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行爱好者的聚集地
我们都知道西班牙建筑,有巴塞罗那的疯狂,也有马德里的古典。
而可能你还不知道,马德里有个叫mejorada del campo的小镇,那里有一栋高将近40米的教堂,既融合了马德里的古典,又像巴塞罗那的高迪一样疯狂!
这是一栋用“垃圾”修建起来的教堂,一砖一瓦,费尽一个西班牙老头53年的精力和心血。这个老头不是什么资深的建筑师,或包工头,他只是个农民,但他一个人顶一个精湛的建筑队。
这个老头如今已90岁高龄,教堂目前仍未竣工,他也未曾想过放弃,即使身边很多人没活到90岁,也有很多人60岁就开始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
老头叫Justo gallego martínez,年轻时当过农民和斗牛士,后来进了一个修道院做了8年的僧侣,他本以为自己会一直在修道院度过自己的一生。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61年他不幸染上肺结核,不得不离开修道院。
年轻的他又气又急又无助,他那么虔诚,为什么上帝却要离开我?
而也正是那时,他萌生了要修筑一个教堂的念头,即使离开修道院,他也希望将余生都奉献给自己的信仰。
而后来肺结核又神奇痊愈,他更坚定了这是上帝的指引,即使要花费整个一生去实现,他也要继续。
对于普通人而言,万事开头难,最难在于面对未知未来的恐惧,和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而年轻的Justo却有点傻气,他没有做多少的考量和计较,说做就做开始了。
他在建筑之前没有绘制过任何正规的设计图,也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充满情怀的初心,也没有信誓旦旦的目标;
1963年,他摸爬滚打,打下了教堂的第一块基石。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过上一天安乐日子。他成了一个捡垃圾的“乞丐”,也成了一名从零开始的建筑师。
各地收集来的各种废品垃圾,是他建筑最常用的原材料;
旧纸箱、旧电线、各种管子,所有他能找到他觉得有用的东西,都发挥着余光,成为这座教堂的一部分;譬如,柱子的底座是旧油桶做的。
可能说出来你不信,对于老头来说,这些垃圾和废品有思想有信仰,而老头想知道,一块有了上帝旨意的废品能走多远。
他没有一辆吊车,全是靠自己攀爬;他没有小工,一切自己扛;他没有设计师,自己就是最好的创造者;
他根据自己的灵感一点一点摸索,有些灵感来自于圣彼得大教堂,有些受美国白宫的启发,还有他看过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城堡和教堂。
过去50多年,他就这样不停地寻找垃圾,运输废品,爬上爬下组装这些本来毫无作用的东西;
他每天凌晨3点半就起床,然后忙碌一整天,无数个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他从未停下。
一砖一瓦都是他用毕生精力堆砌起来的。
你难以想象,一个人干了这么多事,干成这么多事。
他睡在自己的“工地”里,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在其中,他也耗尽了家人留给自己的遗产和自己一生的积蓄。
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农民建筑师,在干一些如同小孩子玩泥沙的游戏。
对于他的行为,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他的精神出了问题。何况建教堂这回事,让政府或富人来做嘛,何必自己这么苦逼,甚至花掉了所有钱财,还可能吃了有上顿没下顿的?
然而固执的老头并没有在意周边的声音,埋头傻干。
日复一日,一个金婚50年过去了,他没有陪伴左右的爱人,却凭借自己的双手,用燃烧在灵魂最细水长流的坚持,建起了一座虽未完工,却足以震撼人心的教堂。
后来有一家媒体的记者偶然注意到了这座教堂,这里的风景和建筑格局令他叹为观止,为此他写了一篇介绍老头的文章,文章刊出后,老头迅速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教堂。

教堂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有回廊、穹顶。
教堂目前对外开放,但老人不收取任何门票,只接受游客自愿的捐助;
比起和耶稣合影,游客更喜欢将90岁还在工作的老头为背景,他的灵魂有光。
如今90岁高龄的他,已不能再任性爬上爬下了。
他没钱请工人,只能请自己的侄儿来帮忙,当地的志愿者也前来提供帮助。
然而直到现在他仍每天早上6点起,工作10个小时,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
也许他在死之前都无法看到教堂完工的模样,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或许马德里的这座教堂会像巴塞罗那的高迪圣教堂一样,成为一个“烂尾楼”,但是我想即使是烂尾楼,这也将成为这个小镇的著名风景旅游点吧。
对于讲求精益效益的商业社会来说,花费毕生精力也建不好一座教堂,似乎时间不划算、性价比地的亏本投资;毕竟在中国,这是有资源有想法,找个投资,花一年半载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但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一直思考这句话的人,大约不会有最长久的坚持,因为他是个聪明的功利主义者。
而这座最纯粹的“手工”教堂,每块砖头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它们本来只是一块块被舍弃的废品,如今它们传递着上帝和老头的爱和信仰。
如果有一天老头子默默离开这个世界,请你记得,曾经有一个人来过,并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