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安全感是什么?是来自于豪车别墅富老公这样的物质保障,还是生活不孤单精神有依赖的心灵安慰?关于女性安全感的话题,让我们来看看网上各前沿女性们的看法吧!
一、“精神简约派”
1)对女人来说,安全感就像是穿着衣服不走光……
2)女人所需的“安全感”更多层面上是对一种归属感的追求。
3)安全感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上的,能够掌握的东西就是安全的。
4)安全感来自自身的生存能力,来自家人和爱人的关爱,来自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5)曾经看到一句话,人生唯一的安全感就是体会到人生的不安全感。
6)安全感啊,女人,更多表现在情感上,应该说是一种可以信任的,让人踏实的感觉,在心灵上可以依赖,在精神上可以支柱的,天塌了有人会撑着的那种感觉吧。
二、“务实派”
1)我认为安全感意味着生活有了依靠、有了保障,没有太多的压抑、也没有太多的负担,日子过得开心。危险的时候有人挺身保护,心灵上不觉得孤单,有存在感。
2)安全感就是和自己相爱的人,平凡地平静的生活,彼此信赖,互相依靠!
3)我觉得家人的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美满,事业有成,稳定收入。最最重要的一点:安全才能回家!不然一切都空谈。只有自己安全了才能够让家庭幸福美满。
4)作为一名女性,我认为安全感意味着舒心的工作环境,游刃有余的人际关系,一个和谐的家庭和一个爱我的丈夫。
5)对于单身女性来说,应该是一份稳定的收入外加一份稳定的感情。对于已婚女性来说,应该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外加一份稳定的收入。
三、“综合辨证派”
1)我觉得女人的安全感意味着生活幸福。要生活幸福,就要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与目标,只有这样你才会给自己安全感。女人的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2)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女性,不论是从古至今对女性的定位还是女性自身的状态条件,相比男性,都更加的需要安全感。当然,这种安全感不仅仅是来源于自己深爱 的并且同样深爱自己的那个男人的关爱和呵护,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度以及工作,生活等等方面对女性的一些有别男性的特殊照顾。
3)人需要经济的安全感和情感的安全感,而要获得这样的安全感,一方面来自所爱的人,另一方面来自女人本身。其实安全感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一种可以让人放心依靠,以相信的一种举止行为。
四、“简约而不简单派”
1)对女人来说安全感意味着信心之源;
2)安全感,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并且每一步都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
3)安全感对一个女人来说就是内心的平静;
4)安全感就是事情的发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吧,允许稍稍的偏离,但是拒绝南辕北辙;
5)安全感就是心有所依。
【缺少安全感的表现】
1.开灯睡觉
2.睡觉习惯抱东西、或者蜷缩着睡
3.不相信爱情
4.吃很多或者不吃
5.念旧,抱臂,怕黑,莫名其妙的孤单
6.无法抗拒的恐惧感
7.喜欢有口袋的衣服
8.穿没有口袋的衣服,不知道手往哪放
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
10.蜷缩
11.喜欢角落和窗户
12.晚睡
13.阅读
14.写字和笑容纯真
15.心事放在心里最温柔的地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6.喜欢抱抱或者握手,此类肢体接触
17.喜食甜食
18.喜欢听到对方一次一次的甜言蜜语,同时又怀疑。
19.喜欢听歌,越悲伤却越爱听悲伤的歌。
中国女人“心累”的6个根源
一、中国女人不懂爱自己
对 于一堂缺了数千年的课,中国女人在100年内追补成今天这样,按说已很不容易了,但由于此课成绩之于幸福牵连莫大,所以仅有60分是远远不够的。靓衣,华 饰,大假,整容,Townhouse,Spa……当然当然,以上均为当代中国女人愈来愈爱自己的明证,但的确,它们于空洞眼神的填补功效实在是太短暂了。
事 实上,中国女人不快乐的根源在于:我们很少以自己为这个世界的主体,遇到问题的首要反应总是“别人会怎么看” ——最简单的例证,是看中国女人在“内衣”和“外衣”上分别所费的心思和花的钱。要为现今某些貌似扬眉女子满口的“自我”所迷惑,对于一件周边超过3个人 反对的事,无论她多么信仰,向往,也往往忽然起了疑惑。
