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几何动态问题

数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几何动态问题                                                                                                                                                                                                                         一、学习目标:

了解几何动态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图形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动态问题的解题方法.

 

二、考点分析:

近几年在中考数学试卷中动态类题目成了压轴题中的常选内容,有点动、线动、图形运动等类型,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强化各种知识的综合与联系,有较强的区分度,且所占分值较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知识梳理

几何动态问题是指:在图形中,当某一个元素,如点、线或图形等运动变化时,问题的结论随之改变或保持不变的几何问题.它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设一个由静止的定态到按某一规则运动的动态情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动中窥定,变中求静,以静制动,从中探求本质、规律和方法,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几何动态问题关心“不变量”,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这里常把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般化与特殊化的方法.当求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当求特殊位置关系或数值时,常建立方程模型求解.必要时,多作出几个符合条件的草图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典型例题

知识点一:动点问题

例1. 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CD∥AB,∠A=90°,AB=28cm,DC=24cm,AD=4cm,点M从点D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N从点B同时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则四边形ANMD的面积y(cm2)与两动点运动的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直角梯形、函数及其图象等.

解答过程:D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中有两个动点,在允许的范围内某一时刻四边形ANMD是固定不动的,可用含t的式子表示出面积y,再根据y与t之间的关系式确定函数图象.

直线FE交AB的延长线于G.过线段FG上的一个动点H作HM⊥AG,HN⊥AD,垂足分别为M、N.设HM=x,矩形AMHN的面积为y.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为何值时,矩形AMHN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通过点H的运动变化,综合考查四边形、线段的比、二次函数等知识.

2)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M,而AM=AB+BM=4+BM.BM又可看作是BG与MG的差,运用△CEF和△BEG的关系可求出BE和BG的长,运用△MHG和△BEG的关系可表示出MG.

(1)求S△ABC;

(2)证明不论a取任何实数,△BOP的面积是一个常数;

(3)要使得△ABC和△ABP的面积相等,求实数a的值.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中动点P的位置没有给出来,根据点P的坐标特征,它应该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与y轴平行,在y轴的右侧,到y轴的距离是1.点P的位置随a的变化而在直线x=1上运动.

2)解题思路:(1)因为△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只要求出AB即可.又因为A、B两点是已知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两点坐标可求,这样OA、OB的长可求,在Rt△O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AB.(2)求△BOP的面积可以以OB为底,点P到y轴的距离为高.底边OB不变,高为点P的横坐标1,所以S△BOP为常数.(3)注意满足条件的点P可能在第四象限,也可能在第一象限.

解题后的思考:求△ABC的面积实质是求它的两条直角边长,本题的(1)和(2)问比较容易,(3)问难度稍微大一些,应注意分情况讨论.

小结:解答动点问题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一般方法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首先根据题意理清题目中变量的变化情况并找出相关常量,第二,按照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及相互关系,找出一个基本关系式,把相关的量用一个自变量的表达式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据几何、代数知识求解.

 

知识点二:动线问题

例4. 小明在研究垂直于直径的弦的性质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直径AB⊥弦CD于E),设AE=x,BE=y,他用含x、y的式子表示图中的弦CD的长度,通过比较运动的弦CD和与之垂直的直径AB的大小关系,发现了一个关于正数x、y的不等式,你也能发现这个不等式吗?写出你发现的不等式__________.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关于x、y的不等式是通过比较运动的弦CD和与之垂直的直径AB的大小关系得出的,解本题的关键是找出AB与CD的某种数量关系.

解题后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中,弦CD是变化的,直径AB(即x+y)是不变的,弦CD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超过直径,正是根据这一点确定了本题的不等关系式.

 

例5.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及四边形外一直线l,四个顶点A、B、C、D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为a、b、c、d.

(1)观察图形,猜想得出a、b、c、d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证明你的结论.

(2)现将l向上平移,你得到的结论还一定成立吗?请分情况写出你的结论.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是线动平移问题,问题的结论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类比能力和绘图能力.

2)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可以从特殊位置开始,比如当直线l过点A时,找出a、b、c、d之间的关系式,再把它进行推广.

