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3期2001年5月
工程热物理学报
JOU}州AL
oF
V01.22.No,3
ENGINEE砌NG
THERMoPHYSICSMav200l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整棒缧奄芋嚣化
段立强
林汝谋蔡睿贤
北京
金红光
100080
(中国科学院丁程热物理研究所,
搞耍
本文提出IGGc系统两层次和联合循环两大块史叉迭代的整体综台优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大型f蕊皑4妒、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_231x(2001)03_0265-04
系统进行模块化建模和模拟分析,总结和揭示了IGac系统综合优化的规律,得出了许多有实用参考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整体综合优化中图分类号:TK471
SYNTHESIS
DUANLi—QiaIlg
oPTIMIZATIoN
LINRu_Mou
CAI
oFIGCC
SYSTEM
Rn)【ian
JINHong—Guang
100080,chjn6)
methodbetween
(如smuteo,Enginee“ngThermophyslcs,(油j口ese^cadeⅡlyofsc诘nc帮.Be玎hlg
Abstract
twolayers
Anewideaand
methodofsynthesisoptilIlization,which
iscrossiteration
ofIGCC
5ystemaIldtwoblocbofcombinedcycksystem,i8
a
presentedinthi8p印er
By
bundingthemodeloflarge-sc“eIGCCpowersystemandsimulationaIlalysis,thesynthesis
upl
0ptiIniz乱ionrulesofIGCCsystemhavebeenreve“edaIldsummed
havebeenobtailled.
manyvaluabkconclusioIls
Keywords
integratedgasi丘cation;combhledcycle;synthesisoptimization
l前
言
组成的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动力系统的综合优化,陌它和前两个子系统也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分两个层次进行系统的综合优化:在第一层次,根据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条件和要求对煤气化净化系统和空分装置两个系统进行设计优化;第二个层次是联
IGcc作为一种高效、低污染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备受关注,现已进入商业验证阶段,并正朝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目前,人们为了提高IGcc系统的整体性能指标,一方面不断改进关键设备的技术、并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设备的匹配规律、以寻求系统整体综合优化。对于后者,各国学者开展了很多研究【2_…。但至今学者们多局限于子系统的水平来设计优化,且多数研究仍滞留在传统的特定流程条件下的逐个参数优化方法,这样得到的结果未必是最优的。本文试图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更多考虑流程结构与参数综合和各子系统间组合优化,来对IGcc系统进行整体综合优化。
2系统整体综合优化思路和理论建模
2.1系统整体综合优化思路
一般,IGcc包括四个子系统(见图1),煤气化和煤气净化系统、空分装置、燃气侧顶循环系统以及蒸汽侧底循环系统。本文侧重于研究后两个子系统
收稿日期:2000一12—27:修订日期:200l—02一1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天)汁划(No97-A26)项目;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NoGl999022302):国家基金委国家杰m吉年基
金资助项日(No599256l5】
作者简介:段立强(1073),男,…西平遥人,巾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博士生,#要从事燃煤联合循环洁净煤发电技术开拓研究工作.
图l典型的IGuc系统图
1)煤气化与净化系统(2)空分装置(3)燃气轮机
顶循环系统【4)汽轮机底循环系统
万方数据
T程热物理学报22卷
合循环动力系统的综合优化,其部分初始值(与前两个子系统有关的能量和质量交换数据)是从第一层次的设计优化结果得出,并通过迭代,实现两层次的关联。
IGcc系统是个复杂的多独立变量的能量转换利用系统,其性能不仅与组成的各子系统的设计参数有关,且取决于系统构成的流程和各子系统的匹配.所以,我们尝试系统流程和参数同步优化的新方法.其关键问题是要先设计构筑一个能包容各种可能流程结构的“超结构”,并应满足:(1)能包容所
有可能的技术方案和流程;
(2)能包容影响该系统
综合优化的所有关键因素的合理变化区域;(3)充
分考虑热力学和工程上的制约与要求;(4)可根据
需要,进行方便的扩展与删除等.
实际上,构筑满足上述要求的超结构是很困难的事情。为此,我们把联合循环分成顶底循环两大块:对燃气侧子系统,提出双开口变量(整体空分系数xns和氮气回注系数xg")系统的概念,来建立
相应的双开口变量的流程超结构ⅣJ,且突出了影
响系统特性的最关键的五个因素(xns,x9n,透平初温乃,压气机进口导叶安装角n,透平通流面积调整系数ss);对底循环系统中的HRsG,采用温区概念【5j,将燃气侧按温度分为若干段,每段与相应的水或蒸汽加热的需求相适应,并由不同节点温度构成多级串联的温区。这种温区转运模型不仅比较好地体现能的梯级利用与温度对口原则,而且使HRsG流程超结构中各种换热器排列组合的可能方案数量减少到最小程度。
总之,联合循环系统整体综合优化的思路是:首先,设计构筑顶、底两循环的流程超结构,进行流程和参数同步综合优化;然后,通过独立变量或流程搜索变动,开展两块之间交叉迭代优化(详见图2)。2.2系统理论建模与模拟
本文应用通用性系统组合的思路进行系统模块化建模.系统按物理模块结构为主、功能特性做参考的准则划分模块;预先建立各种典型单元模块特性模型,组建单元模型库和工质热物性程序库等;然后,基于流程超结构、用网络联接方程表达模块间输入输出变量同的数量关系,用结构矩阵或数值代号来描述系统的流程结构等手段,建造出拥有大量部件和确定联接关系并实现一定功能组合的系统模型,从而完成系统超结构的模拟.建模时以单位供煤率为计算基准,并采用IGcc系统净效率q;。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对系统进行模拟分析.