当然,这源自我们自小所受到的教育:“所谓淑女,就是将对他人的责任感凌驾在自己做人的权利之上”。或者更可气的是,这一代中国女人长大后,又耳闻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真理。于是,我们常常在恍然的浅笑间,亲手将自己的灵魂和身体撕裂。
二、中国女人迷信爱情
爱 情是全世界女人心头亘古不凋的花——在美国,市面上最好卖的女性读物均以“How to”打头:How to在3分钟内引起男人注意,How to 给他一个终生难忘的夜晚,How to留住他一辈子……十分刺激有趣的一个游戏。但在中国女人这里,爱情却成了正襟危坐的一桩事业,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活着本身。
好容易发现如上行径堪与守株待兔媲傻,又一跤跌进“为什么我不能找个爱我&我爱的有钱人”的烂泥潭里像草一样不能自拔,当然最好,不,必须,还要加上“性生活美满”这条——非要把狗,猫,耗子安一个笼子里,还要它们茁壮成长,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三、中国女人太怕老
当然,没有女人不怕老——“A:我和我妹妹加起来一共60岁。B:哦,你放心把那么小的妹妹一个人留在家里吗?”的典藏笑话并非来自中国,然而21世纪的今天,却少有比中国女人更怕老的族群。
近 年来,世界各大化妆品牌的产品纷纷增加了中文说明,因为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正在超过日本而成为亚洲第一.或者中国女人的薪水不过8000块/月,但这并不妨 碍我们买起4000多元一瓶的面霜眼都不眨。纵然搏命似的揾钱生涯正本清源令我们更迅速地老去,然而……还是先顾眼下吧。
首先当然是因为 我们被从40岁起才懂得涂防晒霜的妈妈的样子吓坏了;其次,搜遍坊间大大小小电视,平面广告片,有谁见过一张哪怕有一丝细纹的中国女人的脸?换句话说,有 皱纹了吗?敬请大妈您退隐江湖吧,求您了;最后,或者是最关键的:某知名杂志曾将一名中国女人扮成老少两种造型出街,结果?结果老点的那个几乎微笑烂了 脸,述说破了唇,都没男人瞄一眼。
没有人——中国男人,关心中国女人的灵魂。
四、中国女人喜欢自怜
在公司顶级会议上慷慨陈辞,将最疙瘩的客户一举拿下,两周内飞半个世界……或者中国女人都做到了,但当夜深人静,佳人独处,眼见镜中灰惫面色,叱咤风云之中国女人的步调却更加一致:“嗳,我一介女子,这是图什么呀?”整怀豪气登时只剩余波。
据 一份职场调查,中国女人升中层很容易,但能够做到高层的却寥寥,因为我们的头顶有一层虽难察觉,但时时存在的“玻璃天花板”:自己的“女性身份”。“一个 女孩子,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啦!”这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没错,这就是那些比较优秀的中国女孩从小所能听到的最高赞扬。至于那些表现平庸的:“没关 系,好在是女孩子嘛。”
中国女人的事业终结者不过6字:毕竟是女人嘛。
五、中国女人缺乏风情
中国女人常常埋怨:浪漫,中国男人的致命伤。但其实,浪漫的根子是从中国女人这里截断的。
先 说一说中国女人心目中的浪漫定义吧。月光,星子,玫瑰花瓣和雨丝?不不,除非是立在豪华游艇的甲板上看到的。就是说,中国女人以为的浪漫是建立相当物质基 础上的,没有人比她们更清醒寒窑恁破哪堪避风雨,而一口好窑在当今中国都市,起码5000元/平米起,而少于100平米的窑?不好意思那是窖。而盖口好窑 的重任,责无旁贷当然是“大男人”的事——说句公道话,男人搬了一天砖,晚上回家还要吟风弄月……分明草菅人命。
即便住在好窑里,中国女人的风情指数也很可疑——怪谁呢,我们根本就没上过这一课。杂志上整日说媚眼媚眼,正经能飞个囫囵媚眼的中国女人少得可怜。有的女人以为跟A片学两声叫床就是浪漫了,却对风情的最基本元素
六、中国女人热衷攀比
明知道“人比人,气死人”,中国女人却最好比:比出身,比肤色,比胸围,比回头率,比母校,比职位,比收入,比出席时尚发布会时坐的排号……最可怜的是中国男人,更是给中国女人比得纤毫毕现七零八落。
攀 比的结果没说的只能是悲愤交加——放心,总有人比你强。于是就嫉妒。中国女人的嫉妒还往往不是那种所谓催人奋发的“白嫉妒”,而是“我叫你也好不成”的丑 陋恶毒“黑嫉妒”。最悲伤或者说好笑的是,若男人出轨,中国女人最怨怼的不是那个自私,不负责任的男人,她披头散发咬牙切齿但要置于死地的,常常是那个多 半无辜的女子。
揭开“非爱”的真面目
爱是世间所有生灵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个充满了温馨和柔情,令人向往和肃然起敬的字眼,同时也是让芸芸众生感到困惑、无奈甚至痛不欲生的字眼。
我们无法回避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每一个人是否都懂爱,会爱?我们通常认为的爱,付出的爱,是不是就是真的爱呢?
