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8分)
材料一:瓦罕走廊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阿姆河上游,东西走向,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东接我国新疆,如同一根长长的手指,深深嵌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相交的地区;而指尖部分,则是一段与中国相接的狭小边界,“丝绸之路”为她增添了不少历史风采,玄奘取经也曾从此经过。谷地海拔4900多米,宽度往往可达数公里,谷底土地平坦,河流蜿蜒,清晨的涓涓细流下午可能变得汹涌澎湃,谷地以荒漠为主,缺少耕地,每年的6-8月都会有牧民来此放牧。
材料2: 图6为材料3中中丙河的河流流量时间变化曲线图
材料3:图7:阿富汗、瓦罕走廊区域图和景观图
1、瓦罕走廊宽阔,与我国的横断山区的深切河谷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瓦罕走廊的形成原因。(4分)
2. 比较丙地河流连续两日的流量变化特点,并从天气状况角度分析原因。(10分)
3.材料3中乙河下游荒漠广布,对比分析与瓦罕河谷的荒漠形成原因的差异。(8分)

4. 分析当地的牧民只有在6~8月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6分)
试题答案
瓦罕河谷位于帕米尔高原,地质时期冰川广布,侵蚀形成U型谷,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形成宽谷。 (2)特点:两日的流量大小都呈波动变化(2分),且第一天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2分)。原因: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而变化(2分);第一天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流量昼夜变化大(2分);第二天为阴天,昼夜温差小,流量径流昼夜变化小(2分)。(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3、瓦罕河谷的荒漠:海拔高,四周高山环绕,受地形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干旱少雨,形成荒漠而乙河下游荒漠形成①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及从内陆吹来的东北风控制,干燥少雨;②夏季受位于印度低压西侧的偏北风的影响,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较少;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得开发导致森林植被的破坏。 (4)4、该地位于内陆高原,气温低,降水少,植被少以荒漠为主(3分);夏季(6~8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草类茂盛,适合放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