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观止》是2、《古文观止》共分十二卷,选古代散文 篇。
3、《古文观止》绝大多数收录古文,上起东周,下至 。
4、《古文观止》按古代选家的传统习惯,不选儒家经书、诸子散文和 。
5、《古文观止》中各个时代(除元朝)都有作品入选,而有突出了先秦和6、“观止”二字来自《左传》的《季札观周乐》,有 的意思。
7、《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来源分两部分:一是从整部书中节选的86篇,二是单独成篇的 。
8、《古文观止》的开篇《郑伯克段于鄢》节选自。全书共选34篇。
9、“多行不义,必自毙”语出自 之口。
10、 献计于庄公,使其与姜“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乐也融融。”
11、从“他邑唯命。”、“多行不义,必自毙。”、 “无庸,将自及。” 到“不义不昵,厚将崩”,表现
1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语自 之口。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出自 。
14、《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 代表齐国在无理中找借口。
15、“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是绝好的外交辞令。表现了的不卑比亢。
16、《子鱼论战》中,“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表现了宋襄公 。
17、《蹇叔哭师》中秦穆公坚持出兵袭郑,原因是秦穆公 。
1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中“轻币”的意思是19、《季札观周乐》记述了季札在 的闻歌见舞。是一篇出色的关于歌舞的评论文章。
20、“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是 说服郑国上卿的话。
21、“子产论政宽猛”之宽是指 。
22、“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句中的“生”,意为 。
23、祭公谋父以“先王耀德不观兵”劝谏穆王征犬戎,“兵”指2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召公谏 的观点。
25、“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句中的“流”,意为 。
26、《襄王不许请隧》文,周襄王不许的请赐。
27、“襄王不许请隧” 中的“隧”,意为 。
28、《单子知陈必亡》论述了单襄公断定陈国会灭亡,其论点是 。
29、“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是阻止祭祀海鸟的话。
30、“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句中的“为川者”指 。
31、王孙圉认为楚宝是 。
32、越王派诸稽郢到吴国,其目的是 。
33、越王勾践由于用了 而灭吴称霸。
34、吴王夫差由于不用而亡国丧命。
35、 专门阐发微言大义。
36、“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出自 。
37、《毂梁传》中所选《郑伯克段于鄢》是从38、《虞师晋师灭夏阳》中,晋国 献计灭虞。
39、“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语出自《曾子易箦》中 之口。
40、公子重耳对秦客“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非常得体,使上当。
41、“杜举”指晋国每逢宴饮将完的举杯,源自 。
42、苏秦先“连横”后“合纵”的献计谋,说明其 。
43、“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描写的是 刻苦研读。
44、苏秦初“连横”之计说于 。
45、苏秦后“合纵”之计说于46、在《司马错论伐蜀》中,与司马错对立的张仪主张乏伐 。
47、范雎对秦昭王试探,初次接见 而不对。
48、邹忌之妻之妾之客认为4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句中“刺”意为 。
50、食客 为孟尝君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巩固地位。
51、孟尝君为 的丞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52、赵威后七问齐使,表现了治国应以 为本的观点。
5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触詟说 的主旨。
54、鲁仲连面对秦军围赵,劝 不帝秦。
55、《国策》中记载 以劝戒酒、味、色、乐的语言为祝酒辞。
5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句中先后“使”意为。
57、《唐雎不辱使命》以对照的手法描写了唐雎的机智勇敢和 的蛮横狡诈。
58、《谏逐客书》为秦国客卿 所作。
59、从“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句可看出《谏逐客书》的行文多用 ,善于比喻,音节铿锵。
60、“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句中“让”,意义为 。
61、“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屈原连用八对“宁??将??”的 句
62、《宋玉对楚王问》文中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指 。
63、成语“曲高和寡”出自 之口。
64、“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以借喻,抒发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65、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为 立“本纪”,反映了其卓越的史识。
66、项羽在垓下突围时讲:“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司马迁评价为67、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中尊孔子为“至圣”,通篇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 之情。
68、《史记》中的外戚指帝王的 及其亲族。作者在《外戚世家序》中论证其对国家治乱的影响。
69、《史记》列传的开篇为《伯夷列传》,以70、司马迁对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态度是 。
