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魏征
魏征,隋唐钜鹿人氏,我国历史上十分难得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魏征公园
魏征打小父母,家庭条件十分拮据,好好在刻苦读书,胸怀大志。隋末最早担任武阳郡丞元宝藏书记一职。后时局动荡,多次易主。玄武门变乱之前为太宗李建成谋士,曾献计及早出去李世民,未被太子采纳。玄武门之乱,太子被诛,魏征被捉,魏征坦然直言无惧,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任命他为谏臣。“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是魏征当时的生存信念。魏征由此感恩李世民知遇之恩,尽心尽责辅佐唐太宗。
魏征以直言敢谏闻名,提出君主应兼听则民,偏听则暗,认为创业难,守业更难,应时刻记住隋亡的教训,向太宗提出他愿意做一个辅佐国家的良臣,而非愚忠之臣。太宗认为魏征的观点很有道理。贞观元年,魏征被提升为尚书左丞。贞观二年,又被提任秘书监,逐渐被引入参与朝政。贞观十年,主持编写《随书》等五大史书。贞观十二年,魏征看到太宗有逐渐忘本之迹象,上表了十分出名的《十渐不克终疏》提出了很多治国的宝贵建议。贞观十六年,病逝于任。封为郑国公,赐谥号文贞。
魏征为辅佐唐太宗,曾先后上200多奏疏。他的许多宝贵想法大都收在《贞观政要》等典籍,最出名的《谏太宗十思疏》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魏征直谏
魏征,我国唐朝时候杰出的谏臣代表人物,不单在文学上,在军事上,政治上,都颇有建树。他的直言不讳传颂古今,对前朝和后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魏征与李世民图
细数中国历史,最繁荣的时期就属唐代的贞观了,提到贞观之治,就不得不提魏征。正是魏征多次以命直言,才使得唐太宗在国家治理上井井有条。
话说当年有位公主在嫁人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自己的私心,就下了命令特别嘱咐陪嫁的礼物一定要比当年的长公主多一些,按说这个事情无可厚非,可是,魏征的直谏就来了,他以汉明帝分封他那些儿子的事情来举例子:汉明帝分给楚王和淮阳王的封地是各自一半,不多不少,并没有任何偏袒。他还说,如果现在公主的陪嫁倘若比当年的长公主多一些的话,肯定会引起很多争端。多次劝说下,不得不让唐太宗放弃了他原先的念头,这就是魏征勇敢无私的直言之一。
当然,唐太宗李世民,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有时候在面临忠臣直谏的时候,也想发一下脾气。偶尔一下时候,唐太宗对魏征的直谏也很是恼火甚至动怒,恨不得将魏征给开除不用,但是一次次的事情告诉他,不可意气用事。在火气消退之后又开始以拥有这样的勇敢的忠臣觉得高兴和开心。
魏征任职期间,坚持着他自己意见,直言不讳的事情不下两百多件,数不胜数,不仅涉及国家政治、文化、经济,而且也有对外的处理,甚至包括李世民私下的生活,一直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早早下手杀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
魏征故居
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
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魏征直言上谏,虽经常触怒龙颜,可是后来每当镇定下来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总会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贞观之治”之所以国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没。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镜子,认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怀念地说,自己没了一面心爱的镜子。唐太宗为魏征罢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历史上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