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朋友聊天,他颇为自豪地说她女儿能唱20多首儿歌还会背唐诗。心道不妙,这不是典型的为了自己面子硬塞知识给孩子吗?孩子不见得会高兴。这让我想起了遥远的一个中午,读幼儿园的表弟在一群看客的哄闹中被迫跳了个两只老虎。
教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就陪伴,不管你想要给小孩什么样的教育,或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在他三岁前,要有一个固定的照顾者陪伴他,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
身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需要把孩子训练得比电脑还厉害,也不要想去塞给孩子各种各种的知识或者才艺。未来的趋势是要能把这种容易获得的各种资讯,分辨出哪些是可用、不可用,再整合成你可以讲得出来、或者可以应用的,这才是真正的有用。简单说就是获取资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你可能认为获取资讯容易,百度一下不就行了。要知道很多信息都是经过加工的,或是营销或是有意引导。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说:意识形态控制其实就是一种依靠政治暴力推行的文化暴力,「这种意识形态战略的政治后果是培养了一批不分是非的国民:极权主义的统治者认为最理想的子民并不是纳粹党与共产主义的人士,而是丧失分辨事实和假相(经验的真相),分辨真实与虚假(思想的准则)能力的民众。」
话题扯远了,举个例子,随便给我一个论文题目,例如「渔获量与台风的影响」,虽然我对此一无所知,但只需要三天时间给我网络查找数据查看文献,我能写出一篇专家级别的报告。现在知识不值钱了,能够理解、同理,才最重要。
教养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尤其在他三岁之前,要有一个固定的照顾者陪伴他,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
作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人本主义的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mey)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赶着去上班,写得有点乱。总结来说,两个观点:

1.三岁前需要一个固定的照顾者,这个角色的最合适人选是母亲,母亲的爱要温和、持之以恒,而不是根据心情变幻。儿童生命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影响一生的发展。
2.三岁前的任务就是玩耍,别整那些没用的唐诗宋词智能开发。让孩子在捣蛋中去探索世界。
附上两张风景照,昨天游武康路拍的。(武康路,张爱玲笔下的福开森路)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