万
方数据%=盟芸掣(1)
叼叼=———了r—■i=-—一
Ll,
第一层次子i;统设i“饥化攥辟
彳三哥磊嚣l
惑斗兰≤匿吨
.二][二。
l!!竺』!墨!壁!垡!苎些l
∑童
汽轮机予系统综合优化模块
基。摹
匝匝
Y●
回
图21Gcc联合循环系统整个综合优化程序示意图
式中,仉为厂用电耗率;Gcl为耗煤量;Hu为煤低位热值;Ⅳ讲为燃机功率;.Ⅳst为汽轮机功率;从主要部件和系统的基本方程,不难推得:
燃气侧顶循环输入能量Q鲋:
Q班=Q,13+Qn23+Q003—0d32=
Ⅳ∥+印F34+印?∞3
(2)
式中,Q,13为净煤气进入燃烧窜携带能量;Qn23为回注到燃烧窜的氮气携带的能量;qn03为从环境进入燃机的空气携带能量;Q934为从燃机到HRsG的燃气携带能量;Qn32为从压气机抽出到空分装置的压缩空气携带的能量;Q2。s3为散热等损失的能量;
燃气轮机功率Ⅳ∥:
Ⅳ讲={[1+,一xos2一(1一xg“)xgf】(^93一^班5)吼一
【(h02s一^Ⅱ1)/仉1)Gn叩,叩m%,
(3)
式中,Go为压气机进口空气流量;x∥为总冷却空气量系数;xns2为压气机空分抽气系数;x讲1为到一级喷嘴冷却空气量系数;x9n为冷却空气折合作功系数;,为燃空比;q,、q。、%,、仇、叩c分别为辅机耗功、齿轮箱、发电机、透平和压气机等效率;^n1,^n2s分别为压气机入口空气及空气绝热等熵压缩终点焓值;h93,蛔4s分别为燃气透平入口燃气及燃气绝热等熵膨胀终点焓值;
蒸汽底循环输入能量0鲥;
Q甜=Q口34+0s^20+Qd—Qs耐=
Ⅳ鲋+Q911+口"cd+0fDs45
(4)
3期段立强等: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整体综合优化式中,Qs^20为从废锅到余热锅炉的饱和蒸汽携带的能量;∞儿为HRsG排烟的能量;0d为空分系统和煤气化净化系统提供给HRsG除氧器的能量;Qwcd为冷凝器排汽的能量;0so£为提供给煤气和氮气两个饱和器的能量;0fos45为散热等损失的能量;
汽轮机功率Ⅳ时:
Ⅳ5£=Gs700(ⅡshO一日s^6)+Gsr0(日sr0一日sr砷+
G“OfH“0一Hsf61(5)式中,Gs^o,Gsro,Gsfo分别为进入汽轮机高、中、低压缸的蒸汽流量;Hs^o,日sro,日szo,日s^6,日sr6,日sfb分别高、中、低压缸进、出口的蒸汽焓。
通过对基奉方程组成的系统模型的自由度分析并把环境条件、部件特性以及反映技术水平参数作为设计条件确定,并假定ss不变,主汽温度n加与再热蒸汽温度Tsro相等,高、中、低压节点及接近点温差分别相等(D昂H=D昂M=D西L,DnH=DnM=D7_L)时可把式(1)转化为下列形式(当蒸汽系统为三压再热流程时):
m口=,(xⅡs,x卯,,瓦,o,Pss^,PsrO,
Pssf,Ts^o,D丁≯H、D2■开)(6)
3实例研究
3.1总体技术方案和条件
本文选400Mw级IGcc系统为例进行整体综合优化研究:9FA机型燃气轮机;高压富氧喷流床气化炉气化工艺(水煤浆供料、98%纯度富氧气化剂);成熟的低温湿法净化系统;深冷气氧气氮压缩空分丁艺;双压再热蒸汽底循环系统。
数值计算时,考虑了工程和热力学的限制值与取值范围,如:燃气轮机最大功率Ⅳ班MAx=275Mw,压气机最小喘振裕度xcHzMlN=9.5%等。3.2结果与分析
(1)当选定燃气轮机机型时,xns和x口n是影响系统特性的最重要变量。图3表明吼。随这两个独立变量的变化关系,一般在每条等xgn线上都会出现一个受制于x㈣zMlw的最高效率折点(x∞min)。随着x口n增大,x。sm伽也增大(图上点划线所示),当xgn≤o2时,xosmin:o.o(即可采用完全独立空分方案且压气机不发生喘振)。图4从Ⅳ矿MAx限制的角度,表达x。s和x9n优化匹配规律,叶,目MAx出现在xgn=10与xns=o54
的交叉点上。万 方数据图5lGcc系统净效率随x9n变化哭系(直不同乃值时)(3)图6显示了在xn5、乃和口一定时,燃气轮机功率,效率、压比、IGcc系统效率,功率对氮气全部同注似gn=lo)的基准方案相应值的比值随x9n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均随着x9n减小而减小,|v9∥、’7金、Epsc“及Ⅳet“变化较大,而吮变化较小。这是由于x9n减小使N2有效能回收利用程度减小和燃机透甲流量大幅减小的缘故。(4)在燃气侧顶循环确定时,蒸汽侧底循环设计优化的重点是在二个压力(高压汽包压力Pss^,再
