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东连本省萧县,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接壤;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毗邻。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公里,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砀山历史悠久,位置显著。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秦设36郡,砀郡为其一,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砀山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汉高祖刘邦斩蛇举义于此;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转战赵、魏,死后葬于芒砀山麓;取代李唐,建立后梁的梁太祖朱温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历史上檄定百夷的傅友德,理万财而不贪的丞相申屠嘉,文武兼资的丁宽,汉时“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德、戴圣,与司马迁共定汉律历的壶遂,易经专家焦赣,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代出其间。至于文人墨客、显达名宦慕名游斯者,更是摩肩接踵、数不胜数。这里有唐朝大诗人李白泛舟觞咏的宴嬉台,有轮奂巍煌的清真寺,有“三省庄”、“三省井”,有芒砀二山中的汉墓群、斩蛇碑、陈胜墓。更有每年的梨花观赏活动中新开辟的梨花观赏新景点——“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境”、“贡梨园”、“故黄映雪”、“古渡晓月”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宾朋,年年来梨都觅古揽胜,旅游观光。每年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时节,砀山大地万物复苏,故黄涨绿,数十万亩梨花吐蕊绽蕾,竞相盛开。届时,放眼环顾,全县雪堆云涌,银波琼浪,沃野千顷,一片花海,景象蔚为壮观。白的梨花欺雪,绿的麦苗凝翠,红的桃花胜霞,黄的油菜若金,绚丽的大自然景色独步天下。登高鸟瞰,满目云海花潮,一派雪的世界。这里有全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名的鳌头观海,有全国致公党副主席杨纪珂先生题名的“梨树王”,有夹岸繁花竞逐的故黄碧水,有万亩桃林如火如霞的武陵仙境,真是片片红霞沉雪海,泱泱彩云映古黄,诗情画意,其乐无涯。到八月中秋,遍地金珠坠地,砀山又是果的世界。50万亩酥梨硕果累累,20万亩苹果压弯枝头,田间地头又成了果山果海。到处人欢车鸣,芳香铺地。置身其间,徜徉园圃,品尝酥梨似蜜之甘甜,令人乐不思归,留连忘返。
壁月如银剩陈迹;
华池似镜映名台。
明宰风流,天上谪仙人已去;
华池寂寞,台前古月夜还来。
登燕台,眺古砀,霞蔚云蒸,钟灵气,泛春光,今日建亭见神彩;
临华池,仰谪仙,词宏藻丽,鼓长风,遣逸兴,当外雅会溢诗情。
勇当一面;
威显千秋。
永国公业绩伟,武略常留百世;
大将军功德重,威名永著千秋。
晨昏定省,奉亲无缺人称孝;
孝义惠施,化雨同沾共载恩。
慈孝存心,和睦乡邻昌祖德;
俭勤立业,教儿耕读振家声。
好义急公,德霈闾里;
安良除暴,威振河山。
抗日七八年,杀身成仁,堪称救国烈士;
鏖战千百次,舍生取义,不愧民族英雄。
文才承七步;
武略继三登。
仁絮清慎,仰祖宗、德音如在:
禴禘蒸尝,遗云仍、俎豆常昭。
但得养亲如若女;
何妨生子不为男。
不羡鸳鸯,尽力尽心尽孝道;
何愁风雨,一碑一石一溪桥。
至大至刚,惟夫子也;
乃文乃武,其圣人乎。
异姓若同胞,笑今日同胞异姓;
三分原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
乃圣乃神,乃武乃文,扶四百载承尧之运;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如七十子服孔之心。
一统愿无酬,虽帝号叠加,寸心终愧汉臣子;
千秋事自在,准中心共照,万言难罄关将军。
祖德绵长肇东汉;
宗功久远靖西陲。
开三晋,平赤眉,树德立功垂后世;
奉九侯,序昭穆,秋霜春露祀先人。
丰沛发祥绳祖武;
诗书传世贻孙谋。
殿虎立朝,是忠臣便为孝子;
雕龙传世,愿耕读以继书香。
青藜照读家声旧;
沛郡分宗世泽长。
氏系周封,千秋瓜瓞盛;
谁云宋远,一代帝王宗。
无大学问,论语半部;
非高门第,姓冠百家。
石证三生千古月;
云浮万里九州同。
佛语无多,悟须实悟;
弥陀在此,参要真参。
佛在心头须自悟;
云浮万里九州烟。
此间尘虑尽;
这里梦魂清。
慧业菩提树;
禅林贝叶经。
权钦北极;
位镇玄天。
施法总归三尺剑;
驾云每现七星旗。
位镇寒方,朔漠妖魔咸敛迹;
神通水性,寰区河渎尽怀柔。
紫极腾辉,祥瑞应八方世界;
玄天著德,恩泽覃四大部州。
有土能阜物;
是地尽生财。
人敬神,神佑人,人神互利一方泰;
风助雨,雨乘风,风雨同舟五谷丰。
果中甘露子;
药里圣醍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