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天门继续登山,却见上山的路上出现了向下的盘道,这一段下坡道俗称:“倒三盘”。在整个“登天”序列的盘道中,山路始终是向上的,这是唯一的一处“向下”。这对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启示吧:登天的路乃神仙所走,尚且有起伏,联想人生岂不更是如此,但只要目标在前,方向在上,我们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增福庙规模虽不阔大,但里面祭祀着福、禄、寿三尊神像,香火当然旺盛。
倒三盘之后是一小段平路,遇石阶再向上,登山者又被带进了幽幽的峡谷之中。又是陡扬的石路,又是艰苦的攀援,但忽而又遇一段坦途。这是一段土路,踏上去暄暄的,举足前行不再费力,好似有人在背后推着;路旁林木茂密,蔽日成荫,石刻成片,令人倍觉惬意。这就是“快活三里”。来到此处,人们也许会想到这样一条哲理:人们都愿意轻松,然而不经过努力,又怎么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呢?正如路旁石刻所题的:“人生轻便易,世路重艰难。不走巉岩路,谁知快活三?”
迎天坊。
斩云剑-此处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得名。
盘道东侧有题刻数处:
气象万千。
五岩之尊。
既雨晴亦佳
1932年吴迈的五言绝句“接踵过中天,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吴迈(1885-1936),字良翰,江西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家村人,乡间奇才,被李烈钧称为“江西一杰”,16岁中秀才,目睹国难深重,决心摒弃八股,专门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法律,后来成为京沪一带著名的大律师。
山东省委的第一任书记黎玉书刻的“中华精神”。
空军司令员张爱萍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澄的大篆象形字“虎”。
石刻
“天空”石刻,天是天空,空是山空。
“云路先声”
“山辉川媚”
“峻岭”
“天下名山第一”
“从善如登”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善如登”,此语出自《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是人生的警语!的确,一个人做好事行善事是需要像登山一样,要有毅力、勇气和付出,是很难的;而变坏则像山崩一样,一下就垮了。
天上人间
若登天然
造化锺神秀
这是所谓“鼠碑”,指的既是泰山一方碑刻,其上款是“辛酉春三月”,下款题“李和谦游山乐”。而做为主题那个很象老鼠的谜字,已经很多人猜认了很多年了。这个字,是个组字狂草,具有很深湛的书法美学蕴涵,绝非文人游戏的泛泛之笔,亦堪称泰山一品。实际上,这个字的汉字原素基本上已被广大游客和网民分别局部参破,有猜“好”字的,有猜“山”字的,而泰山相关文化,管理,旅游部门则在其宣传,印刷,陈列词中定为“如”字,我觉得象“此”字。“此”,想当然指的泰山,因此应该是“如此好山” 四个字的组合。
江山如此多娇
逍遥游,用主席诗词中的字拼起来的。
正行间,忽见溪谷陡升,石崖突立,飞瀑湍急,珠玉四溅,一座石桥横跨东西,再次把游人从溪东岸带到了西岸。此桥是云步桥,此处就是泰山抬升的第三个断裂带了。前面说过,云步桥断裂和其南面的泰前断裂、中天门断裂,都是中生代形成的断裂,它们的产状基本一致,共同组成一组阶梯状断裂,每条断裂的南盘呈阶梯式降落,造就了泰山南坡三大台阶的地貌景观。云步桥正好位于云步桥断裂通过的部位,其北侧瀑布的4米高悬崖就是典型的山体断裂层面。
云步桥为单拱,因紧贴飞瀑而建,洪水季节水雾四扬,人行桥上如行在云中雾中,因此得名。此处山光水色分外奇特,使人觉得情趣不凡,古人有诗赞之“百丈高崖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颇有些仙境的意味。瀑布下面的石刻“霖雨苍生”。
妙极!

桥东有一亭亦为石筑,名“观瀑亭”,是清末泰安知县所建。北侧刻着一副对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亭柱上刻满了楹联诗文。很喜欢这两幅对联:
风尘奔走,应尽艰辛思诡乳;
因果研究,积成功德赶朝山。
拔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
登高极目,从此俗虑自消沉。
石桥周围又是石刻,真、草、隶、篆,体法各一,琳琅满目,不同时代、不同心境的古人在这里抒发着各自不同的情怀。配上周围的景色,真是妙极了!
月色泉声
至此始奇
仰止
快活天
雄冠五岳
桥北石崖上石坪阔大,其上有柱穴遗迹。传说当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喜爱此处景色,便下令驻跸于石坪之上,此坪便被称作“御帐坪”。
宋真宗对于自然景色的鉴赏,从这一点上看还是颇具眼力的。这里山青、松翠、水秀、瀑鸣,“绝壁临大壑,飞流千尺下。松涛与水声,喧寂不相假……”(赵国麟《御帐坪》)的确是泰山风光极佳的所在。
飞来石,是明万历31年(1603年)在一次狂风暴雨中从山上滚下来的。
五大夫松是秦始皇登泰山时到此,遇大雨,避于大树之下,护驾有功,故封为“五大夫”。据说,在万历三十年,由于泰山蛟龙腾起,山洪暴发,秦松被水冲走。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年间补栽的,并讹传为五棵。“五大夫”是秦朝的一个爵位,而人们一般都理解为封了五棵松树为“大夫”,于是便有好事者建起了“五松亭”。
历代文人见秦松而生感慨者大有人在,以秦松为题诗词歌赋写得好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秦松赋》。“高人烈士,义不帝秦。秦皇何君?而我为其臣!”写出了作者蔑视权贵,矢志不移的气节,也写出了中国人所一贯标榜与追求的凛然风骨与浩然正气。
五松亭上不远又有袅袅亭亭的古松一株,树身前探,长枝伸出,似向游人招手致意,这就是泰山有名的“望人松”,(又名迎客松)。松树是泰山的象征,它赋予了泰山生命,又把泰山的悠悠之情传达给了每一位登山者。几百年了,这古松始终执著地伸着臂膀,向每一位泰山的客人道一声:“欢迎您!”。
许多年轻的情侣,更是将她作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在树下留影,因为她身上凝聚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阳洞附近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亲相爱,乐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采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复了健康。花匠为了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拿出许多奇花异草的种子相赠,说是撒在山间,来年泰山将会漫山花香,分外妖娆。他们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丽,又一次,一位石匠来他们家避雨,他们倾其所有,热情款待,石匠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一夜之间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盘道,引来了大批的游人,使他们夫妻大开眼界,后来,丈夫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丽,决心出到外面学习技艺。然而丈夫走了一年,两年,三年,却迟迟不闻归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轻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着,执蓍地期待着,漫天的大雪掩没了她的身体,来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轻的妻子却不见了,在她站过的地方长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树,像那少妇首望远方,企盼着丈夫的归来。有一天,她的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妻子变成了一棵松树,悲痛异常,于是在树下筑了一间石屋,日夜守护着他的妻子,把对妻子满腔的爱,都献给了泰山,为妆扮泰山,建设泰山,为来泰山的游玩的客人,做了许多的好事。
中天门到五大夫松(1.2公里)走了1小时。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