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禅行宫 班禅行宫 - -须弥福寿之庙(绝品收藏)

 

 


 

班禅行宫 - -须弥福寿之庙

 

       四点半匆匆离开小布达拉宫赶往下一个重要景点班禅行宫。景点之间的摆渡车大约十分钟一趟,没坐满不开。其时已没有几个游客,心急火燎的终于盼来了队长和寒姐,车子总算驶出了,车子沿小路几分钟就到了行宫,落在后面的流莎赶上了下一趟。

       在承德众多的皇家寺庙中,有一座是专为班禅六世修建的,这就是著名的须弥福寿之庙,又被称为班禅行宫。它坐落在避暑山庄北面的狮子沟阳坡上,面南背北,是依照西藏日喀则班禅所居的扎什伦布寺而建的。该庙占地面积3.79万平方米,落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外八庙中落成最晚的一座寺庙。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所谓东印度公司插足西藏,当时的八世达赖年幼,六世班禅作为八世达赖的老师和西藏领袖,对帝国主义插足强烈反感,1779年,他决心动身前往觐见乾隆皇帝(另一说法:乾隆帝为庆贺自己的70大寿,邀请六世班禅进京)。乾隆得知后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在避暑山庄附近模仿班禅在西藏居住的扎什伦布寺新建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的修建和六世班禅前来承德,是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现了西藏与祖国的亲密关系,对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内的统一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摘自网络

 

 

 山门,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山门前有石狮一对,山门的南面为五孔石桥。

6点多钟从景区出来补拍的,大门已经关闭,马上就要放狗了~~以前听说5点不许入园,5点半禁园,实际要晚一些。。。

 

 

 从碑亭方向看山门,比小布达拉的山门体量小些,4扇假窗~~

 

 

 山门北即为碑亭,重檐歇山顶,下有须弥座台基。乾隆御笔提额“智光普照”~~

 

 

四面开拱门。亭内立乾隆皇帝撰写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碑下负重神兽为赑屃,龙九子之一,寓意吉祥、长寿,也标志此庙尊贵的等级地位。高8米多,雄伟高大,底刻波涛文样,水族图案。 

 

 

 碑亭之北,蜿蜒的台阶通往琉璃牌坊

当地人可以享受年票的待遇,费用还不及游人一次参观的门票花销

 

 

 琉璃牌坊,中楼前额有四种文字的牌额,不太清楚不好辨认~~

 

 

  牌坊前的东西两侧是一对石象,石象为大乘派的象征~~

 

 

这就是班禅行宫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寺庙由南而北的中心部位,又处在东西对称的中轴线上,气势宏伟。

高大的墙壁呈深红色,开窗三层,每层13个。

 

 

 大红台东面与其相连的是东红台,后建有生欢喜心等建筑。

 

 

 从东面基本能拍下大红台的全景。不难看出,这里也在修缮施工

 

 

须弥福寿之庙体现着西藏因山筑庙的地方特色,同时采用了汉族形制:沿一条较明显的中轴线,构成左右对称的排列布局。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浏览的中轴区域的建筑,前后左右的反复拍~~ 

  

 

大红台中心建有3层大殿——妙高庄严殿。

 

 

 三层大殿每层各有供奉。一层供佛祖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及十八罗汉;二层供奉释迦摩尼及两大弟子;

三层原供三尊密宗佛像,现无存,此殿也是六世班禅在承德期间讲经说法之处,六世班禅仓央嘉措

 

 

这是大红台的内部,围楼三层,400余间,内置佛像。

 

 

我们进入了大殿正北的房间,看人物坐标是向西走了。当时可是晕头转向的~~

 

班禅行宫 班禅行宫 - -须弥福寿之庙(绝品收藏)

 

 在楼群中左拐右转方从大红台的西面出来,修缮的工匠正在忙碌着~~

 

 

妙高庄严殿殿顶覆盖着用750千克黄金制成的鱼鳞状鎏金铜瓦。四条殿脊每条脊上各匍匐着两条做工精细的金龙,每条重约1吨。

殿脊中央的金顶是经幢

 

 

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大红台顶部正在施工的现场,看来游人是不能入内的,而且是从来都不许入内的~~

 

 

 由于逆光,这一处很难准确的表现出来。

大红台北的吉祥法喜殿,由平台、群房与大红台群楼相连接~~我们跟这个建筑,确切的说跟它的一扇小门有着渊源呢~

 

 

前方淡黄色的建筑是大红台北边的金贺堂、万法宗源组成的藏式院落,为六世班禅弟子居住和翻译经书之所。

 

 

 再北山巅建有琉璃宝塔,为七层八角密檐实心塔。

塔身内壁有精美的佛教雕像,正南这面佛像两边饰有八宝:即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塔周设有木廊

 

 

 塔身黄绿琉璃相间,镶嵌56尊无量寿佛,寓意乾隆帝万寿无疆。

佛塔巍距山巅,如佛居须弥,风铃清吟间,如诵经不断~

本来到这里当天的行程就该结束了,伴着夕阳,拍下了最后一张纪念照

 

 

奇迹还是发生了,记得上面提到与我们有源的吉祥法喜殿,工人们下班从内出来,我们在队长的招呼下摸了上去

这可是在大红台顶层拍到的,三层主殿上乾隆御题的“妙高庄严”云龙斗扁在这儿呢~

 

 

 围着红台顶绕场一周,第一次看到小布达拉宫的全景,十分满足

屋顶的边墙低矮(不安全),所以一直不敢向游人开放。现正在搭木质悬廊,兴许不久就能招揽游客了~~我们是幸运的是第一批游客

 

 

晚霞初现,匍匐威武的金龙似将蓄势待发一飞冲天 

 

 

寺庙的建筑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主体突出,金瓦生辉,十分壮丽,充分显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艺术成就。

 

 

山门南的五孔桥

园子六点前禁园,六点十分看家护院的狗们当值。被多次警告快速离开,好悬,连最后的小门也要上锁了~~ 

 

 

从普乐寺远看班禅行宫和小布达拉宫,两个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金顶清晰可见~ 

须弥福寿之庙接应过其主人六世班禅,普陀宗乘之庙却由于八世达赖年幼和路途遥远等原因,一直没有迎来它的主人。

但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门前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却完好见证着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友情提示:布达拉宫与行宫为通票,旺季门票80元,景点间有免费摆渡车。行宫规模比布达拉宫小些,请适当安排时间

 欢迎浏览点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2351/693005094126.html

更多阅读

一粒小芥子大过须弥山南怀瑾老师讲述 南怀瑾 须弥山

一粒小芥子大过须弥山南怀瑾老师讲述【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

须弥山 小须弥山

展开1概述须弥山(梵语:????,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小千世界的中央(小千世界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后为佛教所采用。须弥山,以该佛教传说而命名的。是一处

须弥山与小芥子 芥子小说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芥子》

最近一直有想去少林寺还愿的想法,但是也总认为自己许的愿望还没有很圆满的实现,所以老想着先放一放,放一放~~~“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句禅语,是我今年和朋友去少林寺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当时正在为和东的事情心烦,天天就在一件事情上

芥子纳须弥 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

芥子纳须弥芥子纳须弥,芥子是一粒种子,须弥是指须弥山,佛说“日月绕须弥”,太阳和月亮是绕须弥山飞的,芥子怎么容得下那么大的须弥山?白居易也曾有这样的疑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

声明:《班禅行宫 班禅行宫 - -须弥福寿之庙(绝品收藏)》为网友翻恨游丝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