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小任务多阶段驱动”教学法

【摘要】本文是在“新课程标准”理论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后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具体应用模式的探讨,通过探索采用“小任务多阶段”的任务驱动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高效课堂,来谈一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信息素养;任务驱动;小任务多阶段驱动
1.问题的提出
1.1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部分地区作为独立课程在开设。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学科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表现为:1、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力;2、对信息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3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小学阶段的目标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
1.2 小任务多阶段驱动的意义
“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创设 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包,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学生是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学情的差异:1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以四、六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为例: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所以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是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所以要加强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2、学生原有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差别较大,3、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