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很多孩子,依赖性都很强,不够自理自立,不用说洗衣做饭了,有的甚至连洗澡吃饭都要人操心。做父母的烦不胜烦,却不知道孩子的这种性格也是自己亲手造成的。如果抓住了最早的关键期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
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以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并经常会说一些像“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这样的话。明明是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但他们不让别人帮忙,非要嚷着“我自己来”。如果父母不肯放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有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开始独立的标志。父母应该抓住孩子要独立的这个敏感期,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过分依赖你了。
策略一:及时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孩子就会感到非常得意和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意识,及时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
策略二: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叫孩子做事,我们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而是用商量的语气。不要当众数落和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的做法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能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得礼貌,举止大方,具有较强的自我独立意识。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因此,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事情和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是娇惯孩子而是教育孩子。
策略三:适当放开孩子的手脚。我记得曾在电视里看过这样的情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跟着他金发碧眼的妈妈在草地上跌跌撞撞地学习走路,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年轻的妈妈没有扶起小孩,而是学着孩子的样子,也摔倒在地。然后,她一边爬起来一边对孩子说:“宝贝,像妈妈这样爬起来。”孩子于是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自己从地上爬了起来。欧美国家的父母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用自己的手脚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睡。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非常独立。
策略四:尽早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孩子小的时候大都不懒,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强烈的兴趣,很想模仿成人自己动手操作。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担心孩子小做不好,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和权利。一次做不好,再来一次。只要有了兴趣,孩子就会认真学着做的。等到孩子会做了,我们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时就要尽量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我们可以把劳动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动和不怕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吃苦、拈轻怕重、避重就轻的孩子,怎么能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呢?
策略五:逐步分解要学的动作要领。由于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达到他自己想要达到的水平,所以他们的很多动作的学习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决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程度。例如扫地,孩子一开始可能并不知道如何拿好扫把,怎样使用力气,我们要将这些动作逐一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也许我们成人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着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主张,在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
策略六:耐心讲解动作的具体要求。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虽然并不很高,但如果把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岁孩子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结合动作演示的耐心细致的讲解还能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父母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了让你的孩子将来能飞得更高更远,请你一定要抓住最早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