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学习心得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阅读浅显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养成要以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通过反复阅读之后来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了《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我受益颇深。
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谈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收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考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初中学业考试是引领教学方向的指挥棒,从近两年广东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内容分布来看,古诗文阅读占了一定比例。由此可见,加强古诗文的教学,重视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
在中学课本中,古诗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意境而深受学生喜爱。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古诗文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阅读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并能加强文学修养,加深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精心设计课文导入,激发生兴趣,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布置的预习是在老师指引下有针对性、适量地练习。

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
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
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古诗文巩固练习,依然“题海战术&rd quo;,令学生倍感苦恼。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益于学生自得。譬如背诵,可让学生以哑剧表演;许多古诗词本是歌词或又谱新曲,采用学唱歌曲的效果不亚于反复背诵。再如综合练习,引“开心辞典”进课堂,设置词句理解、行文思路、表情达意等一系列问题由学生闯关,优胜者即评为“语文之星”,对于巩固理解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人文素质的效果也绝不逊于“题海苦练”。
。
二、深入挖掘、分析、研习,领略诗中洞天
具体切入点有如下几种:
1、析景物
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其主要元素即景与情,因此,要把握一首古代诗歌,从景物入手是其科学而又必不可少的切入方法之一。“析景物”可从景物在诗中的位置的角度去分类解析。①景物开篇。如: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这首唐诗先以景入诗,“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侯。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离愁别绪,正为下文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显然这里开篇春之景对理解诗人怨别之情具有“仙人指津”的功用。②景物收篇。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显然这里结束全篇的“高高秋日照长城”的景物不可忽视,应如何分析呢?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改”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了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愁月高照,景象开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使戍边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也使这诗臻于七绝上乘之境,无疑,除了离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2、品字词
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传神的字眼、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可风一斑③。通常对字词的锤炼、品析是从字词的词性上分类分析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动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孤”一形容词:“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一副词等等。以上皆从词的功能上分析起,而笔者意从字词的内涵意蕴上分类分析。如下:
①想象鲜活的物态。台: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洒畔草,不是望乡时。”此诗第三句中着一“青”字,使得全句飞动起来,是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表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着一字而得鲜活物志,勃勃生机溢于字表。
②再现典型的心境。如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一首盼春小诗,诗中一个“都”字透露出盼春心情的急切。“惊”字写诗人在焦急下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和惋惜的情绪。如能如此解读诗歌。读诗又有何难呢?
③玩味隐含的语境。如张乔《书边事》一诗中“征人倚戍楼”中一“倚”字,就把前文中“调角断清秋”与后文“大漠无兵阻”点活。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3、抓细节
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让人见一叶可知天下秋。抓细节的分析,这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优秀的诗作中都有典型且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分析它,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意旨。
例: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使诗歌中透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村生活气息。
再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诗中一个典型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这种“恐”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和决定,这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个细节富于包孕且耐人咀嚼。“秋思”之主题不点而显。
三、加强背诵指导,熟练背诵、默写经典名篇。
背诵是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荀子·大略》中言:“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讽诵,即朗读、背诵。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好,阅读文言经典名篇,反复朗读、背诵,熟记在心,可丰厚自身的语言积淀。“背诵古诗文的最佳期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不在高中,但这并不是说高中一点不能提出背诵要求。
我认为,初中阶段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方智范先生强调背诵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其本质含义是背诵乃基于阅读鉴赏基础上的认知巩固,是建基于理解、体会基础上的背诵;不是为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地为背诵而被诵;否则,“背诵”就蜕变为一种生硬、机械的填鸭,那样做只会把学习者异化为食而不化的“两脚书橱”。
加强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反复申明背诵之于语言积累、文化积淀的意义。以名家大家学习古文的掌故来作为典型个案,向学生宣讲,以资借鉴,这是一种可取的途径。
例如:有人问过巴金一个问题:“你创作灵感来自何处?”他说:“我得益最大的在于我小时候背诵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古文观止》”。可见,背诵文言文经典名篇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奠基有多么重要。其次,教师要授予快速背诵的方法,如关键词导背、思路图导背、首字提示背、分段分层背、分组接龙背等。再者,教师要及时检查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背诵积累,可运用通篇、选段或选句默写测试、口头背诵抽查等方式,来督促学生背诵名篇。
四、重视归类与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学生容易忘记,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好比较归纳工作。让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整理归类,温故知新,因新忆旧,相互印证,这就能使学生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师先可以指导学生做成卡片或编制表格。归纳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归纳,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有步骤的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景类、抒情类、哲理类多个角度归纳,也可以从写月亮、山水、花草、雨雪、四季、思乡、送别等多个专题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归类与比较,学生既明白了其中的细微差别,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总而言之,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古诗文的教学,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语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学在古诗文,美在古诗文,爱在古诗文,与古诗文同行,与文明同行。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