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天坑形成的原因
近来媒体陆续报道,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频繁出现“天坑”,被误传为是地震前兆,造成一定程度社会恐慌。中国地质调查局迅即组织南京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地调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选择影响较大的“天坑”开展了实地调查(见附表)。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所谓的“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采、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
经过对8个较大“天坑”的实地调查,发现均具备常见地面塌陷特征和形成条件,不是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这些“天坑”属于两种类型的地面塌陷。一是岩溶塌陷,如四川长宁县硐底镇、湖南岳麓军营村、湖南宁乡大成桥、广西来宾吉利村、浙江黄衢南高速、福建大田下地村等地的“天坑”。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如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和四川崇州怀远镇的“天坑”。
岩溶塌陷,多发生在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的隐伏岩溶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岩溶含水层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动,上覆第四系松散沉积层承受的顶托力(水压力)发生较大变化(通俗讲地下水起到了推拉作用),在隐伏溶洞较发育的地区极易产生塌陷。二是降水入渗过程中和溶洞自身地下水(地下河)的长期溶蚀,造成下伏溶洞跨塌,引起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塌陷。岩溶塌陷通常受断裂构造控制,成带出现,并常伴有地裂缝出现。
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发生在第四系和第三系碎屑沉积物中。若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含水层颗粒一般较细,以粉细砂为主;若为第三系碎屑沉积层,含水层一般较破碎,结构疏松。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孔隙水压力变小,含水层骨架被破坏,沉积物自重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面塌陷。
“天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极端气象。去冬今春,我国南方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降低。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又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广东北部等地局部出现强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在岩溶分布区,持续干旱造成上覆表土层及砂石层变得异常疏松,甚至出现干裂。入汛以来的多次强降雨,使松散表层土层和沙砾层充分饱水,变得松软。下伏岩溶地下水暴涨暴落产生的推拉作用,使地下溶洞埋藏较浅、顶部结构较破碎的位置出现地面塌陷。
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的“天坑”属碎屑沉积层地面塌陷。这些地区多为成井质量不高的民井,常年抽采地下水。今年春季干旱,加大了地下水开采量。长期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红土层和卵砾石层的细颗粒沉积物也一同抽排出来,地层形成架空结构。收获油菜籽后,随即插秧,伴随灌溉水不断入渗,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作用下发生塌陷。
二是,工程影响。实地调查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的影响。四川长宁县硐底镇岩溶塌陷区,上有正在修筑公路的大型重型设备碾压,下有煤矿在灰岩地层中挖掘运输坑道排水。湖南军营村和大成桥地面塌陷区均有煤矿采煤、抽取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广西来宾吉利村塌陷区附近机井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浙江黄衢南高速塌陷,有高密度车辆重压影响。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地面塌陷均与长年抽采地下水有关。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加强调查、重点监测、汛期预警三方面的防治建议:
加强调查。 建议以隐伏岩溶分布区为重点,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查明隐伏岩溶的分布特征,圈定岩溶塌陷危害区。对岩......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二:天坑形成的原因
近来媒体陆续报道,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频繁出现“天坑”,被误传为是地震前兆,造成一定程度社会恐慌。中国地质调查局迅即组织南京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地调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选择影响较大的“天坑”开展了实地调查(见附表)。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所谓的“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采、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经过对8个较大“天坑”的实地调查,发现均具备常见地面塌陷特征和形成条件,不是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这些“天坑”属于两种类型的地面塌陷。一是岩溶塌陷,如四川长宁县硐底镇、湖南岳麓军营村、湖南宁乡大成桥、广西来宾吉利村、浙江黄衢南高速、福建大田下地村等地的“天坑”。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如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和四川崇州怀远镇的“天坑”。