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惊世界殊 2016-03-23 13:02
毛泽东与丁玲的交往轶事
在毛泽东的诗作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丁玲就是这个幸运儿。一句“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感动得丁玲潸然泪下。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作品。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被国民党特务绑架,软禁在南京。1936年9月在民主人士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柳亚子、罗曼·罗兰等人的营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离开南京,于11月初到达陕北保安。
党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界、妇女界对丁玲的到来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并为其举办了欢迎宴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参加了宴会。丁玲像一个远游归乡的孩子一样,在党中央当时所在地——保安、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找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她激动万分,迫不及待地向毛泽东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表达了想要为党做事的迫切想法。
毛泽东关切地问道:“你大老远来这里,打算做点什么事呢?”
“当红军!”丁玲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好啊,最近可能还有一仗要打,正赶得上。就跟杨尚昆他们领导的前方总政治部到前线去吧!”毛泽东高兴地说。
就这样,在保安仅住了12天的丁玲,就随杨尚昆北上来到定边边区前线了。一个月后,丁玲又随彭德怀、任弼时领导的一方面军南下,到了前线司令部政治部工作。丁玲巾帼不让须眉,她参加了前线的行军、宿营、执勤、作战和群众工作,结识了很多红军干部与战士,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她拿起笔,创作出大量反映红军优秀事迹的作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边区战斗、生活热火朝天的画面。她的事迹不断传到毛泽东的耳中,毛泽东于12月30日特地为丁玲写下《临江仙》一词,用电报发到聂荣臻司令部,嘱托转交丁玲同志。
遗憾的是,由于前线战事紧张,丁玲工作调动,未能及时看到这首词。直到1937年元旦,丁玲才在庆阳看到了主席的这首词。她高兴得忘记了行军的疲惫。后来她回忆说:“我收到词的几天里都沉浸在快乐之中。”这年春天,她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同志。毛泽东随即挥毫泼墨,用毛笔以横书格式写下了《临江仙》一词: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书写完后,毛泽东还宣布了中央对丁玲同志的任职决定:任命丁玲同志为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听到任命,丁玲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党中央、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忧的是自己从未当过领导,害怕干不好。毛主席鼓励她说:“你能行,不会就学嘛!你总愿意学习吧?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想当红军,说明你愿意学习红军,只要肯学,一切都可以学会的。我们闹革命,搞武装斗争,开始也不会嘛!还不是学中干、干中学,慢慢就学会了?”接着,毛泽东还就如何当好领导对丁玲说:“当领导也难也不难,只要钻进去什么都好办了。我看当好主任无非是抓那么几条嘛:首先是放下架子,深入实际,团结战士,团结干部,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其次要多动脑子,注意学习别的领导好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取长补短,把上级精神吃透,把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再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理论联系实际。”
丁玲认真按照毛泽东的嘱托去做,深入连队,认真了解干部、战士的出身、经历、性格,真心与他们交朋友,在短时间内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与大家吃住在一起,赢得了战士们的尊重。
丁玲在中央警卫团任职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这对她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期间,她的领导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决定任命丁玲为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在抗战前线建功立业,这和丁玲这期间的工作表现是分不开的。
除了在工作上对丁玲予以指导外,毛泽东还时常和丁玲论文。早在长沙周南女中读书时,丁玲就闻知毛泽东的大名。与毛泽东有接触后,丁玲更是为毛泽东渊博的文史知识所折服,并特意向这位同乡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毛泽东讲课,就要通知她去听讲。毛泽东对这位性格外向的同乡倒也随和,常就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等话题与丁玲侃侃而谈。丁玲后来回忆说:“那时我听他(毛泽东)谈话,常常感到自己的旧文学底子太薄,不足为他的对手,因此,多半是我听,他讲。”“我很佩服毛主席的旧学渊源。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词,谈小说则是《红楼梦》。那时,他每周去红军大学讲唯物辩证法,……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人、事为例,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听课的人都非常有兴趣。”
