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立性
镜头一: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林志颖的儿子Kimi非常黏爸爸。在北京乡村,Kimi接到了和石头一起去找锅的任务,但是一听到爸爸不和他一起去,他马上哭得特别伤心。林志颖只得和他一起去。在云南水乡,孩子们都提着菜篮子准备收集食材,又只有Kimi不愿意离开爸爸。这回林志颖又带着Kimi一起行动,但当Kimi成功要到一条鱼、注意力被分散之后,林志颖悄悄走开了。后来当Kimi拿到柿子,准备告诉爸爸时,却来来回回好几趟怎么也找不到爸爸的身影。令人出乎意料的是,Kimi没有哭没有闹,而是坚强地跟着石头哥哥向下一家走去。
林志颖的教育方式是温和的,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样的耐心。中国健康协会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个女孩从2岁开始被母亲逼着弹钢琴,在12岁的时候,她用刀把自己的手指砍掉了。她的反应为什么如此极端呢?心理学家称十二三岁和十七八岁为青少年的两次断乳期。在断乳期,青少年会产生一些矛盾心理。这个学钢琴的小女孩渴望独立,希望母亲把她看做成人,不要强迫她,但是又找不到其他解决的方法,于是采取了极端方式表达她的不满。在节目当中,林志颖提到他对Kimi的教育方式:“他自己不愿意的时候,我们硬逼他,其实也不好,他会觉得,为什么硬要完成这个任务呢?对待小孩子,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来。”晚上睡觉前父子俩谈心,林志颖对儿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给予表扬,询问他以后会不会自己独立完成任务,Kimi坚定地点点头:“会”。
“孩子的适应能力永远超出家长的想象。”河南郑州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咨询师王海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常规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敢放手,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下雨天怕淋着,刮风了怕冻着,总是不敢放手。“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王海勇建议,家长可以把握紧的“手”松开一点,不要凡事都帮孩子做了,你做得越多他做得越少,他的动手能力越差。爸爸给予得太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成长,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因此爸爸照顾孩子时要适当收敛,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勇敢面对挫折
镜头二:《爸爸去哪儿》第四期设置了“护蛋”环节,让爸爸们假扮坏人毁坏孩子们的鸡蛋。天天给自己的鸡蛋取名叫张小马,张亮强调说一定要保护好张小马。结果张小马还是被田亮打碎了。天天为了不让爸爸伤心,不想要爸爸们产生矛盾,就撒谎说是自己打碎的,打碎的那颗鸡蛋也不是张小马。但是张亮对天天的话产生质疑,天天马上跟爸爸承认错误,伸出手来叫爸爸惩罚他。
天天的行为得到了观众的夸赞,“天天的护蛋行动很有责任感又勇于承担。”护蛋环节的设置,和入住简陋的农舍一样,可以看做是节目组设置的一个挫折情境。挫折情境中,孩子们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锻炼。十年前,孙云晓发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曾引起了众人热议。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来到内蒙古参加草原探险夏令营,孩子们的表现大相径庭: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而中国家长却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中日孩子的不同表现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很多家长觉得探险夏令营是开展挫折教育的良好方法。但是孙云晓观察之后却发现:“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什么呢?”
现在很多家庭都唯恐孩子受到挫折。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代劳。养尊处优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适应环境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就会差强人意。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教育专家蔡章兵也说,长期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评价相对较高,容易在受挫后产生两种极端反应:一种是从高度自信的状态,进入自我否定的状态,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我们称为“内归因”,在情绪上可能表现焦虑、抑郁、悲伤、委屈等反应;第二种是孩子出现挫折与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结到外部环境,我们称为“外归因”,这时他们可能无法接受他人的指责,产生不满、愤怒、怨恨的情绪,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例如攻击老师、家长或同学。2004年马加爵因和同学发生口角,随后杀死4名同学发泄恨意。媒体报道,在马加爵的初中日记中,就曾发生过杀死父亲的念头。悲剧的产生,与他长期以来的心理挫败感有关。他通过侵犯他人来寻求解脱。
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挫折与挑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在逆境中经受住磨练。适当地让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让他产生“即使吃了亏也能忍受”的心态,有助于以后克服困境。但是挫折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置挫折情境让孩子们去吃苦,而是要让孩子在接受挫折的心理状态下,寻找到合理的解决应对措施。
养男养女不一样
镜头三:在《爸爸去哪儿》云南水乡特辑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天天和Cindy一起出发去寻找食材。天天想让Cindy帮他拿着篮子,张亮马上说:“你是男孩子你先拿着”,强调男孩子要多分担。然后张亮又叮嘱Cindy“女孩子一点”。张亮的教育理念中,尊重了孩子们的性别差异。
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孩子在模仿父母的性别意识,所以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分工应该有一定的明确性,要有所区分,让孩子明白,父亲是阳刚的,母亲是温柔的,从而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个初步的认知。