岩溶塌陷,多发生在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的隐伏岩溶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岩溶含水层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动,上覆第四系松散沉积层承受的顶托力(水压力)发生较大变化(通俗讲地下水起到了推拉作用),在隐伏溶洞较发育的地区极易产生塌陷。二是降水入渗过程中和溶洞自身地下水(地下河)的长期溶蚀,造成下伏溶洞跨塌,引起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塌陷。岩溶塌陷通常受断裂构造控制,成带出现,并常伴有地裂缝出现。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发生在第四系和第三系碎屑沉积物中。若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含水层颗粒一般较细,以粉细砂为主;若为第三系碎屑沉积层,含水层一般较破碎,结构疏松。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孔隙水压力变小,含水层骨架被破坏,沉积物自重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面塌陷。“天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极端气象。去冬今春,我国南方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降低。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又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广东北部等地局部出现强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在岩溶分布区,持续干旱造成上覆表土层及砂石层变得异常疏松,甚至出现干裂。入汛以来的多次强降雨,使松散表层土层和沙砾层充分饱水,变得松软。下伏岩溶地下水暴涨暴落产生的推拉作用,使地下溶洞埋藏较浅、顶部结构较破碎的位置出现地面塌陷。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的“天坑”属碎屑沉积层地面塌陷。这些地区多为成井质量不高的民井,常年抽采地下水。今年春季干旱,加大了地下水开采量。长期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红土层和卵砾石层的细颗粒沉积物也一同抽排出来,地层形成架空结构。收获油菜籽后,随即插秧,伴随灌溉水不断入渗,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作用下发生塌陷。二是,工程影响。实地调查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的影响。四川长宁县硐底镇岩溶塌陷区,上有正在修筑公路的大型重型设备碾压,下有煤矿在灰岩地层中挖掘运输坑道排水。湖南军营村和大成桥地面塌陷区均有煤矿采煤、抽取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广西来宾吉利村塌陷区附近机井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浙江黄衢南高速塌陷,有高密度车辆重压影响。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地面塌陷均与长年抽采地下水有关。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加强调查、重点监测、汛期预警三方面的防治建议:加强调查。 建议以隐伏岩溶分布区为重点,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查明隐伏岩溶的分布特征,圈定岩溶塌陷危害区。对岩溶塌陷严重地区开展详细勘查,提出防治方案。重点监测。对易造成危害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地段,开展......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三:末日天坑的形成原因
由于科学家发现洞口边缘呈黑色,很像是被剧烈燃烧之后造成的,现初步断定地下甲烷气体爆炸最能解释神秘天坑的成因。一种理论认为这个洞穴是地下大块冰块融化后形成洞穴。也有人认为,这个洞穴最有可能是当地气温变化导致“地下压力过度聚积”的结果。此外,科学家还排除了流星撞击理论,也曾有人推测是外星飞船登陆地球所致 。
相关解答四:四川天坑形成的原因?
五阁村再次发生了地面塌陷并出现第20个“天坑”。 据河南文化产业网报道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一带,去年3月至8月期间曾经出现“天坑”并得到治理,事隔9个月后,今年5月26日上午,五阁村再次发生了地面塌陷并出现第20个“天坑”。由于当地政府监测有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了解,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相关解答五:宜宾天坑的形成原因
最佳答案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为“喀斯特漏斗”,当地人称为“石围群”。关于天坑的形成,众说纷纭,科学地讲,天坑的成因有四:乐业地区是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地质构造的“S”形旋扭构造使岩层产生了深度很大的扩张性裂隙;乐业充沛的降雨使雨水沿裂隙溶蚀岩体,形成地下水系统即地下河,并整个岩层垂直塌陷;乐业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抬升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表不断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统不断向下侵蚀,才会使天坑越来越深。
资源现状:
先说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为2100多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全部目光都集中于南北两极
这里地球暖化的影响最明显,
一切来得太快
经由北极连接美欧亚的西北航道打开了
北极的冰冠开始融化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
四十年来冰冠的厚度减少了40%
它在夏天的表面积逐年下降
可能2030年会全部消失
有些则预言2015年
很快这些水就会在夏天的几个月里脱离冰川
本来被大冰原反射的阳光
现在直照深海并加热海水
这加速了暖化过程
冰雪包含地球的记录
数十万年来
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未这样高
人类未来生活在这种大气下
资源的过度开发正威胁所有品种的生存?
