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皇后镇住了两个晚上,30号上午导游带我们去距离皇后镇20公里的箭镇游览,然后返回皇后镇在一家中餐馆吃饭,就因为有了这点空闲,我们得以一览皇后镇礼拜六的“盛况”。原来西方人周末有“跳蚤市场”的传统,皇后镇也不例外,礼拜六正好赶上了他们的跳蚤市场。小镇的中心绿地与此前我们看到的景象全然不同,这天分外热闹,如同中国内地常见的自由市场,小广场上也摆满了各种摊点。但不完全相同的是,这里看到的“摊主”,没有叫卖声吆喝声,反倒大多是静静地坐在他们的摊位前,似乎并不看重他们的买卖。如果有游人拢去,他们便笑脸相迎,很随和地交谈着,并不刻意兜售他们的“商品”。
皇后镇的礼拜六,正上演着对他们来说十分正常的生活剧。我们则通过这么一个特定时刻看到了皇后镇西方人们的假日情景。
海鸥等水鸟一如既往地栖息和嬉戏,完全不因为湖边聚集了比平时多出很多的人群而受到影响。
皇后镇街上多了许多行人,他们依然漫步,不急不躁。
“摊主”们没有顾客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忙着什么,没有人叫卖,好像摆摊子只是一个附带的事儿,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度假”。
市场上出售工艺品的摊点很多,许多木制品,设计不乏创意。
这个摊点出售的“酒瓶”是“瘪”的,拿起来看,瘪酒瓶身上有一个小钟,原来也是工艺品。摊主正与朋友们说笑着,似乎他们就为的到这里来聚会似的。

也有时装出售,价格如何我们也不清楚。不知是否也像国内自由市场那样可以随便砍价?
我在市场上转悠了一会,忽然发现一个在我们国内很少的现象:摆摊的“老板”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他们说话特别和气,满脸笑容,对我们中国游客非常客气,虽然语言不通,但从他们的手势和姿势可以看到他们的善意。
皇后镇的老年摊主们,他们礼拜六摆摊究竟是出于什么需要呢?挣点钱补贴家用还是喜欢扎堆凑在一起热闹热闹,亦或两者都有?给我们大巴开车的司机,快到古稀之年了,他没有退休的主要原因,仅仅只是因为独自在家很寂寞。据导游说,新西兰的社会福利很好,所以我猜测跳蚤市场的摊主爷爷奶奶们,到了周末就出来摆摊,大约也有一些人并不是专门奔钱而来。
也有的摊主很像艺术家,这里一位出售的画,不知是不是他自己的作品?
看来这位年轻的女士是一位画家,她出售的是笔触非常细腻的铅笔画。她一直低头继续在白纸上作画,有没有人买画似乎与她无关。
草地上散放着油画原作,可能西方艺术家们(包括来皇后镇的画家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将画作变成商品。
一个市镇上有了集市就会有各种表演,这里的几位街头音乐家正在弹乐曲,他们面前摊开的琴匣子内,有一些硬币和纸币。西方非常流行街头卖艺,他们只是演奏,绝不乞讨。愿意施舍的路人或者游客,都是静静地走拢去把钱放到匣子(或者反倒的帽子)里,绝无轻侮艺人的意思。
草地上随意或坐或躺着休闲的人们,当街头艺术家们演奏完一曲,草地上会从各个方向发出掌声或者赞誉声。皇后镇这种对街头表演者的尊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礼拜六是大众休假日,皇后镇的集市无疑成了集休闲娱乐经济生活一体的民众活动场所。这时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骑车、嬉闹,大人们则在旁边三五成群地自顾自说笑。
皇后镇的集市,也是朋友或者熟人们见面的场合。这里的一群老老少少,大概有一阵没见着了,现在不期而遇,彼此照拂着问候着,热闹得很。
来到皇后镇,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休闲”。你看这里聚集的一群“老外”(其实我们自己也是“老外”,但仍习惯称呼白种人为“老外”),他们何等随意,短裤赤脚或者穿一双人字拖鞋,怎么舒服怎么装束,一点也不刻意修饰,一点也不蓄意雕饰。无须背名牌包穿名牌衣,更无须擦脂抹粉珠光宝气,他们与身后的山水一样自然而然。
皇后镇,随处可见悠闲甚至懒散的步伐。
这里的美女们穿着打扮也都是纯自然的流露,草地上的美女竟然穿背心,打赤脚,如此充分享受休闲的乐趣,这种心态我在皇后镇看到了。想我们国内的那些追逐名牌的女士们,即使再休闲打死也不会露出她们的脚丫子的。
一对情侣坐草地上品味咖啡
更多的老外坐在露天咖啡吧里慢慢吃着喝着聊着,……这是皇后镇礼拜六的生活写照。
皇后镇上有一家中国餐馆,不但中国旅游团队必去,好多洋人也会在节假日光顾。
集市上有中国人摆的按摩摊子,生意还不错,按摩(指压)一次收15纽元(一纽元,即新西兰元,合人民币5元多)。大概有十分钟吧,主要是按摩头颈肩背,我看见按摩完了一位,很快就躺下了另一位。
整个集市,没看见任何管理人员。这样的集市,是否收税或者需要交付管理费,尚不得而知。但跳蚤市场的秩序井然,一切都按照无形的规则进行着。我想这种集市肯定存在了很久,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皇后镇的山郁郁葱葱,皇后镇的水清清悠悠,时光似乎停滞了,而皇后镇的礼拜六却是在热热闹闹的悠闲之中不知不觉度过了。下一个周末皇后镇会怎么样呢?休闲是属于他们的,我们只是看客从这里路过。然而皇后镇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却毫无疑义地保留在我的心底了。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