7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句中的“多”意为 。
72、“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描述的是 。
73、司马迁以 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对应自己的遭遇,表达悲怨。

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为 所言。
75、司马迁在《酷吏列传序》中表达 的思想。
76、司马迁在《游侠列传序》中对游侠持 的态度。
77、《史记》中《滑稽列传》的“滑稽”二字读音为。
78、《史记》中《滑稽列传》的“滑稽”二字意为 。
7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语自 与齐威王的对话。
80、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论述的重要性。
81、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两篇文章中表达了他 的心情。
82、“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语自 。
8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语自 。
84、《过秦论》归结出秦亡的原因是 。
85、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削弱诸侯王的主张,文帝 他的意见。
86、《治安策》的主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翻译为 。
87、《论贵粟疏》着重论证了 的重要性。
88、“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句中“贵粟”译为89、《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文因 为武帝乐意接受。
90、《李陵答苏武书》重点表述了汉王朝对 的刻薄寡恩。
91、《报孙会宗书》的作者92、《前出师表》的核心是 。
9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 中显示出作者堂堂正正,流芳千古。
94、“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出自 的《兰亭集序》。
95、因具很强的感染力, 曾有评价“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96、“世外桃源”为 所描绘。
97、陶渊明的自况文章《 先生传》勾画出一个放浪形骸、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形象。
98、《北山移文》的文体是 。
99、“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出自《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作者为10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出自 。
BABACBCAABBBBCABCCAABCBACACCAAACBABACABAACACABBCCAACBC
AA.唐天宝年间 B.清康熙年间A.222B.315A.隋末B.明末A.人物传记B.唐诗A.两汉B.明清A.叹为观止B.无以复加A.229B.214A.《左传》B.《国语》A.郑伯B.共叔段A.祭仲B. 颖考叔A.工于心机B.阴险毒辣A.郑庄公B.曹刿A.《郑庄公戒饬守臣》B.《曹刿论战》A. 屈完B.乐毅A. 屈完A.工于心机A.爱国深切A.轻视货币A.鲁国A.子产A.宽容A.生存A.兵器A.厉王A.流浪A.晋文公A.隧道A.陈国力衰弱A.展禽A.治水的人A.观射父 A.呈献礼物A.申胥A.申胥A.《左传》A.《春王正月》A.叙述事实A.荀息A.子春A.秦穆公A.杜蒉进谏A.醉心功名A.苏秦A.赵王A.赵王A.秦A.二问A.邹忌和徐公一样美A.刺伤A.冯谖A.齐国A.君 A.长安君A.长安君A.鲁共公C.宋万历年间C.136C.唐末C.宋词C.唐宋C.赞美歌颂C.136C.《战国策》C.姜氏C.公子吕C.仁爱宽厚C.臧哀伯C.《臧哀伯谏纳郜鼎》C.管仲B.乐毅C.管仲B.愚蠢少谋C.仁爱宽厚B.野心勃勃C.利令智昏B.粪土金钱C.减轻贡纳礼物B.齐国C.晋国B.子皮C.尹何B.德政 C.律宽B.生活C.养育B.兵力C.士兵B.夷王C.穆王B.流行C.放逐B.单襄公C.周文公B.挖地道C.当时天子的一种葬礼B.陈国君昏庸C.看到的逐多不良现象B.臧文仲C.爰居B.作为四川的人C.整治山川的人B.白珩C.金玉等B.歌功颂德C.求和并助长其傲气B.文种C.诸稽郢B.文种C.诸稽郢B.《公羊传》C.《毂梁传》B.《宋人及楚人平》C.《吴子使札来聘》B.描述任务行为C.阐述义理B.宫之奇C.献公B.曾参C.童子B.晋文公C.晋献公B.平公失礼C.师旷鼓钟B.聪明善辩C.政治主张不坚定B.张仪C.孙敬B.楚王C.秦惠王B.楚王C.秦惠王B.韩 C.魏B.三问C.四问B.徐公美 C.邹忌美B.行刺C.指责B.颜斶C.邹忌B.梁国 C.楚国B.礼C.民B.赵太后C.左师公B.信陵君 C.平原君B.齐桓公C.晋文公
BBACAACBBCCBABABAACBBACACBAAACBCABABABCACCAB
AA.使者、出使 A.齐王A.李斯B.派、出使B.秦王B.赵高C.派、使者C.楚王C.商鞅A.骈文B.韵文C.排句A.舍弃B.礼让C.避开A.选择B.并列C.递进A.底层和上层人B.低俗和高雅的人C.低级和高级的音乐A.屈原B.宋玉C.楚王A.屈原B.宋玉C.楚王A.秦始皇B.高祖C.项羽A.确实B.惋惜C.荒谬A.佩服B.景仰C.怀念A.后妃B.子孙C.长辈A.叙事B.抒情议论C.记载言论A.赞颂B.愤恨C.怨恨A.增加B.赞美C.以为数量多A.晏婴B.管仲C.越石父A.屈原B.宋玉C.司马相如A.伯夷B.叔齐C.屈原A.行严法反宽仁B.行德政反严法C.德政严法并行A.敌对否定B.同情赞扬C.不褒不贬A.骨机B.划机C.骨骑A.小丑B.底层戏子C.能言善辩的人A.淳于髡B.优孟C.时优旃A.财富B.贸易C.以贸易求财富A.厌世B.激愤 C.忧伤A.《报任安书》B.《太史公自序》C.《离骚》A.《报任安书》B.《太史公自序》C.《离骚》A.仁义不施B.贪婪残暴 C.穷兵好武A.采纳 B.部分采纳C.没有采纳A.大家建立诸侯而减少自B.多分封诸侯而削弱他C.多分封诸侯而减少自己的势力A.经济B.商业C.农业A.重视粮食B.珍惜粟米 C.以粟米为珍宝A.文采斐然B.诚恳婉转C.激扬雄辩A.有功之臣B.妨功害能之臣C.亲戚贪婪之类A.司马迁B.杨恽C.李陵A.亲贤臣,远小人B.攘除奸凶,兴复汉室C.讨贼兴复,还于旧都A.《前出师表》B.《后出师表》C.《陈情表》A.陶渊明B.王献之C.王羲之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A.李白B.王维C.陶渊明A.渊明B.陶潜C.五柳A.檄文B.骈文C.韵文A.王勃B.骆宾王 C.卢照邻A.《滕王阁序》B.《桃花源记》C.《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