气候变化使危机加深
到2050年 地球上四分之一物种
面临绝种的危险
在南北两极 大自然的平衡已瓦解
格陵兰岛的沿海 冰山越来越多
在北极圈 三十年来
冰冠面积减少了30%
但当格陵兰岛迅速变暖
一整个大陆的淡水
注入海中咸水
格陵兰岛的冰储存地球上20%的淡水
如果溶化了 海平面会升高七米
但这里没有工业
格陵兰岛的大冰原受地球其它地方
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影响
我们的生态系统并无疆界
无论在那里 我们的行为在全球各地引起回响
地球的大气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是我们共享的资产
在格陵兰岛表面 湖泊开始弧成
冰冠融化的速度
连最悲观的科学家十年前也预计不到
越来越多源自冰川的河流
汇集并在表层下穿过
人们以为河水会在冰的深处结冰
而恰恰相反 它在冰下流过
把冰原带进海洋
并碎裂成冰山
当格陵兰的......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六:重庆天坑地缝的形成原因
重庆奉节的天坑地缝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在参考资料中有更详细的解释.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93003.html?wtp=tt
相关解答七:天坑是怎么形成的?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冲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直至2010年,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美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中国喀斯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于南方的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但喀斯特这个术语诞生于斯洛文尼亚。
相关解答八:天坑如何形成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冲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直至2010年,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美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中国喀斯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于南方的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但喀斯特这个术语诞生于斯洛文尼亚。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58995.htm?fr=ala0_1_1
相关解答九:天坑是怎么形成的?
天坑的成因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冲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 天坑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直至2010年,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中国喀斯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于南方的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但喀斯特这个术语诞生于斯洛文尼亚。 [编辑本段]天坑的分级原则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中国的天坑分布在南方喀斯特地区,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峰丛地貌区域。 按天坑分级原则,深度和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三例,全在中国(重庆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深度和宽度在300米到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有16例,中国有9例;深度和宽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的为标准天坑。 [编辑本段]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2]1998年国土资源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 — 喀斯特漏斗群,又称乐业天坑群。该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降水量大,为地下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乐业天坑群位于中国广西乐业县,占地约20平方公里。初步已发现有大石圩、白洞、风岩洞、穿洞等20多个天坑。“天坑”四周皆被刀削似的悬崖绝壁所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底部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几十万平方米的原始森林,并有地下河相通。森林中有大量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其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居世界第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天坑 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垂直深度613米,南北走向宽420米,东西走向600米。大石围天坑(又名乐业地下龙宫天龙口)位于中国广西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 1999年2月至10月,有关方面再次组织了水文地质专家对当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结果确定,分布在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坡的乐业天坑群是世界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发现的近20座天坑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是一座“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专家们在天坑群中最大的一个天坑里获得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发现。 通过GPS地球卫星测量仪测出,被称为大石围的这座最大的天坑深度为613米,坑口长为东西走向600米,宽为南北走向420米,容积约为0.8亿立方米。其坑底原始森林的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垂直高度和容积仅次于中国重庆市的小寨天坑,位居世界第二位。 1998年国土资源部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天坑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地下暗河长期腐蚀造成巨大地下空洞后引起地表大面积坍塌所致。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类似的天坑。近年来重庆南川地区也发现了3个深约300米的天坑。而乐业......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十: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许多媒体在报道天坑时,说天坑的学名叫“漏斗”。对此,著名岩溶地质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朱学稳教授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天坑”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它与“漏斗”是有很大区别的。 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小寨天坑就同时具备这样的条件,它在峰丛喀斯特地貌地区,长江三峡切割很深,海拔才100米左右,而天坑地下河的海拔在600米左右。只有形成落差,流动的地下水才有足够的势能造出这样的天坑。 在小寨天坑的底部,地下河的水从来水洞中流出,从出水洞中流走,水量很大,流速也很快。来水洞和出水洞都在天坑的东侧,两个洞相距只有几十米,高达100多米。洞的上方是600多米的绝壁。在天坑底部的西面是一个斜坡,那是从上面塌落下来的石头形成的。 小寨天坑是十分典型的天坑。大约在两三百万年前,在长江三峡形成之后,这里形成了一条地下河。这里的石灰岩层很厚,包气带也很厚,而且岩层是平的。地表的雨水从岩缝中渗下,逐渐将坚硬的岩石侵蚀,岩石开始在地壳的运动中塌落,塌落的岩石被地下河的水冲走。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底下大厅,再经过无数年,四周的石头都塌落到坑中,天坑就形成了。 朱教授说,目前有的地方把天坑叫做“龙缸”,有的叫做“大石围”,有的叫“石院”。学术界也有叫“大漏斗”的,但这种叫法并不科学,因为天坑毕竟不是地质学上的“漏斗”。朱教授认为,把这种地质现象叫做“天坑”是最贴切,也最恰当。现在这个名称已逐步被大家接受。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