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一课
哈佛大学的道德教育课
每年新生入学,哈佛大学都会对他们进行一次特殊的道德教育课。
课程伊始,教授给学生们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着,刹车突然失灵,方向盘好用,火车前方有五个人,距离五人的3米处有一火车分轨,分轨前面也有一人在工作,他们都全然不知自己所面临的危险。倘若火车司机是你,在排除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撞向那五个人,还是选择转动方向盘,驶向分轨撞向那一人?” 同学们不假思索,几乎全部选择撞向那一个人。
这个问题,大家给了一致的回答,那么下一个问题呢?
“现在没有分轨,而你是那五个人当中的一个,在你前面有一个胖子。在排除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你如果狠力将他往前推,你们其余四人将可免于车祸,选择将胖子往前推的同学请举手。”
这时,学生们迟疑了一会儿,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将胖子往前推,理由是这样做很残忍。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举起了手,他们还是选择了牺牲一个人,理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命。
这时,教授反问了一句:“如果你挺身冲向前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活,你愿意吗?”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接着,教授又提出类似的设问:“如果你是一所医院的医生,天已晚,就你一人值班。那时,突然来了六个因车祸受伤的病人,一个重伤,五个相对轻一些。排除其他可能的情况下,你如果先救那一人,其余五人必死;如果救那五人,另一人肯定活不了。请问你选择救谁?”
又几乎是全部学生选择救那五人,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活。
“现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情况下,如果其余五人还有挽救的机会,可一人少肺,一人少肝,一人少胆,一人少脾,一人少胰腺。恰好另外一个受重伤的人身上器官全部俱全。请问,你愿意从他身上取出器官然后去救那五人吗?”
这时,学生们又低头沉思了,但还是有几个人表示愿意。在他们举手的时候,教授反问,“为什么不是牺牲你自己去救他们呢?”
课后,教授将表示愿意将胖子往前推和愿意取出那一人身上器官的学生们留了下来,让他们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心中最崇拜的三位人物。同学们大多写了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和爱因斯坦等。教授问他们,如果拥有这么多钱的比尔·盖茨只是在自家大院里孤芳自赏,你还会崇拜他吗?学生们答案一致否定;假设沃伦·巴菲特因为自己的身价而一点都看不起穷苦人们,你们还愿意欣赏他吗?学生们答案一致否定;倘若爱因斯坦到处吹嘘自己的成果,你们还会认可他吗?学生们的答案仍是一致否定。
教授立即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想,你们崇拜的最终理由是什么?”
学生们似乎豁然开朗,是他们的为人修养,是他们的慈善仁爱,是他们内心遵循的道德与善良情操。
哈佛大学的这堂道德教育课就是要让学生们知道,做任何事不能只追求成败结果,在注重结果的前提下,心中还应具备道德原则。
即使结果再诱惑人,违背良心,违背爱的准则的事情,绝对不做。这才是一位哈佛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素养。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一堂课:幸福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塔尔·宾-夏哈尔(Tal Ben-Shahar, Ph.D.)。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 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经济学家的最后一课
2011年6月,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MBA硕士研究毕业生在教室里等待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教授——一个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给大家上最后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在揣度这节课教授会讲些什么呢?

曼昆教授开始讲课了,他开门见山的说:“这是大家在哈佛学习的最后一课。我不打算讲经济,也不谈学分。我只讲一个很普通的故事。”
随后,曼昆教授播放了一段视频:在百老汇大剧院门口,一个盲人在拉小提琴,身旁放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一些零钱。来往的人很多,但投钱的人不多。这时,一只爬满皱纹的手向小盒子里轻轻地放了一张100美元的大钞,这是盒子里唯一的一张大钞。曼昆教授笑着说:“大家猜一猜,这是谁的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们七嘴八舌猜了起来,有的说是一位企业家,有的猜是一位艺术家。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曼昆教授,我觉得这个问题和我们经济人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关心的是利润,而不是这样做施舍的慈善事业。”话音刚落,教室里犹如注入凉水的热汤锅,瞬时就静了下来。
曼昆教授沉默了片刻,他打开视频继续播放下去。只见镜头从那只手开始。等画面上出现那个人的全身像时,所有的学生一脸惊讶地看着画面,都没有说话。那个人是一个流浪汉!他一身衣服破破烂烂,头发乱蓬蓬地堆在头上,胡子拉碴的,看不清脸面,只是那双眼睛流露出不易察觉的温情。
曼昆教授抬高声音说:“女士们,先生们!来到这里,大家都是精英,你们都将成为出色的经济人,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但你们未必都是合格的经济人,我为你们感到遗憾。因为合格的经济人不光要盯着利润,还应该有关心疾苦的温情。经济学不是冷冰冰的铁板,经济人也不应该是冷眼人。面对疾苦,经济人应该向这位流浪汉看齐,即使在自己很窘迫的时候,也能献出100美元来”。
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最后一课。冷冰冰的经济学课堂上,学生们认识到了人世间应有的温情。
纳仁凝慧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