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如何应对母乳性黄疸

  在新生儿黄疸中,有一种称为母乳性黄疸,极其容易与其他新生儿黄疸混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母乳性黄疸,了解一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看看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方法,了解一下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措施。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保健人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黄疸时间延长了,不但满月时黄疸不退,甚者可达数月。但可以庆幸的是,这种因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一般仅为轻、中度,很少引发核黄疸。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过去认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大约只有1%~2%可出现母乳性黄疸,但近年来由于此病逐渐被重视,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值。

  母乳性黄疸在病因学上可占新生儿黄疸的82.7%,可为什么喂母乳会造成黄疸呢?现代医学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肠-肝循环增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肠道菌群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如何应对母乳性黄疸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

  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

  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

  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9151/77851434262.html

更多阅读

肌肤暗黄的原因 肌肤暗黄怎么改善

??对于亚洲的人来说,肌肤偏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每个爱美者都希望自己的肌肤能白里透红,下面就先来了解一下肌肤暗黄的原因吧。?其一:城市的空气污染加重及光老化,导致皮肤含氧率降低,易被氧化,在皮肤表层形成一道粗糙,难以去除的

难治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中医药治疗

一、难治性黄疸的定义按发病学分类,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4类。一般而言,若能正确鉴别诊断并及时治疗,多数黄疸能在1个月内逐渐消退。临床上,凡黄疸反复或持续出现超过半年以上者则称

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有哪些 窦性心动过缓什么原因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跳每分钟低于60次,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其发生机制是外因通过迷走神经、体液机制经心脏外神经发生作用,或是直接作用于窦房结,引发的窦性心动过缓。那么,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有哪些?1、生理因素正常睡眠时,迷

核黄疸警告期发现治疗 核黄疸的原因 核黄疸的治疗方法

  核黄疸称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核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本文是爱华网

声明:《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如何应对母乳性黄疸》为网友一生热爱不回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