解答过程:(1)a+c=b+d.证明:如图①所示,连结AC、BD,且AC、BD相交于点O,OO1为点O到l的距离,∴OO1为直角梯形BB1D1D的中位线,∴2OO1=DD1+BB1=b+d;同理:2OO1=AA1+CC1=a+c.∴a+c=b+d.

(2)不一定成立.分别有以下情况:直线l过A点时,c=b+d;如图②所示,直线l过A点与B点之间时,c-a=b+d;直线l过B点时,c-a=d;直线l过B点与D点之间时,a-c=b-d;直线l过D点时,a-c=b;直线l过C点与D点之间时,a-c=b+d;直线l过C点时,a=b+d;直线l过C点上方时,a+c=b+d.

解题后的思考:在本题中,直线l做上下平移运动,直线l的位置变化引起a、b、c、d的变化,不变的是它们所在图形的中位线重叠,通过这一不变性找出a、b、c、d之间的关系式.

小结:线动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直线或线段保持一种位置关系不变,如垂直、平行,而一些线段的长度发生变化.这类问题通常用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全等形、相似形等知识建立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知识点三:图形运动问题

例6. 如图所示,⊙A、⊙B的圆心A、B在直线l上,两圆半径都为1cm,开始时圆心距AB=4cm,现⊙A、⊙B同时沿直线l以每秒2cm的速度相向移动,则当两圆相切时,⊙A运动的时间为__________秒.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这两个圆是等圆,只能形成外切,但应注意外切有两种状态.

2)解题思路:相切的两种情况是:点A在点B左边时,这两个圆各移动了1cm,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有两种解题策略:①确定两圆相切时⊙A和⊙B的移动距离,再求运动时间;②设⊙A运动t秒时,两圆相切.点A和点B重合以前,⊙A和⊙B相切一次,此时AB=4-2t-2t=4-4t;点A和点B重合以后,⊙A和⊙B相切一次,此时AB=2t+2t-4=4t-4.两圆相切时AB=2,即4-4t=2

例7. 如图①所示,矩形ABCD中,AB=3,BC=4,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平移,平移后的矩形为EFGH(A、E、C、G始终在同一条直线上),当点E与C重合时停止移动.平移中EF与BC交于点N,GH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M,EH与DC交于点P,FG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Q.设S表示矩形PCMH的面积,S’表示矩形NFQC的面积.

(1)S与S’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2)设AE=x,写出S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取何值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3)如图②所示,连结BE,当AE为何值时,△ABE是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的运动过程比较简单,矩形EFGH沿AC平移,考查的知识点有:矩形、平移、函数、等腰三角形等.

2)解题思路:(1)S与S’的关系可通过矩形EFGH中各三角形面积的和差关系确定;(2)在△EPC和△CGM中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PC和CM,S=PC·CM,注意AE=CG可由平移的性质得出;(3)注意△ABE是等腰三角形可能有多种情况.

解答过程:(1)相等.理由是:∵四边形ABCD、EFGH是矩形,∴S△EGH=S△EGF,S△ECN=S△ECP,S△CGQ=S△CGM,∴S△EGH-S△ECP-S△CGM=S△EGF-S△ECN-S△CGQ,即:S=S’.

解题后的思考:函数是刻画图形运动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时,要从观察入手,抓住图形运动时各量之间的关系,避免找不准图形运动过程中的关键图形而导致出错.

小结:图形运动问题一般与图形变换结合,图形在运动过程中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大小、形状一般不变.所以解答这类问题往往可运用平移、旋转、对称、平行、全等、等腰三角形等知识.

 

提分技巧

解答几何动态问题大致可分为三步:(1)审清题意,明确研究对象.(2)明确运动过程,抓住关键时刻的动点,如起点,终点.(3)将运动元素看作静止元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2,∠BAC=20°.动点P、Q分别在直线BC上运动,且始终保持∠PAQ=100°,设BP=x,CQ=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以表示为(   )

  2. 如图,△ABC和△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90°,AB=2、DE=4.点B与点D重合,点A,B(D),E在同一条直线上,将△ABC沿AE方向平移,至点A与点E重合时停止.设点B、D之间的距离为x,△ABC与△DE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下列能准确反映y与x之间对应关系的图象是(   )

二、填空题.

