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误区 一: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要凭孩子的兴趣。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这样想: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要凭孩子的兴趣。
其实稍微凭着良心思考一下,只要说良心话,都会得出完全否定的回答,为什么呢?您不妨问一下孩子,你有什么兴趣?他懂吗?他会说,我爱吃冰淇淋,我爱喝可乐,我爱看电视,玩电脑……或许他也会说,我爱看书,我爱画画,我爱弹钢琴,那么,您就真敢让孩子过多地喝可乐吗?过多地看电视玩电脑吗?如果真是这样的,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好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好的兴趣,比如绘画、弹琴,培养孩子的能力,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选择权在父母这里,不在孩子那里。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完全是吸收的能力,如果您说我就自自然然什么也不管,其实他也一样在吸收周围所有环境给他的讯息。不种下好种子,就一定会有坏种子。
教育的误区 二:无遐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年轻的父母很多由于孩子小,体力透支大,无遐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者说即使有教育的想法,也不是特别重视,或者说重视的不够,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以为“做”就行了,怎么“做”并不是很清晰,由于很忙乱,听谁一说,一听,有点道理,急急忙忙就做起来,也不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对,是不是全对?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要弄明白哪个更高明一些。俗话说:“缓缓想,急急行”,又说:“磨刀不误砍材功”。
教育上有一个原理,就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这里的“法”就是“理论”的意思,如果做为你对孩子实施的教育的理论背景,是上等的,你做了,有可能得到的结果只是“中”,如果你选择中等的原则做为背景,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下等的,等到结果出来的时候,就来不及了,所以,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教育的误区 三:凡事“从易到难”
在我们的想法里面,凡事“从易到难”已经根深蒂固,无论做什么事,让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有意无意地从易到难地做去,而忽视所学的东西、所做的事情的规律,要小心喽。表现在教育上就尤为严重,数理化这些理科的课程从易到难是没错的,而人文的内容也是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想法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起作用,使我们完全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害怕孩子接受不了,害怕把孩子的脑筋累坏,觉得孩子读那么深的经典一定很累,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这些情绪体现在言行之中了,这些,我们要好想想了。

从易到难,这样的想法束缚着我们的头脑,局限着我们的眼光,于是不敢让孩子的心灵快速长大,不敢给孩子吸收高质量的好东西,怕孩子少年老成,认为孩子读了高明的东西,一定不是小孩子的模样了,所以就代之以肤浅的、只供一时消谴好玩的内容,因为我们明明看到:孩子能马上表现出来啊,孩子多高兴啊,多好看呐,能马上炫耀啊。这当然也不是不可以的,也不是排斥的,只是这是不需要教的,孩子能表现他的表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教呢?教高能量的内容,给孩子留一个表现的空间,让其自由表现,错了对了都无所谓,因为他还没到需要表现的时候,只教最好的,那么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那些经典的高质量的内容,在他心里酝酿发酵,而成为免疫力、自我的学习能力、反省能力,成为生命中的自觉,不是会最大可能地化除人性中的弱点吗?启发人向着光明趋行,这不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灵成长的机会吗?这是需要功夫的,是需要久久熏习的,是真需要好好教的,是真要化在血液里才能起作用的,等孩子长大表现出性情不好、涵养不高、懒惰、不爱学习,那就悔之晚矣。要知道,没有谁是故意懒惰的,都是因为心灵的能力不够才懒惰的,那么,读进去不是第一步吗,读进去,烂熟于心,也才有悟的可能,越熟,解悟的机会越大,读读读……不是最简易的方法吗?虽简易但并不简单,这叫“居敬而行简”,不是“居简而行简”,这背后是何等的智慧,您体会过吗?
从易到难,一辈子都要爬坡,从难到易,越来越轻松哦,如果很轻松,就像玩麻将那么轻松,哪个不愿意一生好学不倦呢?
这体现在:父母总是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大人小孩不一样的教法,其实,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理解力不好,就认为孩子什么能力都是差的,殊不知,孩子在13岁以前有强大的吸收能力,有强大的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而孩子的记忆是不需要理解的,也不需要太注意的,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一心多用,只要重复,重复听重复看,您仔细反省一下自己孩子说话的过程,孩子周围的环境如果说话的多,孩子说话就早,母亲常常和孩子说话,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说话,他是理解了才说的吗?不是的,他就是在重复地听过以后,在具体的情境下就运用出来,其实,孩子是听了几百几千次的周围的说话声以后,自然熏习而成,您想想,在不会说话的0岁---1岁(大概数,有早有晚),孩子不是一直在听吗?而且,他也不是非常注意地在听看什么,而是在玩在闹,在不经意中就学会了,只要这个环境里有的,特别是重复了很多遍的,如果这时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人说话的地方,孩子怎么可能会说话呢?而把孩子放在一个多种语言环境里,他也一样能学会多种语言,毫不混淆,比如地方话和普通话同时学会,如果家里面经常有人说英语法语……他也一样能学会,而不需费力,这是老天爷给的短暂的学习语言的时期啊,西方科学称为“人类的语言天赋”,而高度语言的熏习最直接地就促进了脑神经的发展,也就造就了孩子一生的聪明,这是人性啊,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该怎样顺应孩子的天性,做最合理的而不费力的教育。
教育的误区 四:所有的科目都是一个教法
现在主流的教育体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我们教孩子,都要问一下:你懂不懂?如果不懂,就不能教了。
您会问:这不对吗?是的,这是对的,但不全对。对于自然科学,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是要这样教的,以至于所有的技术类的学科都是要这样教的。
而艺术类的、人文的、就不能这样教了,比如音乐美术绘画,最重要的还有语文,是耳濡目染,长时间熏习而成,是稀里糊涂学的,并不需要明白乐理、明白语法等等这些技术问题,或者说这些长大以后,理解力成熟再学就行,在日复一日地重复出现的环境里,您是加重了孩子心灵的重量、给孩子种下聪明的种子呢?还是只让孩子接触浅陋的浮浅的东西?其实做起来是简单的,但是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有意无意地错过了时机了,错过时机,就会费力多而收功少,甚至费尽心血而毫无成效。打个比方,如果从沈阳去广洲,大方向是向南,而您却向北走,无论怎样努力,也到不了,而且是越努力越远。
打开成功人士的书籍,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说法:情商比智商还要重要。而好的情商是怎么来的呢?小时候的环境熏陶是十分重要的呀,就能奠定其一生人文情怀的基调,成就孩子的大格局,而这其实是简单的,只需转一下念头,所谓“一念之间”,所谓“态度决定一切”。
教育的误区 五:读书太多会成书呆子
很多父母怕孩子过分热衷读书,而成为书呆子。其实这是一种完全没必要的担心。
仔细观察发现,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讨厌孩子读书,只是怕孩子不会学以致用,心思不灵活。其实,古代所说的书呆子,是有的,因为那时交通不发达,非常闭塞,而可读的书又很少,但是真成书呆子的人也很少,书呆子的原因不是读书造成的。
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就是想让孩子成为书呆子都得费点劲儿,孩子都是愿意表现的、应用的,这是不需要教的,关键是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如果没有学问,没有良好的内在修养,要怎么表现呢?所以,父母要关心的,应该是在孩子天才的吸收年龄,给孩子恰当地吸收,就像给孩子存储黄金,而不要关心孩子是不是将来会把黄金拿出来用。再换一下考虑问题的角度,书呆子和呆子比,哪个更好些?和电视呆子、网络呆子、赌呆子比,哪个更好些?为什么不担心孩子成了呆子、电视呆子、网络呆子、赌呆子呢?现在这样的呆子还少吗?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