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考复习过程在逐考点进行知识梳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的指导,尤其是解题方法或应考方法的指导。因为无论是对往年高考生答题情况的分析,还是对现时备考学生模拟考试的考察,都可看出他们较多的失误不是知识缺欠所致,而是解题方法不当造成的。下面举例谈谈高考试卷主要板块的答题方法与策略。
关于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论述类文章一般都是板块结构,即由几层意思叠加在一起构成整篇文章,前后内容只有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命制,自然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言本位,主要采取“语言转换”的方法,就是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表述形式转换成选择题各选择项的语言表述形式,或替换词语,或颠倒顺序,或提取关键词重组,等等。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采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故意夸大、混淆关系、以偏概全、改变时态、错误断定、断章取义和颠倒源流等手段,进行错误的转换,设置错误的选择项。
识破命题者的“障眼法”,对策就是对应、比较、辨析。对应,就是找到选择项与原材料的对应点,一般来说对应点在一处,也有可能在多处。比较,就是将选择项的语言表述与原文相对应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辨析,就是分析判断选择项与原文对应句子在形式上的差异是否造成表意的差异。
以安徽省新课程高考试卷第一大题为例。第1小题要求选出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项,答案是A。此项的语言表述是由原材料第二段中一句话转换而来的,原文说“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稍加比较辨析,可见“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不是“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第2小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答案是B。此项的对应点也在原材料第二段,原文是“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从此句看,“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只是对历史研究一种方式,并非“误区”,可以断定选择项中“史学不得不隔绝尘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的表述是错误的。第3小题要求选出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项,答案是C。此项前半句“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与原材料第二段首句“‘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比较,虽表述有所不同,但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后半句“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与原材料第三段首句“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在表意上也是完全一致的。
由此可见,在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只要找准了选择项与原文的对应点,细心地进行比较辨析,就可作出准确的判断。我们不妨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技法,并引导他们适当地进行操练。
关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文学类文本与一般论述文章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一般论述类文章讲究逻辑的联系,各部分的内容往往以板块的形式呈现,而文学作品突出的是相融的整体效应,任何部分的内容都是渗透且服务于整体的。打个比方,一般科学类文章如筑墙,把一个个板块有规则地堆垒起来形成一堵墙,而文学类文本就像把糖粒放入水中,让它溶化而为含糖的水。文学类文本的特点决定了命题的原则,也决定了解题的方法,那就是整体性把握。
笔者曾在《湖北招生考试》杂志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解答现代散文阅读题的“想”法》的文稿,结合当年四川的高考题谈了六种“想”法:从文本的整体去“想”,从文本标题去“想”,从文本中抒情议论或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去“想”,从比喻词句的本义去“想”,实题目从虚处“想”,虚题目从实处“想”。其中从文本整体去想是最重要的解题思维方法。像散文,它着笔于象,着眼于意,一词一句总关全文主旨,因而阅读散文要有整体意识。四川省高考卷提供的那篇散文题目叫做《乡村的瓦》,命制的4道题目是: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3.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散文以“乡村的瓦”作为寄情物,传达作者的乡情,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灵魂归乡的愿望。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述了“乡村的瓦”的特性,正是为了抒发这种美好的情感;写“乡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被城市拒绝与抛弃,则是与乡村生活形成对比,喻示在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时要保持乡村美好的东西;写“瓦松”的药用和“我”的“瓦松”梦,分明表达出“我”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结末写“我”与“瓦”的对语,更见“我”对“乡村的瓦”一往深情,表达出“归乡”之愿。整体把握了上述内容,明确了全文的主旨,解答每一道题目都“想”到它与文章整体有什么关系,这就很自然地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例如4小题,“文章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比较容易回答,只要对照原文相关内容,就很明确地看出它一方面写“瓦松”的名称及药用功能,另一方面写关于“瓦松”的梦。“为什么要写‘瓦松’?”回答就一定要往文章整体上“想”了:它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是突出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它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是呼应开篇“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回答“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有什么好处?”自然也应当往文章整体上去“想”,“想”到它与全文内容和情感的和谐一致,“想”到他对强化文章主旨的作用,这样,答案也就很明朗了:这是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深情,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亲切感,是为了强化文章“表达‘我’灵魂归乡愿望”的主题。