工程热物理学撤22卷
热压力Psro,低压汽包压力Ps“)的匹配优化.因为,总是希望尽量提高Ts^0,以提高底循环效率,但它又受制于燃气透平排温,且通常取Tsro=Ts^o。
分析计算结果发现:
IGcc中蒸汽底循环Ps砒并不是越高越好.常规的联合循环模拟分析结果是提高汽轮机蒸汽初压总是有利于效率提高.IGcc应更有利于提高Pss^,因为回收煤气余热的废锅提供了大量的高压饱和蒸汽给HRsG高压汽包,其量随P8旃提高反而增大,从而抑制了HRsG的排温的上升.但是计及随着Ps咖提高,汽轮机低压段蒸汽湿度增大对低压透平效率的修正和高压缸叶片高度降低与蒸汽泄漏增大对高压透平效率的修正,则情况就会改变.如图7所示,q。。随着Ps她的增大而增大:低压区增幅较快,随着Pssh增大,q。。增加渐趋平缓,当Pssh>110×105Pa时,每提高lo×105Pa,啡。增加仅万分之几个点。因此,随着尸ssh增大,虽然q。。在增大,但增幅却越来越小,而考虑到IGcc系统中废锅的运行安全性,加之由于压力增高,对设备材料要求增高所带来的安全性、经济性问题等综合权衡,微小的效率增高已得不偿失,所以Pss^不宜过高.
0
20
40
60
80
100120140160180
尸虹h/×105Pa
图7
IGcG系统效率随nsh和Tsro变化关系
(5)图8表示在一定的Pss^条件下,Psro和
nsz匹配优化情况。对于每一个Ps“,Psro都存在
一个最优值。且Pssz越大,最优的Psro也越大,图中虚线为不同Ps3f下的Psro最优值连线。在一定
万
方数据Psr0情况下,P8“也存在一个最优值,且Psro越大,最优的Ps“也越大,即尸s“最优值随着Psro增大而逐渐增大.通过反复交叉迭代可得,在顶循环确定.Ps她=llo×105Pa和Tsro=540。c一定时,底循环系统有最佳的Psro和Pssz,可以使Ⅳst和研。均达最大值时,它们分别为:PsrooPT=26×105
Pa,
Pss{oPT=5.2×105Pa.
01Pa103P4
\
§
差
鬻㈣戮嚣裟
10
14
18
22
26
30
34
38
42
胁0/×10’Pa
圈8底循环功率随Psro变化关系(在不同Ps“值时)
6结论
(1)本文挺出IGcc系统两层次和联合循环两大块交叉迭代设计优化的新思路,开拓研究了更多考虑流程与参数综合和各子系统间优化组合的系统综合优化的新方法.
(2)本文选400Mw级大型IGcc电站系统为实例,应用通用性系统组合思路进行模块化建模,并采用系统净效率吼。作为优化目标函数进行模拟分析。
(3)实例研究结果揭示了IGcc系统综合优化的规律,得出了许多有实用参考价值的结论;而且表明本文提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可行、实用的,突破了传统的特定流程结构的逐个参数优化的设计
框架。参
考
文
献
【1】段立强,林汝谋,金红光等.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
技术进展.燃气轮机技术,2000,13(1):*17[2】James
c
corⅢan,DouglasM
Tbdd
1khnologyPe由㈣8
con_
8id盯at诂ns
for
ontimkatbⅡ临GCPl明t
ASME
paPer,

93-GT-358,
1993
【3】刘泽龙,林汝谋
IGcc空气侧整体综合优化的研究.见;中国丁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论文集,洛阳,
1997,I卜35-IL42
[4】郑莉莉,林汝谋,刘泽龙.IGcO中布雷顿循环特性和优
化的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20(6):681q84
【剐L
Ch洲teristic
Jia“g,RLinI
R
caieta1.study
on
Themodynan儿c
aIId
optimiz吼ion
of
SteamCycle
Systenl
inIGCC
ECoS,99TOKY0.1999
192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