心理学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一种非爱性的控制和掠夺。这种行为最常发生在恋人、夫妻、母(父)子等最亲近的人之间。
一、非爱种种,名爱实害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二有三无”式的爱,其实是以爱的名义,行非爱之实的。
有条件之爱。这种非爱行为最常发生在母(父)子之间、师生之间。如:
“你只有听话,爸爸妈妈才会爱你”;
“你再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看对门的婷婷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
“只有学习好的学生,老师才会喜欢”……
心 理学认为,孩子把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的过程,叫做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价值条件化的后果是个体常常把重要人物或团体倡导的 角色当成自己的角色,从而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同,导致出现心理失调。在这样的非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极易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 行为。
有偿之爱。这种非爱行为时常见诸父母与子女之间、恋人或夫妻之间。如:
“为了你,爸爸妈妈什么都可以牺牲,你可不能辜负了我们的一片苦心”;
“我们含辛茹苦拉扯你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你能早日出人头地,让我们脸上有光?”
“我是这样的爱你,为了你什么都可以付出,所以你也必须好好爱我!”
爱 不是交换,更不是投资。心理学上有一个爱的“黄金规则”——像你期望别人如何爱你那样去爱别人。而以上的非爱行为,恰恰是应验了“反黄金规则”——期望别 人像你如何爱他那样来爱你——而这种想法却是非现实的、非理性的。有偿之爱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非爱”,带给受爱者的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枷锁。
无度之爱。无限度、无节制的爱,毫无疑义也是一种“非爱”。父母像老母鸡一样把子女紧紧包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无休止地包揽子女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既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处事规则和做人原则。
这 样的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孩子“吃肉”,大人“喝汤”;孩子闯祸,父母担当;挨了欺负,父母摆平;丢了工作,父母来养……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越来 越多的尴尬:不会剥鸡蛋皮而自杀的女大学生,不能生活自理而辍学的博士生,外出参加招聘和家长走散而找不到自己家门的大学高材生……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
无餍之爱。母与子女之间、恋人或夫妻之间,还有一种“非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像黑洞一样永不餍足:
孩子学会弹钢琴——“你的英语还不行!”
孩子考了98分——“怎么没得100分?”
孩子评上三好生——“咋没当上班干部?”
老公把一个月的薪水如数全交——“才挣这么点?你看人家谁谁,年薪几十万!”
老公好不容易拼上个科长——“有什么了不起,和你条件差不多的都当局长了!”
施爱者以为自己的方式是出于爱对方和让对方变得更好,可这种无餍之爱带给受爱者的却是深深的伤害。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个体都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当个体的价值得不到及时、客观的肯定,那么他宁可选择逃离。
心理学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老公、好妻子是欣赏出来的。
无间之爱。这种非爱最常发生在恋人或夫妻之间。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既然双方结成伴侣,就要亲密无间,就要“好得跟一个人儿似的”。由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给“另一半”,以致很多女性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无间”的伴侣反而会不幸福。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发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最能产生较强的心理吸引效应,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使人产生排斥或疏离的心理效应,这就是心理距离效应。产生心理距离效应的原因:一是心理饱和现象。二是心理隐密性效应。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做“透明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不恰当地把心理距离拉得太近,就势必会出现心理排斥或逃避的心理反应。
三 是与个人关系发展模型有关。随着相识、相亲到相熟阶段的深入,人的心理也会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处于相亲阶段,也就是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时,人们会把 自己的交际伙伴看作是第二自我个体,理解并欣赏对方对世界的看法,彼此之间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而到了相熟阶段,也就是心理适应 期,则会对对方的优点视而不见,看到的全是缺点和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心理排斥或疏离。
二、懂爱会爱,远离非爱
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夫妇这样定义真爱的行为: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或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有这样几条简易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区分爱与非爱:
爱 是把“你的”当成“你的”,非爱是把“你的”当成“我的”。爱对方首先应该将其当成独立的个体来欣赏、信任、理解和尊重,而非爱行为却常常把子女、伴侣当 成满足自己“未完成情结”的工具,把自己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对方身上,把对方的生命当作自己生命的扩张和延续,导致受爱者不堪重负。
爱是利他,非爱是利己。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而又不期待回报的行为。社会生物学家研究认为,利他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而非爱行为却只顾及自己在精神和物质各方面是否得到满足。
爱是包容,非爱是控制。心理学家舒茨把包容看做人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之一。家长对子女低包容、高控制的“非爱行为”,极易导致孩子成年后出现低社会或专制式行为方式,缺乏安全感,防御倾向明显。同样,伴侣、夫妻之间更多的是需要包容而非控制。
就像泰戈尔所说:“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