再以安徽省新课程高考卷《董师傅游湖》阅读题为例。第1小题要求问答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不阅读全文,不从整体上把握,凭借一鳞半爪,只能看出局部情节,不可能弄清“主要情节”。第2小题要求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果不对文本作整体把握,可能也会答出一些内容,但是很难答得非常全面。第3小题第(1)题要求分析小说中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惟有放到整个作品去观照才能解答得出。比如要思考它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突出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为以下情节作铺垫、张本或埋伏笔),与其他人物有何关联(巧遇另一人物小翠,并与她有了游湖等经历),这样往整体上“想”了,答题路径清晰,自然可得出要点。第4小题要求对小说的意蕴进行探究,解答时更需要具有对文本整体把握的意识,如第(1)个问题,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他很快乐”这四个字实际上牵动了全篇。我们不能只看出董师傅送小翠回家,带领小翠游湖,关心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快乐;不能只看到董师傅在湖中有雕花窗户的创作,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感到快乐;还要看到董师傅静观夕阳西下、月上树梢,欣赏湖中塔影,生活中有了美的情趣而感到快乐;还要看到董师傅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生活很知足,心态很平和,自然也感到快乐。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类文本一词一句关乎全篇,阅读时把每一个问题都放到作品整体上去思考,“想”它与整篇所写的人的关系,“想”它与整篇所写的事的关系,“想”它与整篇结构的关系,“想”它与整篇主旨的关系,这就找对了解答问题的路子,抓住了解答问题的关键。
关于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文言文阅读题命制与答题评判的关注“点”也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设题一般有一道考实词,一道考虚词,分析综合也大都涉及对文句的理解,文言翻译题基本上以实词、虚词和句式作为判分点。因此,夯实文言文阅读基本功,重点在于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根据《考试说明》所提示的考查范围——“以中学学过的为主”,我们当然引导学生要抓住初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篇目,虽不能熟读成诵,字词句了然于心,但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还是应该扎实掌握,例句在胸。
当然,面对具体的题目,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答方法,比如文言实词、虚词可采用推断法,即根据语境,或分析结构,或借助语法,或联系已有知识等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又如文言翻译可采用先略知大意后对译逐点落实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略知大意是把握翻译方向,用“留、换、添、删、调”的具体做法对文言句子逐点翻译,落实清楚,尤其是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一定要准确翻译出,不能只写出大意含混过去。

安徽省新课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1小题选择文言实词解释错误的项,就完全可以运用推断法。A项“延”字所在的语段是说作者与立恭造访一村庄,遇到一位老者,并应邀到他家中坐,“延余两人坐”就是邀请我们两个人到家中坐,“延”解释为“邀请”是正确的。除了根据语境,还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推断,比如初中教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就是“邀请”的意思。C项“过立恭宿别”与唐诗“过故人庄”句式大致相同,且都是关涉友人,“过故人庄”的“过”是“过访、拜访”的意思,“过立恭宿别”的“过”也应作“过访、拜访”解,这既是以已知推新知,又是根据语法来推断。D项“加”字的上下文是说完成此记的原因,一是与蒋氏父子交情深厚,二是在武昌游玩山水没有比这次更快乐的。从结构上看,“乐无加乎此”是状语后置,“乎此”意思是“比这次”,“加乎此”就是“超过这次”,“加”解释为“超过”合乎文意。B项中“谢”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不表“感谢”的意思,而表“道歉”(《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辞别”(《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劝告”(《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推辞”(《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等意思比较普遍,再结合“降跽谢过”的语境,这是写立恭不停地劝道士喝酒,而道士不能再喝,故屈身长跪推辞或表示歉意,可见这里的“谢”应是“推辞”或“道歉”的意思。第4小题的文言翻译,所给句子都是阅读材料中比较典型的语句,或为特殊文言句式,或有活用的词语,这些判分点是很值得关注的。第(1)句中“识”“无用”“怀”,第(2)句中“窍”“作”,第(3)句中“已而”“揖”“与”等词语,都应该准确地直译,决不能含混了之;第(1)句中“老夫无用也”省略的宾语“书”,“各怀之而出”省略的主语“他们”,应当明确地补出,第(3)句中固定结构“奈何……”,也应体现在译文中。对被翻译的文言句子不甚明了,也可以代入原材料中,根据语境来推断。例如第(1)句“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代入原文可知,这是写作者和立恭在村庄一老人家中窗户边看到各自喜欢的书,想要却难以开口,于是有了下文。代入原文,上下连贯起来一看,很多不明之处就豁然开朗了。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著名语言学家林庚先生说过,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不少学生读古诗,总感到诗人的心思猜不透,解答鉴赏题目时也就是“瞎蒙”。其实,古人写诗就是打谜给你猜,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猜“谜”的方法,即抓住意象,抠出关键词,关注标题与注释。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关键词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流露,标题往往是诗歌的“谜底”(尤其是咏物诗、酬答诗等),注释是命题者有意开的一扇解读诗歌的“窗户”。
