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曰:“不通則痛”揉太谿穴沖散淤血。咽喉乾:喝水也不管用,沒有唾液,這是腎陰不足。揉太谿穴就能補上腎陰。可以一邊按揉一邊做吞嚥動作,這樣效果會更好。
高血壓、腎炎病人:也可以經常給他們按揉太谿穴,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且對尿蛋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手腳怕冷或發涼的人:可以在睡前按摩太谿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慢慢會感覺到暖和的。太谿穴不但是腎經上的大穴,而且還是全身的大補穴。眾所周知,足三里穴是人體的第一長壽穴,它是胃經上的合穴,偏重於補後天,而太谿穴偏重於補先天。所以,要補腎回陽、修復先天之本就得從太谿穴開始。

俞府穴--調動腎經氣血倒不上氣來:經常按揉俞府穴能調動腎經的氣血上來。 OKhealth健康網
腳心發涼:是氣血循環不暢造成的,堅持按摩俞府穴對於治療腳心發涼很有效。腎經是從腳走到頭的,從穴位上講,是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俞府穴位於上胸部,人體正面中線左右三指寬,鎖骨正下方。
俞,輸也。府,體內臟腑也。俞府就是指腎經氣血由此回歸體內。
梅核氣:嗓子裡像有一個東西,像有痰,但吐又吐不出來,咽又咽不下去,就是梅核氣。按俞府穴可以得到緩解,同時按摩太谿、复溜穴把整個氣血都運轉起來,效果更明顯。
氣喘突然發作:也可以指壓胸骨旁的"俞府"及" 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食補:補腎菜,韭菜炒核桃舉世難敵。(韭菜:益脾健胃、溫腎壯陽、溫中行氣、散血解毒。
核桃仁:補腎固精,肝腎虧虛。如:牙齒鬆動、頭髮早白、腰腿酸軟、體虛咳嗽、筋骨疼痛、小便次數??增多等。)
每天泡腳:刺激腳部的太衝、隱白、??太谿、湧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延緩衰老,可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脫髮落髮、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鬆動、失眠、關節麻木等證。中國有個說法叫"熱水泡腳,賽吃人參"。我國傳統中醫也早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理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濕灼"的記載。吃羊肉,滋補與美容一舉兩得羊肉能溫補氣血,駐顏,悅白皮膚,烏髮固本,調節皮膚生理功能,延緩皮膚老化過程。 吃羊肉時,可以搭配一些涼性蔬菜,如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蓮藕、筍等,能起到清涼、解毒、祛火的作用,既能利用羊肉的補益功效,又能消除羊肉的燥熱之性。 OKhealth健康網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