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貌似每天学了很多内容,但是仔细一回想,又说不出所以然出来,为此学生会很迷茫,不知为何。
如果对这一问题从知识汲取方面进行分析,原因为何就很容易分析出来:
学习知识的流程是输入→大脑处理→输出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大脑理解,是知识的输入,而学生不能道出所学知识,是知识不能输出。原因无非就是两个个方面:
1.框架不清
如果框架的条理不清楚,势必在输出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其板书和授课条理性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是却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的听课,就已经破坏了老师的条理。就导致了老师能够讲出精彩,学生却知而不能言。
所以说:学生课后就需要重新对自己的所学,做梳理,重新将知识框架完整化。这样才能确保知识流程的完整性。
2.理解不透
同样的知识,学生不同,理解的透彻度不同。理解越透,阐述就越有调理,越流畅;而理解越模糊,阐述越混乱。
曾经有学生问我:知识理解透的标准是什么?
我提出的要求是:像老师一样,将所学知识清晰的阐述出来。在学习金字塔中,训练他人是知识掌握最高的,而被动的听讲是最低的。所以学生不要说自己能听懂就完了。而应该往最高所得进发。
只有在表达过程中,才会对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知识,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印到大脑之中呢?
下面提供给大家一些建议:
为了方便理解,我就结合“力”一个章节,做补充:
1.通栏教材,确定主题框架:通览一下教材,解析标题,确定几个主题框架。
比如:力的章节中,通过看教材可以这样确定主题框架
2.形成逻辑,细分框架:将框架形成认知逻辑,然后对框架再做细分。要做到同级框架有逻辑,层级框架有联系,知识不仅好记而且在后期应用起来也更便捷。
3.细分到终点,考点呈现:细分到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个考点。
总结

如果学生做到以上几点,自己的知识框架条理就有了。而掌握这些知识点就变得轻松且容易。在阐述的过程中,再去评价验证自己每一个知识点是否充分理解透彻了。这其中的窍门,只有学生去执行过,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