例如安徽省新课程高考卷古诗鉴赏题提供的《小重山·端午》一词。从意象入手,可见有“碧艾香蒲”“五色臂丝”“沅湘”“《离骚》”“树阴”,还有“儿共女”和诗人,这些形象都与端午有关,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端午节的风俗,一类是端午节的历史内涵。从关键词入手,可以找出“空惆怅”“总堪伤”“无人解”“凉”。从标题和注释入手,可见这首诗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把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便可想像出:在端午节到来时,人们在忙着插艾草香蒲,缠五色臂丝,而诗人却在读《离骚》,吊沅湘,追悼古圣先贤。诗人“惆怅”“伤”“凉”的心境,既激于屈原的“忠义气”与身世遭遇,又感于世人对他的不理解。这样一来,第1小题“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领会出了,第2小题分析对比(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也不费思量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由传达诗人情感的字眼“惆怅”“伤”“凉”“无人解”等发问: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感情?再来看看诗中所写的意象,再联系到诗的标题和注释,合理地解开萌生的“谜团”,这个“谜团”一旦解开了,“空惆怅”“无人解”所传大的思想感情也就明确了,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就了然了。这样,两道鉴赏题的答案也就自明了。
关于写作。大家知道,作文的功夫在文外,在于平时的生活积累与养成训练,凭着短时间的考试复习是很难见大效的。但是,作文复习并不是无所作为。高考作文备考容易见效的突破点在哪里?在选材。
笔者曾在《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上发过一篇论文,题目是《盘活作文材料:作文备考的最佳策略》,文中提出了六种方法:一是建立材料仓库,二是探究材料角度,三是提炼材料内涵,四是变式表述材料,五是变形组装材料,六是运用材料创新。这里以探究材料的运用角度为例来谈一谈。材料本身是多面的,往往人们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忽略了其它的面;而探究出材料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材料,发挥材料的多功能。探究的方法就是以材料的中心内容为原点,建立思维坐标,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向的坐标轴。比如“四川汶川地震”的材料,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多角度探究:“四川汶川地震”——破坏力极强,造成大量人员不幸遇难;(可写“珍爱生命”等题)“四川汶川地震”——毁坏了人们的家园,使多座城市成为废墟,使许多村庄成为瓦砾;(可写“家园”等题)“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公路严重受阻,交通几乎瘫痪;(可写“环境保护”等题)“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工厂受损,企业被迫停产,经济损失惨重;(可写“发展”等题)“四川汶川地震”——影响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人心混乱;(可写“心理影响”等题)“四川汶川地震”——损毁了文物设施,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可写“拯救文化”等题)“四川汶川地震”——校舍损毁严重,建筑质量遭到质疑;(可写“质量”等题)“四川汶川地震”——地震预报列入科技攻关项目,预报工作有待加强;(可写“未雨绸缪”等题)“四川汶川地震”——自我救助,关键时刻显出英雄本色;(可写“他救与自救”等题)“四川汶川地震”——更多地喊出“救人第一”的口号,“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大普及;(可写“人本”等题)“四川汶川地震”——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胡锦涛及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灾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可写“执政为民”等题)“四川汶川地震”——全民动员,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爆发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无比的生命力;(可写“民族精神”等题)“四川汶川地震”——大灾面前,坚强无比,释放了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力量;(可写“情感力量”等题)“四川汶川地震”——举国上下,共度时艰,显示千年巨人本性的善良、人道、关爱自己的民众,也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可写“人性”等题)“四川汶川地震”——那一个个鲜活的镜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了生命、人性、文化、伦理、道德和幸福生活;(可写“体验”等题)“四川汶川地震”——一些曾“令人担忧”的“垮掉的一代”(80后、90后新人)也投入到救灾之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我,消释了人们的忧虑;(可写“新生代”等题)“四川汶川地震”——在军人和医生之后,文化人的责任是把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人民心间(可写“文化精神”等题)……这样的思维坐标建立起来了,犹如打开了无数条思维通道,自然会给写作点亮无数盏灯。
作文备考还可以教给学生其他比较有效的方法。借鉴时文是后期高考复习可以尝试的方法。组织学生每人精选两到三篇时文,选文的标准是用料新,有特色,篇幅小(800余字),易仿学。然后让大家评选出几十篇各有特色的文章,再在班级进行交流,方式是由推荐者朗读、陈述推荐理由,其他同学谈从中获得的写作启示。考虑到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学生写作文用时少,构思不到位,还可以教给学生考场作文快速构思法,如联点式构思法和草稿提纲两结合构思法(见拙文《教给学生两种作文应考方法》,《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3年10月号)。联点式构思法,就是在审作文题时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自由联想,想到一点即用一两个字记下来,等想的差不多了,再回过头来看记下的点,根据自己的写作构想把可用的点联接起来,这样脑海里有了文章的大致框架,下笔为文自然就不会信马由缰了。草稿提纲两结合构思法,就是在审题构思时,将文章首尾写成草稿(认真修改,精心打造,力争成为亮点),主体部分列出写作提纲,这样既保证文章有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亮点,又避免写作的随意性,使得行文有条理。
备考的方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方法是知识的知识。让学生得到“鱼”仅供一时之需,如果得到“渔”就会终身受益。愿与同仁进一步尝试之,探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