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几种可怕的溺爱思维
中国人对孩子的溺爱是举世罕见的,是最无底线与原则的,也是最没有逻辑性的。现在社会出现的啃老、宅男、腐女、奶嘴男……已经是溺爱问题的严重反应。下面列举几个特色的溺爱逻辑:
一,越穷越溺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呵呵,这话一百年前说我还信,可是后来呢?新中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阶层拉回到了一个水平面。在结束文革,恢复教育之后,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出息凭借的是自身的能力。于是出现一种思路,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这是最早期的家长望子成龙的思路,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特点的。然而后来呢?随着竞争和特权的发展,贫富差距每一天都在扩大,中国人又重新被以阶层划分。这时候人与人之间再次变成了财富、社会地位不平等。而家长对于孩子们的学习竞争中又多了一层生活质量竞争,家长们出现一种新思路:别的孩子有的,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有?呵呵,你的孩子还真不能有,因为你和人家孩子的家长不在一个社会阶层。如果你要是有志气,先去追上人家的家长再说,可是家长却会以加重溺爱来弥补孩子生活质量的差距。特别是妈妈愿意自己穷其所有,也要给孩子充面子,可是即便这样,孩子在真正的富家子弟面前依旧是自卑。甚至于在其他学生面前都不敢认自己的家长,那试问这种孩子是会被人高看还是鄙视?本来,穷人的孩子锻炼早,磨练多,应该比富人的孩子有出息,这样可以促进社会贫富的循环。可就实际情况来看,现在不少穷人孩子的宠溺程度远超富人,相反,刻意锻炼孩子的反而是富人与成功人士。我想这也是贫富差距很难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
二,以违规表示宠爱
这种行为多出现在家里的老人。当然还是社会地位越低,这种现象越严重。可能老人认为不能给孩子太多的东西,又真心的喜欢孩子,于是刻意的告诉孩子可以不受一切的规则约定,将孩子当皇帝一样的供着。比如,吃饭不等人,下手抓;说话童言无忌;做了错事不批评直接原谅……你认为这样是爱孩子吗?结果孩子变得目无尊长,不守规矩,别人看在眼里不说什么,心里不讨厌吗?总有人说不要当面指责孩子,但是如果我儿子在大人面前表现的说话不规矩,没礼貌,我会直接告诉他:“和长辈不能这样讲话。开饭要等大家……”并且有些待人接物还就得在发生的时候告诉孩子。我不认为这会让孩子没面子,这只是学习而已。很多家境好的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我儿子玩,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成功。童言无忌,人家一句客套的掩饰话你还真的拿来做教育准则吗?
三,将说教作为培养的全部
作为父母,很多人认为说教是培养的全部。每天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学!!学!!!总是说你应该这样那样,其实有些东西你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却要想象的告诉孩子。这样的家长只会操碎了心,而效果却适得其反,还冷漠了亲情。其实孩子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和家长(尤其是父亲)沟通共事,彼此交流,而不是听你给他讲道理。当然,现在的父母都很忙,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不过再忙的时候请你考虑一下,事业家庭都很重要。每天用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说教换不来,学习换不来,就是给孩子砸钱也换不来。
四,孩子的利益与尊严不可冒犯
说实话,家长本来就应该为孩子争取利益与尊严,但是不能过犹不及。就像孩子搭积木的比赛,不知道主动让出一部分利益的人只能得到最坏的结果。我们在考虑如何保全自己的利益与尊严的时候,想过谦让的概念吗?下面你听听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与儿子交流时说的一个道理:“最终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暴力,比如你和同学打架被告老师,然后是请双方家长,写检查……到最后双方谁都心里不服气,所以由打架开始,还是要以打架结束。”想想看,如果家长没教过孩子谦让的概念,你能反驳孩子这些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