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远古部落时代,能够从神的视角看到世界发展规律的人,被称为先知。所谓先知,必须具备丰富的见识。随着科学和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预知未来的渴望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更加浓烈。
这时就有一些作者剥开迷雾,试图在无数繁杂不清的线索里面,理出一条人类未来的发展路径。那么,他们眼里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流行的科技趋势又是什么,这都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人工智能正进入重要发展期,并且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首入政府工作报告。资料图片
根据趋势顺势而为
在美国,凯文·凯利有一个别号,叫预言家。他创作的《失控》用直白的语言预测了互联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所带来的巨大革命,涉及领域包括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协作双赢、电子货币……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之后他又出版了《科技想要什么》和《必然》,这3本书统称“凯文·凯利三部曲”。其中《必然》延续了《失控》的风格,对我们未来几十年的社会进行了大胆预测。
凯文·凯利认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人类的主观意愿可以也应当能对任何机械的趋势加以扭转和控制,所以“必然”不可能,是可以被主观改变的。但是只要你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生物的演化史,就能理解这种“必然”,正如一个人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一样,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必然》的核心意思就是科技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特定方向,也就说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个必然。
在《必然》书中,凯文·凯利用12个动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比如书中指出“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再如“廉价的复制品将泛滥是必然的。复制品太过廉价,以至于无法复制的事情才变得有价值。比方说信任、个性化、及时性等”。而书中对于人工智能必然性的预测,再联想到郭台铭、董明珠这些制造行业的领军人物,都在着手准备科研团队,让机器人走进生产的流水线替代工人工作,都让人感叹不已。
《必然》一书策划胡南认为,这本书对于未来的趋势把握很准确,比如书中对“共享”和“过滤”两个关键词阐释:“共享是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而过滤则是指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对照现在共享单车的火热,就会惊叹于凯文·凯利思想的超前。”

胡南认为,《必然》这类图书不拘泥细节,所展示的是一种发展路径,就像是一条向未来流淌的河水,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取水:“所以读者在阅读时,更多的是要‘脑补’场景,然后根据趋势顺势而为。”
看到一种全新可能性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前后出版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引发了极大的热议。中信出版社经管分社社长朱虹认为,这类图书除了预测趋势外,也能为解决今天的一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很多有意思的观点令人脑洞大开,这就是阅读本身的乐趣所在。”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写道,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发展,几千年来困扰人类生存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将会消失,未来人类的3个课题是如何终结死亡、如何获得幸福和如何拥有主宰世界的力量。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通过智能技术控制自己的幸福感,将一个芯片植入大脑,就可以控制抑郁情绪的产生,获得幸福快乐的满足感。再如,可以戴上注意力头盔,将自己大脑中的杂念和情绪理顺,高度专注和高效地做一件事。还有更有意思的观点,认为如果未来生化技术和人工智能高度发展,人类可以不依托于肉体活着,而是将大脑信息和人体数据植入电脑,这样人类就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获得永生。
尤瓦尔在写作中展现出极强的脉络梳理能力。面对这样的长时间、大跨度的命题,他始终站在“智人”的命运角度,层层推进。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走过20世纪后,困扰人们的饥饿、战争、瘟疫等旧疾病已经消失,摆在台面上的3个新议题是:终结死亡、获取幸福和快乐以及让人成为神。尤瓦尔透过对2000年人类历史的分析,以及站在2016年的角度对未来进行的展望,其实无非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新愿景,让人们相信这3个新议题。
朱虹最喜欢尤瓦尔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科学是无法预测未来的,而且科学的目的也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历史也是由无数偶然因素造成的,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未来也是无法真正预测的,阅读这类图书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开拓视野。”朱虹说。
类似图书还有很多,如《遇见未来:思考力时代与全球五大浪潮》一书,作者王伯达按顺序列出了他在思考问题时的9个步骤,把这9个步骤看作是9块拼图,组成一套不断进步的整体思考构架,由其构建“未来”这幅图画的状貌。之后他所构建的思考架构,提出未来全世界将出现的浪潮:贸易壁垒的兴起、人才争夺战、小个体时代的来临等等。其中从国家发展、社会问题、消费趋势、企业经营到个人发展都在其中,这几个趋势之间又彼此相关、互相影响。而更为主要的,就像作者所期望的,“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运用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不仅仅能预见未来,更能够改变我们个人,甚至整个社会的未来”。
朱虹觉得这类图书可读性强,让读者超越时间的羁绊,去预测与展望未来世界,使读者在兴奋之余持有一颗期待之心。不过她也建议读者客观地去看待这些作品:“既不要过度迷信,也不要固步自封,拥抱这个时代的新思想,同时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用幻想撑起市场
正如雨果所说:“与有待创造的东西相比,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未来永远激荡人心。用科技的眼光与智慧,分析、预测、描绘我们看得见的未来,也是未来预测类图书的一个永恒主题,《科技遇见未来》正是如此。电子工业出版社副编审、高级策划编辑李洁认为,它不是科技理论的专业书籍,而是一本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所见所闻都是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科技前沿,但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描绘的未来远景让人很期待。”
《科技遇见未来》内容涵盖了虚拟现实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机器人技术、量子技术、区块链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网络技术、碳捕捉技术、神经形态技术、3D打印、无人机技术、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既简明扼要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内涵,又分析了这些技术对未来经济、产业和社会的影响。如在基因发展方面,科学家能制造出包含各种新基因的新物,矫正致病突变、治疗人类疾病等,而3D打印将在日常生活领域、工业领域大放异彩。
与它类似的,还有史蒂芬·科特勒的《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从实验室角度探讨了未来科技的发展,如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的改变、外部世界的未来。在这本书中,思维上传、人工视觉、飞行车、小行星采矿、人类寿命延长,不再是触不可及,仿佛就是“明天”。在科特勒的叙事逻辑里,“明天”是一种特殊的“未来”,它“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你躲闪不及”。
李洁觉得这类书相对于超现实的科幻更符合人们对于未来的设想:“我想科技表现的对未来远景的预测和对人类的影响,更让人觉得是可以触及的,这也是科技不同于科幻的最大区别。”李洁认为,读者喜欢这类图书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幻想是人类技术进步的源泉。“书中提到的前沿科技大都是以一种描绘的方式展开,目的是为读者呈现这些科技前沿给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来的一种展望,以期引发更多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幻想不灭,这类图书永远会有市场。”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