3.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4. 锐角△ABC中,BC=6,S△ABC=12,两动点M、N分别在边AB、AC上滑动,且MN∥BC,以MN为边向下作正方形MPQN,设其边长为x,正方形MPQN与△ABC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y>0),当x=__________时,公共部分面积y最大,y最大值=__________.

三、解答题.

*5. 如图,形如量角器的半圆O的直径DE=12cm,形如三角板的△ABC中,∠ACB=90°,∠ABC=30°,BC=12cm.半圆O以2cm/s的速度从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D、E始终在直线BC上.设运动时间为t(s),当t=0s时,半圆O在△ABC的左侧,OC=8cm.

(1)当t为何值时,△ABC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

(2)当△ABC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时,如果半圆O与直径DE围成的区域与△ABC三边围成的区域有重叠部分,求重叠部分的面积.

**6、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20cm,BC=4cm,点P从点A开始沿折线A→B→C→D以4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始沿CD边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点D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t为何值时,四边形APQD为矩形?

(2)如图(2),如果⊙P和⊙Q的半径都是2 cm,那么t为何值时,⊙P和⊙Q外切?

**7、如图①所示,矩形ABCD中,AB=12cm,BC=24cm,直线PQ从AB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CD做匀速运动,PQ与AD、BC分别交于P、Q;点M从点C出发,沿C→D→A→B→C方向逆时针运动,点M与P、Q同时出发,当点M运动到D后改变速度;当点M与Q相遇后,点M与直线PQ都停止运动.图②是点M运动路线长y(cm)与运动时间t(s)的函数关系图象.

(1)点M在CD上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_cm/s;点M改变速度后的速度为__________cm/s;

(2)求y关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及P、M相遇的时间,M、Q相遇的时间;

数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几何动态问题

(3)求当0≤t≤8时,△PQM的面积S关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及当S=60cm2时,t的值;

(4)当PM=QM时,此时的时间为__________s.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A  解析:∵∠BAC=20°,AB=AC,∴∠ABC=∠ACB=80°,∴∠PAB+∠P=80°,∠ABP=∠ACQ=100°.∵∠PAQ=100°,

6. 解:(1)根据题意,当AP=DQ时,由AP∥DQ,∠A=90o,得四边形APQD为矩形.此时,4t=20-t.解得t=4(s).∴t为4 s时,四边形APQD为矩形.(2)当PQ=4时,⊙P与⊙Q外切.①如果点P在AB上运动,只有当四边形APQD为矩形时,PQ=4.由(1),得t=4(s).②如果点P在BC上运动,此时,t≥5.则CQ≥5,PQ≥CQ≥5>4,∴⊙P与⊙Q外离.③如果点P在CD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右侧.可得CQ=t,CP=4t-24.当CQ-CP=4时,⊙P与⊙Q外切.此时,t-(4t-24)=4.解得t=(s).④如果点P在CD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左侧.当CP-CQ=4时,⊙P与⊙Q外切,此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0751/560430085274.html

更多阅读

高三考生进入第二轮复习的五个步骤

高三考生进入第二轮复习的五个步骤? 第二轮复习是全程高考复习中最关键的一环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扣考纲,从高考命题角度思考教材,按高考审题方式去理解教材。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按高考

高三第二轮复习方法指南

每年三到四月份是高考的第二轮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同学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呢?我们知道,高三有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看课本——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

中考第一轮复习计划

篇一: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一 基本原则1、第一轮复习一定要全面梳理,构建知识网络,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做到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能力综合化。2、回归课本,重视教材,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复习中不能千篇一律逐一复

高三第二轮复习的方法

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都是比较系统地按知识点的章节进行复习,在复习中要注意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会应用各种基本方法解题。而第二轮复习除了对第一轮复习过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加以巩固提高外,还有以下两个重点:一

初三数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专题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注重与现实的联系,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应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

声明:《数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几何动态问题》为网友摇滚打碟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