊 司马懿 公孙渊 司马懿用何计策将公孙渊生擒?是缓兵之计吗》为网友酷帅侧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