1942年3月7日,为纪念“三八”妇女节,丁玲根据当时两起离婚事件写下《“三八”节有感》一文,发表在3月9日的《解放日报》上。文章批评了那些抛弃原配,另娶年轻、漂亮老婆的负心男人,为广大妇女鸣不平。文章发表后不久,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了。丁玲和《“三八”节有感》遭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毛泽东知道后,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专门指出:“《“三八”节有感》和《野百合花》不一样。《“三八”节有感》对我们党的干部有批评,但它有积极的建议。我们不要同等地看待它们。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会后,毛泽东还专门找丁玲谈了一次话,对她说:“我们要不要自我批评?要的。共产党是喜欢、愿意听批评的,如果我们不听批评的话,我们这个党就完啦!你批评了是好的。我也在批评。”“但是你要进行批评,先得肯定人家的好处,说他怎样艰苦,怎样打胜仗,怎样有功劳,说我们这个党是了不起的,是伟大的,光荣的。然后再说我们还有一点缺点,还有封建残余,一些男同志对女同志的看法还不一样。”“而你开门见山就说女同志受压迫、受歧视,人家就受不了啦。” “你看我的文章先说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主要还是有成绩的,是好的,然后我再批评缺点。你这篇文章就没一点肯定人家,好像是人家一直就不好,这就不好了。应该与人为善嘛,与人为善就应该充分估计人家好的地方。”

听完毛泽东的教导,丁玲明白了文学作品要顾及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方式方法。她决定继续深入基层,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工农兵火热的斗争中去,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1944年6月,延安召开边区合作社会议,丁玲到会上去体验生活,广泛接触了互助合作中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创作出了有名的报告文学《田保霖》。
田保霖是靖边县一个乡的合作社主任。他工作能力突出,关心群众生活。丁玲以满腔的热情,记述了这位互助合作道路上的带头人,并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展示了陕北地区近二十年的历史变迁。1944年6月30日,这篇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期刊登的还有欧阳山的文章《活在新社会里》。
毛泽东一口气读完丁玲的这篇文章和欧阳山的《活在新社会里》,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当即在7月1日早晨给他们写了一封信:
丁玲、欧阳山二同志:
快要天亮了,你们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觉前一口气读完。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庆祝!合作社会议要我讲一次,毫无材料,不知从何讲起。除了谢谢你们的文章之外,我还想多知道一点,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下午或傍晚拟请你们来我处一叙,不知是否可以?
敬礼!
毛泽东
七月一日早
下午,丁玲和欧阳山应邀到枣园毛泽东的住处。除了向他们咨询和了解一些合作社的情况外,毛泽东还特意留他们吃晚饭。毛泽东那天兴致很高,他为丁玲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他认为,《田保霖》是丁玲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她继续写下去。后来,毛泽东在高干会议上,在合作社会议上,都提到了丁玲和《田保霖》。他说:“丁玲现在到工农兵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
有了毛泽东的鼓励和指导,丁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学创作中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在1948年春天结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的丰硕果实。以此为标志,丁玲的文艺创作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当时已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毛泽东读完这本书的初稿后,称赞地对身边一些工作人员说:“丁玲很有才气,就是少一点基层锻炼,有机会让她当几年县委书记,那就更好了。”他还就书稿与丁玲交换了意见,帮助丁玲进一步修改好书稿。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丁玲在莫斯科领奖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爱斯大林,我爱毛泽东。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心里常常想到他们。好像他们就站在我的面前一样,这样,我就尽力按照他们的思想,他们所喜欢、所憎恶的意见去工作,就怕把工作做坏。”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历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和《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然而,在1957年发起的“反右运动”中,丁玲不幸被错打成右派。1979年,她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再版前言中写道:“我写书时像一个战士喊着毛主席冲向战场。后来有人问我,你现在是否还有这种感情,我说,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内容摘自
此文出版前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题报批获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