但是,现在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女性化”男孩越来愈多。“有些男孩娇滴滴的,行动扭扭捏捏,比女孩还要胆小怕事,而有些活泼好动、敢冒险、敢质疑的男孩却被看成问题孩子。”在孙云晓看来,男孩“全面溃败”乃至趋向“女性化”的现象,已成为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孙云晓分析,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说,父教缺席、母教溺爱是男孩女性化的两大主因。研究发现,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的、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无能的,母亲具有支配性,那么,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识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过多的女性化气质。二是流行文化,主要是指一些选秀节目打造的阴柔明星。李文道分析,选秀节目对成年人没有伤害,但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直接模仿其外在形象,导致审美观、价值观混乱,“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圈养的方式容易使男孩的开拓意识得不到发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
孙云晓提倡在性别教育中尊重性别差异,“性别教育,第一位是要尊重自然的、先天的性别差异。”孙云晓还提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男童子军、女童子军,在日本有男孩节、女孩节,但在中国,人们几乎不考虑性别差异的影响,即使是体育课,许多学校也没有考虑到男女不同的体质特点,男女一起上体育课。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中国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而这恰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给男孩和女孩选择的自由,并在法律上保障这种自由。例如,根据男孩的生理特点和需求,让男孩有足够的运动,锻炼出强健的体魂,就是尊重性别差异。”
在家庭教育中,孙云晓强调一个健康的父亲角色的存在对男孩的性别塑造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男孩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榜样,男子汉气质就是顺着父亲这座桥梁由父亲向儿子传递的。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行为的塑造以及性别社会化的完成发挥着至为关键的影响。
守规则成方圆
镜头四:在《爸爸去哪儿》第一辑中,五对父子集结到达目的地,按照游戏规则小朋友们要先交出玩具。孩子们基本都不乐意,爸爸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张亮说服孩子交出玩具的方式是:“天天,你不要这样,你是大哥哥了”,这句话遭到天天的强烈反对。当Kimi不舍得交出小黄公仔时,林志颖尊重孩子表达出不愿意的想法,让他自己去请求村长是否可以保留玩具,得知交出玩具才可以开始游戏,而且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拿回小黄,Kimi同意交出小黄。
从孩子的反应来看,用“应该如何”的句式来说服孩子遵守规则是低效的。即使遵守也可能是表面遵守,而不是内心遵守。林志颖理解孩子情绪,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让孩子认同规则,效果显著。
幼儿教育家孙瑞雪说过,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孙瑞雪针对0—6岁的孩子,提出六大基本规则: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不可以打扰别人;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走上自由又有规则的成长轨道。
发挥语言正能量
镜头五:林志颖,他像是个有趣的“大男孩”,遇到困难从不抱怨,当他发现简陋的农舍窗户上有洞,就向工作人员借来剩饭当做浆糊,把报纸黏上去。他还能把死去的大蜘蛛和把Kimi吓到的闹钟变成玩具。Kimi继承了爸爸的乐观,他吃到爸爸捏的饺子后夸赞道“饺子好香啊,闻起来好美味”,Kimi还经常会给自己打气“我一定会赢的”。父子俩在一起,经常是一副妙趣横生的画面。在小伙伴当中,Kimi最喜欢郭涛的儿子石头,石头也是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人之一,大家欣赏父子俩身上的爷们气,郭涛对儿子“散养”的教育方式也备受推崇。
但是,在赞赏之外,辽宁省妇女儿童培训中心主任赵莹提醒,一般采用“散养”方式教育孩子的爸爸,多数不太擅长表露情感经常赞美孩子,但事实上孩子很在乎大人的关注和赞赏。父母应该多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哪怕只是一个拥抱、拍拍后背、亲亲脸。
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父亲。他不仅不表扬儿子有时还会泼冷水,“我感觉他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就会对他说,世界之大,外面比你强的人多得很,不要取得了一点儿成绩就以为了不起了。” 药庆卫说,他十分爱妻子和孩子,但是却从不善于表达情感。在孩子犯罪以后,在生死离别的最后时刻,他才告诉孩子深藏在心底的爱。可这种深藏的父爱,在药家鑫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时候,他可能根本没有体验到。
父爱需要表达,这种表达可以是赞赏,也可以是批评,不论是哪种,都需要注意方法。孙云晓把表扬和批评各分为两种:“评价式”和“描述式”,他赞成描述式。“描述式表扬指向的是过程及孩子的努力,为了获得他人的表扬,孩子会更加努力,它不会让孩子自命不凡,过于骄傲自满。” 同样,“描述式批评指向的是孩子的行为,描述的是批评者的感受,它比较温和,往往不会激起被批评者的逆反心理,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批评一个进家门就乱丢鞋子的男孩时,有两种说法。“说你多少次了,你都不听,你的耳朵到底干什么用的。真是没脑子!”这属于评价式批评。而描述式批评是这样的“你的鞋子又乱放了,我进门时差点绊倒我,我真的很生气!”两种表达的效果可想而知。 “评价式批评因为直接指向孩子的人品或性格,因此往往对孩子的自我概念造成伤害。直接的批评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往往会因此拒绝接受这种负面评价。当然,评价式批评还会恶化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人际关系。评价式批评的结果往往也不好,因为它向所指向的人品或性格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孙云晓支持描述式批评,“它是过程取向的,主要通过描述孩子不好的行为本身即父母对此的感受,让孩子自己得出行为不妥或错误的结论。”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表现出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会对孩子散发出正能量。善于表达的父亲,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关爱和良苦用心,会帮助孩子积极地调整状态,增强适应力。
德国幼儿教育专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父亲一句鼓励的话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种子,由此将生长出一棵开满芳香花朵、结满累累硕果的生命之树。在家庭教育中,“好爸”不能缺席,只有爱和管教兼备,这棵生命之树才能长直长大长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爸爸去哪儿,或者父母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带领孩子走的道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