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令业内沸腾的《战略规划》是继2009年4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后,国务院又一次就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推进下,我国中医药事业三大方面的变化或可期:
产业地位提升:占医药工业产值30%以上
2015年12月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占国内医药市场的3成,中药出口已达23.32亿美元,全国中药生产企业已近1500家。
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中药工业的发展,应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战略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不过,整体创新能力差、龙头企业规模小、中药材工艺不够规范、中医药科研投入不足、产业未形成规模化等一直是中药产业中的“痼疾”。要想把产业做大做强,必然要解决这些问题。
《战略规划》提出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同时,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并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总体部署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
中药材资源保护将落到实处:后GAP认证时代指标更具象化
2月1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披露,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规定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
曾被视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生产的利器的GAP认证被取消,曾令业内震惊,担心中药材的无序化,质量监管缺失。但也有专家认为,取消GAP认证后,将由中药生产企业(包括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负责,确保供应临床、医药市场的所有药品质量信息可溯源,或能引导企业往更规范化方向发展。

早在2015年4月,国务院转发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到,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等目标。
具体指标为
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
1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
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产地确定的中药材原料比例达到50%,百强中药生产企业主要中药材原料基地化率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